永輝超市:從生鮮這塊「雞肋」做起

永輝超市:從生鮮這塊“雞肋”做起

近幾年,隨著電子商務的異軍突起、實體成本持續上漲以及消費結構轉型,中國傳統零售行業整體黯淡無光,曾風光無限的跨國巨頭零售商沃爾瑪、家樂福等也沒有能夠倖免,正為過度擴張留下的詬病買單,關店、供應商貨款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等讓它們深陷泥沼。

2016 年,全國大型零售企業繼續呈負增長,業內一片哀嚎。在華潤萬家關店 800 家、沃爾瑪關店 16 家的同時,永輝超市卻在 2017 年上半年開出 64 家新門店,並交出總營收 283.17 億元,同比增長 15.49%,淨利潤 10.55 億元,同比增長 57.57% 的亮眼財報。

本土民營企業中,永輝超市無疑是一枝獨秀,非但沒有受市場所累,反而加速全國擴張,僅用了十幾年時間,便從原來的農貿市場一躍成為中國一線零售企業。這十幾年裡,永輝超市不僅在與沃爾瑪、家樂福等外資零售巨頭的正面交鋒中不落下風,並且成功跳出了傳統零售行業集體衰落的怪圈。

自95年以來,中國的社會光景日新月異,中國經濟也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國內部分一、二線城市的發展水平日益提升,這些城市的零售業也進入了一種全新的生命週期:大型超市開始取代傳統的百貨大樓。沃爾瑪、大潤發、家樂福等外資零售巨頭紛紛進入各大一線城市。


永輝超市成立於2001年,不同於沃爾瑪、家樂福等大型商超的起始規劃,永輝超市自2001年成立之初就定位於城鄉結合部一帶。事實上,永輝的誕生要從一項改善社區生活的決策說起。2000 年,福建省政府、福州市政府做出“杜絕餐桌汙染,改善社區生活,建設放心市場”的決定。在政府政策的鼓勵下,福州的第一家“農改超”超市——福州屏西生鮮超市誕生。這就是永輝超市的前身。

這家“農改超”超市將生鮮農產品引進現代超市,使超市內50%以上的場所用於自營生鮮農產品,改變了傳統農貿市場髒亂差的不良現象,做到環境舒適、品種齊全、品質新鮮、價格實惠,並一舉獲得了成功。此後,永輝超市憑藉生鮮這張王牌的聚客力,迅速打開市場,在全國眾多城市佈局開設賣場。

永輝超市:從生鮮這塊“雞肋”做起

不得不承認,永輝沒有沃爾瑪、家樂福那麼高的起點,避開了一、二線發達城市,從福建的一個小城市走出來。然而,發展至今,永輝已經在福建、浙江、廣東等24個省市擁有830餘家連鎖超市,經營面積超過600萬平方米。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農改超”壯大為大型全國連鎖超市,永輝的成功不得不提其生鮮業務。

沃爾瑪、家樂福、華潤等都是傳統零售業元老級的“玩家”,在零售商品供應鏈等方面有著資深的經驗。永輝在與這些境內外巨頭競爭的過程中,巧妙地避其鋒芒,在零售商品供應鏈沒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永輝超市將資源和精力放在了生鮮的發展上。生鮮商品給永輝超市帶來不菲的毛利率,並逐漸形成完整的生鮮商品供應鏈,從而打造出牢靠的“護城河”。

當然,有人會問,生鮮這麼有利可圖,沃爾瑪不會做麼?沃爾瑪當然會,但難就難在,這裡是中國。

試想,如果你現在想買一斤草莓,是去超市還是水果攤?在中國,很多消費者更傾向於去水果攤。因為在人們固有的觀念下,水果攤的水果通常要比超市的新鮮,實惠。其實,這不無道理。超市經營,包裝、運輸都會增加成本,再加上高成本下顧及折損率,很多水果即使不新鮮也要促銷賣,最後消費者買來的還不如水果攤上的。


因此,生鮮在中國難做,最大的原因是中國生鮮生產端過於落後,整個生鮮供應鏈是非標準化的,這就導致用標準化的超市體系管理非標準化的生鮮難度較大。許多外資、本土超市都把生鮮看做是“雞肋”。

永輝在生鮮採購上摒棄了很多條條框框,直接到田間地頭、漁場果園跟老農採購,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對於外資超市是難以想象的,也是外資超市的組織架構難以支撐的。

永輝超市:從生鮮這塊“雞肋”做起

可見,永輝超市之所以能成為傳統零售業躍出的一匹“黑馬”,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差異化競爭的優勢。從壯大路線上來說,永輝避開了跨國零售和國內龍頭競爭激烈的一線城市,將渠道下沉至三四線等小城市,逐漸拓寬渠道,延伸全國。從經營模式上來看,永輝另闢蹊徑,拾起跨國零售和本土巨頭視為“雞肋”的生鮮業務,並且將其做大做強,成為立身之本。

如今,電商崛起,線下門店成本持續漲高,以及國內消費的不斷升級,傳統實體零售的前景越來越不被看好,甚至已經淪為零售業的“雞肋”。然而,永輝在此困境下突圍,為傳統實體零售業帶來鼓舞的同時也上了一課:避開對手的鋒芒,利用差異化競爭,或許一塊“雞肋”會比一條“雞腿”有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