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專欄|從「天人相應」看夏季病時病特點及治療原則

原創專欄|從“天人相應”看夏季病時病特點及治療原則

何為時病?時病者,四時六氣之外感證,如《內經》所言:“百病之生皆生於風寒暑溼燥火也。”民國名醫何筱廉說:“嘗觀一歲之中,雜病少而時病多。”所以研究時病的發病規律以及治療原則是非常有必要的。

夏季炎熱而多雨,火熱暑流行。火、熱、暑雖名三氣,實為一氣,程度不一樣而已。天上下雨,氣候炎熱,水火交融而生溼,溼氣無處不在,瀰漫於天地之間,每年如此。今年溼氣尤甚,蓋因寒水司天,寒水時至,降雨較往年稍多,火熱蒸騰雨水而化為溼氣,另外,今時今日,寒水無處不在,包括天上下的雨,地下的水,還有現在冰鎮飲料,空調都可以是太陽寒水的來源,所以溼病尤多。

當然,溼氣的輕重,也與地域有關。所處的地域環境不一樣,所表現出來的象也不一樣。同樣的時間段內,有乾旱的地方比如甘肅、新疆這些地方溼氣少,東南沿海比如廣西、廣州等地溼氣多,因為它地上的水多。沙漠曬不出來溼氣,沙漠那邊再曬它就出來的就是熱氣、就是乾燥的氣候。南方到處是水田、到處是湖泊,所以因為熱天的時候它就是多溼。

溼為陰邪,自長夏而來,其來有漸,且其性重濁汙穢、氤氳纏綿、膠滯粘膩,治療難以迅速收效,不像寒邪之一汗即解。

原創專欄|從“天人相應”看夏季病時病特點及治療原則

自然界的溼氣瀰漫天地之間,人體也是如此,溼邪瀰漫三焦。故而溼邪為病,通達內外上下,巔頂,四肢,皮膚,經絡,肌肉,骨節,臟腑無所不到,溼邪留滯四肢,則肢體沉重難抬,上犯巔頂,則頭蒙如裹……患者常有四肢沉重,嗜睡乏力,腹脹納呆,面垢油膩,多發粉刺,舌苔厚膩如糨糊等症狀……

溼在上焦,其中於頭面頸項,似乎有物蒙之,以致首如裹,頸部僵硬,遍體沉困不適,四肢懈怠,脈來濡緩之象,宜用宣疏表溼法取其微汗,如羌活勝溼湯、九味羌活湯,清震湯(蒼朮,升麻,荷葉),昇陽除溼湯之類可用;溼邪犯肺,咳吐白痰量多,治宜二陳湯加味,若又因吹空調、冷水浴等因素受涼,寒溼犯肺,惡寒發熱、無汗、咳嗽,痰清稀、脈浮緊,治宜辛溫散邪、大忌寒涼:麻杏薏甘湯,麻黃加術湯,素有內飲用小青龍湯、苓甘五味姜辛湯……心煩加石膏……

溼阻中焦,同氣相求,首先影響脾虛溼盛之體,加飲酒濃茶嗜好,若夏季貪食生冷冰涼,寒溼相合,發為胸悶嘔惡,腹脹納呆,便溏尿少,憎寒喜暖,面色黃晦,苔膩脈滑,治宜用辛熱燥溼之法,燥溼化痰,和胃行滯,常用平胃散,二陳湯合方,為平陳湯,或雷豐之除溼湯;素因飲食失節,勞倦所傷,日漸因循,損其脾胃,身體虛弱,乘暑天而作病,四肢睏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沉痛,不思飲食,自汗體重者,治以東垣之清暑益氣湯,生脈飲……

溼在下焦,好發於素體腎陽虛者,患者下肢沉重,“腰重如帶五千錢”感,多伴有痰液量大、便溏、腰腹冷痛喜暖,口中和,面色萎黃,舌質淡白胖大齒痕胎滑,加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腎著湯……寒溼邪留滯膀胱,小便不利用五苓散加味……溼熱邪滯膀胱,小便不利,用桂苓甘露飲;溼熱發黃者,梔子柏皮湯、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寒溼發黃者,用茵陳四逆湯……

原創專欄|從“天人相應”看夏季病時病特點及治療原則

溼邪盤踞,醞釀成溫,尚未化熱,稱為溼溫,不比寒溼之病,辛散可解,或溼熱之病,清利乃愈,最難速愈,症見胸悶不飢,舌白不渴,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甘露消毒丹,藿樸夏苓湯、三仁湯、連樸飲、達原飲之類可用。

溼邪瀰漫三焦,最易令六腑失和而出現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洩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等諸多症狀,此則六和湯之所宜。所謂六和湯,和的是“六腑”,吳鶴皋曰:“六和者,和六腑也。脾胃為六腑之總司,先調脾胃,則水精四布,五經並行,百骸九竅皆太和矣。”汪昂按:“六和者,和六氣也。若雲和六腑,則五臟又不當和乎?蓋風寒暑溼燥火之氣,夏月感之為多,故用諸藥匡正脾胃,以拒諸邪而平調之也。”

藿香正氣散亦治外感風寒,內傷溼滯證。惡寒發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洩瀉,舌苔白膩,以及山嵐瘴瘧等。本方主治之外感風寒,內傷溼滯證,為夏月常見病證。風寒外束,衛陽鬱遏,故見惡寒發熱等表證;內傷溼滯,溼濁中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則為上吐下瀉;溼阻氣滯,則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治宜外散風寒,內化溼濁,兼以理氣和中之法。汪昂謂:“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藿香辛溫,理氣和中,辟惡止嘔,兼治表裡為君。蘇、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發表邪;厚朴、大腹行水消滿,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裡滯。苓、術、甘草益脾去溼,以輔正氣為臣使也。正氣通暢,則邪逆自除矣。”

六和湯與藿香正氣散均主治外感兼內溼之霍亂吐瀉證。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為傷於暑溼,故重用香薷,配以厚朴、扁豆,溼邪傷脾致倦怠嗜臥,故用人參益氣健脾以助脾運;後者兼傷於寒,故重用藿香,伍以紫蘇、白芷,溼阻氣機致脘腹疼痛,故以陳皮、大腹皮理氣和中。

原創專欄|從“天人相應”看夏季病時病特點及治療原則

吳氏依藿香正氣散化裁出的五個加減正氣散,如下:

一加減正氣散是為“三焦溼鬱,升降失司,脘連腹脹,大便不爽”而設。此中焦溼溫,無須解表。故去紫蘇、白芷;病在中焦無須上提故去桔梗、甘草;病為溼溫去術之溫燥;藿香用梗,取其走中不走外;加杏仁利肺與大腸之氣;茵陳宣溼鬱;茯苓用皮以瀉溼熱之勝;麥芽升脾胃之氣。

二加減正氣散,仍治溼鬱中焦,證變:“身痛、便溏、脘悶、苔白、脈象模糊。”病機為溼鬱三焦,經絡受阻,脾胃升降失常。仍取正氣散之藿、樸、陳、苓祛溼滯;加防已走經絡中溼鬱;大豆黃卷能化蘊釀之溼熱;由於“便溏”不比上條之“大便不爽”故加通草;薏苡仁利小便以實大便。

三加減正氣散病機為“穢溼著裡,久則醞熱”,症見“苔黃、脘悶”,取正氣散之藿、樸、陳、苓瀉溼滿,加杏仁利肺氣,滑石清利溼中之熱。

四加減正氣散,病機為“穢溼著裡,邪阻氣分,脾陽為溼阻而不運,症見”苔白滑,脈右緩,仍取藿、樸、陳、苓加草果、山楂,神曲以運脾陽。

五加減正氣散治“穢溼著裡”,症見“脘悶、便洩”,病機為溼困中焦,脾胃不和。仍用藿、樸、陳、苓外,又選原方中大腹皮、蒼朮運脾氣,加麥芽一味升胃氣。

五個加減正氣散均為“溼溫之邪,蘊結中焦,脾胃氣機升降失常”,所以治以祛溼除滿,芳化滲洩,雖均用正氣散為主方,但由於溼溫病中的溼重、熱重,在脾,在胃,在腸,在經的不同,方劑加減亦隨病機有所差別。而五個加減正氣散治療各有所側重,即一加減調升降,二加減宣經絡,三加減利溼熱,四加減運脾陽,五加減和脾胃之不同。所以吳鞠通在五個加減正氣散方後雲:“按今人以藿香正氣散,統治四時感冒,試問四時止一氣行令乎?抑各司一氣,且有兼氣乎?況受病之身軀臟腑又各有不等乎?厲觀五法均用正氣散,而加法各有不同。亦可知用藥非絲絲如扣,不能中病,彼泛論四時不正之氣,與統治一切諸病之方,皆未見軒岐之堂室也,烏可雲醫乎!”

吳氏此為精闢論述了用成方治病,要根據時令不同,臟腑差別,病機的變化,條分縷擇,加減變化,方能切中肯綮,並糾正一方統治四時之病的偏頗。

溼病常被誤治之患,如:見其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以為傷寒而用辛溫發汗之法,汗傷心陽,溼隨辛溫發表之藥蒸騰上逆,內蒙心竅則神昏,上蒙清竅則耳聾目瞑不言;若見其中滿不飢,以為停滯而大下之,誤用下法傷陰,抑制脾陽升清,脾氣轉陷,溼邪乘勢內漬,故洞洩;若見其溼溫午後身熱,以為陰虛而用陰柔之品潤之,二陰相合,有錮結而不可解之勢……慎之慎之!

原創專欄|從“天人相應”看夏季病時病特點及治療原則

縱觀所言,無論當年五運六氣如何,夏季多熱多溼的特點無法改變,不過因客氣不同而程度有所不一樣而已。溼邪為患,除了考慮時令之外,尚有地域之別,個人體質之異。五運六氣辯證體系講求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就是所謂的歲氣、司天之氣,主氣、客氣,也就是氣候狀態,因時制宜之謂也;所謂地利:就是地域環境,大到各省市,小到是空調房還是普通房間,這些都地域因素,是必須考慮,因地制宜之謂也;在就是人,中醫看病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人身上,無論五運六氣講得多麼天花亂墜,最後還是以人為本,要考慮這個人的體質,六氣所中於何經,何髒何腑,因人制宜之謂也。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件,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