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文化|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朐桑皮紙」

旅游文化|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朐桑皮纸”

旅游文化|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朐桑皮纸”

臨朐桑皮紙又稱山東老紙、左伯紙,源於東漢末年,是我國有歷史記載最早的紙種。桑皮紙製造技藝於2008年12月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09年9月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17年獲得國家地理標誌商標。


臨朐桑皮紙以魯桑或湖桑32號的嫩皮及老龍灣地表泉水為原料製成,該紙呈天然乳白色,質地柔韌,纖維細長,拉力大,耐磨損耐摺疊,無毒無味,防腐防蛀,吸水性能好,著墨不退色,是臨朐歷史上的名優土特產之一。

宋明清,民國時期,在魯中山區,買賣契約,分家文書等民間文書檔案絕大多數是以桑皮紙為載體的,因其桑皮紙耐磨損耐摺疊,質地柔韌,纖維細長,拉力大,素有紙壽千年的稱號,所以尤其是土地買賣契約多用之。魯中山區的桑皮紙又以臨朐的桑皮紙最為出名。而今,隨著時代腳步的前進,在電腦取代紙張辦公的時代,桑皮紙技藝日漸消失。

臨朐桑皮紙製作工序繁雜, 有72道工藝,但其基本工序只有12道。

旅游文化|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朐桑皮纸”

第一道工序自是泡皮,農戶需要將幹桑皮捆成捆放入河水或灣水中浸泡半月左右,使其泡透。

旅游文化|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朐桑皮纸”

第二道工序,使泡好的桑皮放入盛有熟石灰水的池中浸泡一晝夜。隨後,將使過鹼的桑皮放入特製的蒸皮鍋內蒸,一般蒸3-10小時左右即可蒸好。

旅游文化|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朐桑皮纸”

第三道工序:幹桑皮被蒸好後,緊接著就要進行盤皮(淨皮),生產者把蒸好的皮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的分批放在乾淨的地上,工作人員雙手扶特製的橫杆,雙腳踩踏地上的桑皮,直至把外皮去掉為止。

旅游文化|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朐桑皮纸”

第四道工序化瓤子(洗皮):把盤好的桑皮瓤子放入特製化瓤筐內,然後再將其放在水庫或灣中,將瓤子攤勻浸泡分解,並衝去雜質。

旅游文化|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朐桑皮纸”

第五道工序卡對子:用木製長柄錘式工具,二人操作,一人在一端蹬,一人在錘頭下不住的翻動化好的瓤子,將瓤子卡成圓餅形,然後再卡疊成窄而長的“皮單”。

旅游文化|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朐桑皮纸”

第六道工序切瓤子:將皮單置於切瓤床(切瓤床和平衡木差不多,只是比平衡木寬)上,用切瓤刀(切瓤刀長1米,寬約0.2米,兩端有把)將其切成片。

旅游文化|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朐桑皮纸”

第七道工序撞瓤子:把切好的瓤子裝入特製的撞瓤布袋內,並插入一長約1.5米的木棍,棍端按一直經15公分左右厚3公分中厚邊薄的圓木,將布袋口扎住後放在水庫中抽動木棍,反覆撞擊,促使纖維分解。

旅游文化|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朐桑皮纸”

第八道工序打瓤子:將撞好的瓤子放在撈紙池內,用木棍來回拔打數百次以上,把瓤子打勻,成糊狀。

第九道工序撈紙:根據不同規格的紙張,選用不同規格的竹簾從撈紙池內撈制桑皮紙。

旅游文化|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朐桑皮纸”

第十道工序榨乾:把撈好的溼紙,經過自制的槓桿,壓榨除去水分,一般壓榨12個小時左右即可。

第十一道工序掃紙:把撈出的溼桑皮紙用條帚掃在平整光滑的牆壁上,使其水分迅速蒸發乾燥。

旅游文化|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朐桑皮纸”

第十二道工序理紙:此後便是把揭下的紙、檢驗、整數、打捆等工序。

旅游文化|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朐桑皮纸”

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朐桑皮紙”傳承人連恩平簡介

連恩平,男,1969年生。臨朐縣冶源鎮冶北村人,其祖上是“連史紙”創始人。連史紙是一種供毛筆書寫的白色手工紙。相傳遠在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有連氏兄弟二人,排行老三、老四。精工於撈紙。老四的造紙技藝更為高超,因其撈制產品質優,遠近馳名,被譽為“連家老四紙”簡稱“連四紙”。後來傳到外地,被誤稱為“連史紙”。因“連史”一名較“連四”更雅,於是便流傳開來。連史紙手工竹簾抄造,有72道工藝,道道精湛,素有“壽紙千年”的美稱,它紙白如玉,厚薄均勻,永不變色,防蟲耐熱,著墨鮮明,吸水易幹,書寫、圖畫用均宜。用其印刷的書,清晰明目,久看眼不易倦。書寫作畫,著墨即暈,入紙三分,歷來為國內外書畫家所鍾愛收藏。舊時,凡貴重書籍、碑帖、契文、書畫、扇面等多用之。

旅游文化|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朐桑皮纸”

其十二世祖連恆世自清代遷入山東臨朐,定居於號稱“江北第一竹林”的老龍灣畔、龍泉河上游。起初曾用其當地竹子做為原料撈過紙,但終因竹園是人傢俬產,原料短缺。後又改用當地桑皮作原料生產。傳至十五世祖連登文時,因供職庠生而停產,但其撈紙工藝卻多由祖輩口述下輩,代代相傳。傳至連恩平時,因其年代久遠,又無文字記錄,其工藝面臨失傳。但他對祖上的傳承技藝和臨朐桑皮紙的撈制技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當時桑皮紙多用於墊蠶席,包中藥,糊門窗,制酒婁,書寫契文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其用途也逐漸被其他現代產品所代替,隨著市場萎縮,以後逐年蕭條,臨朐桑皮紙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從事撈紙的作坊也基本絕跡。

旅游文化|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朐桑皮纸”

然而現代文明的高速發展,以及在市場的滾滾大潮下,一個產品和技藝如不適應市場和現代文明,必將失去它存在的環境,如何讓古老的文明和技藝傳承下去,就必須給這個產品和技藝賦予新的生命力,雖然它的一些功能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的一些獨特功能是現代產品所不可替代的,比如中國的書法和繪畫,必須用中國古老的手工紙作為載體,是現在機制紙所不可代替的。

旅游文化|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朐桑皮纸”

憑著對祖國古文明文化的熱愛。連恩平先生決定傳承和發揚臨朐桑皮紙的撈制技藝,於1986年和1987年兩次去南方學習,回臨朐後又拜訪當地撈制桑皮紙的多名藝人,並向紙坊村撈紙老藝人虛心請教,潛心研究臨朐古桑皮紙技藝,在不改變桑皮紙手感綿軟,纖維細長,耐損耐磨,吸水性好,防蟲蛀,易保存,著色而不退色,具有獨特墨韻特性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傳承技藝,在保留和規範臨朐桑皮紙十二道工藝,七十二道程序的情況下,經多次試製,精心製作,撈製出用於中國繪畫和書法創作的手工桑皮紙(當時曾稱為原書紙)。給古臨朐桑皮紙賦予了新的生命活力。使這種古老的撈紙技藝得以傳承,對於繼承和傳播中華文明做出了一定貢獻,並於1989年6月29日申請註冊了營業執照“臨朐祥飛紙廠”,自此專攻古臨朐桑皮紙的撈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