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从生鲜这块“鸡肋”做起

永辉超市:从生鲜这块“鸡肋”做起

近几年,随着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实体成本持续上涨以及消费结构转型,中国传统零售行业整体黯淡无光,曾风光无限的跨国巨头零售商沃尔玛、家乐福等也没有能够幸免,正为过度扩张留下的诟病买单,关店、供应商货款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让它们深陷泥沼。

2016 年,全国大型零售企业继续呈负增长,业内一片哀嚎。在华润万家关店 800 家、沃尔玛关店 16 家的同时,永辉超市却在 2017 年上半年开出 64 家新门店,并交出总营收 283.17 亿元,同比增长 15.49%,净利润 10.55 亿元,同比增长 57.57% 的亮眼财报。

本土民营企业中,永辉超市无疑是一枝独秀,非但没有受市场所累,反而加速全国扩张,仅用了十几年时间,便从原来的农贸市场一跃成为中国一线零售企业。这十几年里,永辉超市不仅在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零售巨头的正面交锋中不落下风,并且成功跳出了传统零售行业集体衰落的怪圈。

自95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光景日新月异,中国经济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国内部分一、二线城市的发展水平日益提升,这些城市的零售业也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生命周期:大型超市开始取代传统的百货大楼。沃尔玛、大润发、家乐福等外资零售巨头纷纷进入各大一线城市。


永辉超市成立于2001年,不同于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商超的起始规划,永辉超市自2001年成立之初就定位于城乡结合部一带。事实上,永辉的诞生要从一项改善社区生活的决策说起。2000 年,福建省政府、福州市政府做出“杜绝餐桌污染,改善社区生活,建设放心市场”的决定。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福州的第一家“农改超”超市——福州屏西生鲜超市诞生。这就是永辉超市的前身。

这家“农改超”超市将生鲜农产品引进现代超市,使超市内50%以上的场所用于自营生鲜农产品,改变了传统农贸市场脏乱差的不良现象,做到环境舒适、品种齐全、品质新鲜、价格实惠,并一举获得了成功。此后,永辉超市凭借生鲜这张王牌的聚客力,迅速打开市场,在全国众多城市布局开设卖场。

永辉超市:从生鲜这块“鸡肋”做起

不得不承认,永辉没有沃尔玛、家乐福那么高的起点,避开了一、二线发达城市,从福建的一个小城市走出来。然而,发展至今,永辉已经在福建、浙江、广东等24个省市拥有830余家连锁超市,经营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改超”壮大为大型全国连锁超市,永辉的成功不得不提其生鲜业务。

沃尔玛、家乐福、华润等都是传统零售业元老级的“玩家”,在零售商品供应链等方面有着资深的经验。永辉在与这些境内外巨头竞争的过程中,巧妙地避其锋芒,在零售商品供应链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永辉超市将资源和精力放在了生鲜的发展上。生鲜商品给永辉超市带来不菲的毛利率,并逐渐形成完整的生鲜商品供应链,从而打造出牢靠的“护城河”。

当然,有人会问,生鲜这么有利可图,沃尔玛不会做么?沃尔玛当然会,但难就难在,这里是中国。

试想,如果你现在想买一斤草莓,是去超市还是水果摊?在中国,很多消费者更倾向于去水果摊。因为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下,水果摊的水果通常要比超市的新鲜,实惠。其实,这不无道理。超市经营,包装、运输都会增加成本,再加上高成本下顾及折损率,很多水果即使不新鲜也要促销卖,最后消费者买来的还不如水果摊上的。


因此,生鲜在中国难做,最大的原因是中国生鲜生产端过于落后,整个生鲜供应链是非标准化的,这就导致用标准化的超市体系管理非标准化的生鲜难度较大。许多外资、本土超市都把生鲜看做是“鸡肋”。

永辉在生鲜采购上摒弃了很多条条框框,直接到田间地头、渔场果园跟老农采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对于外资超市是难以想象的,也是外资超市的组织架构难以支撑的。

永辉超市:从生鲜这块“鸡肋”做起

可见,永辉超市之所以能成为传统零售业跃出的一匹“黑马”,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差异化竞争的优势。从壮大路线上来说,永辉避开了跨国零售和国内龙头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将渠道下沉至三四线等小城市,逐渐拓宽渠道,延伸全国。从经营模式上来看,永辉另辟蹊径,拾起跨国零售和本土巨头视为“鸡肋”的生鲜业务,并且将其做大做强,成为立身之本。

如今,电商崛起,线下门店成本持续涨高,以及国内消费的不断升级,传统实体零售的前景越来越不被看好,甚至已经沦为零售业的“鸡肋”。然而,永辉在此困境下突围,为传统实体零售业带来鼓舞的同时也上了一课:避开对手的锋芒,利用差异化竞争,或许一块“鸡肋”会比一条“鸡腿”有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