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眼中的水津街:浮炭烘笼吊脚楼,还有苍蝇馆子

老成都眼中的水津街:浮炭烘笼吊脚楼,还有苍蝇馆子

你关注我了没?没有的话,我下一次推文再问

旧时四川不产煤,成都人烧的都是木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后,九眼桥是成都重要的水码头。来来往往的船只当中,运送最多的,当属乐山、峨媚、洪雅一带的木柴了。繁华的水码头,带动成都柴市蓬勃发展,附近的水津街、水井街、黄伞巷等,柴铺子一间连着一间。

本期『成都故事』,我们一同走进水津街,这个因柴而生的街道,曾经又是怎样一幅光景呢?

老成都眼中的水津街:浮炭烘笼吊脚楼,还有苍蝇馆子

“津”即渡口、码头的意思。早先的水津街南起水井街西口,接外东上河坝街,北至天福街,1996年府南河综合整治改造后,南起滨江东路,北至芷泉街。

水津街在成都历史上地位十分重要,因为它是成都有名的柴市。要知道那个时候,烧火做饭等用的全都是木柴。成都南边的新津、大邑、邛崃等地被称为南路,这些地方的柴靠水路经九眼桥运到成都后被称作“南路柴”,正好聚集到东门的水津街。水津街上有很多柴店,老板们直接去码头进货,都是趸买散卖。

打趸买下的柴很便宜,但数量大,一般市民和小户人家买不起,也没有地方堆放,更重要的是这些柴一方面要晾干,另一方面还要分门别类加以处理。如青冈和杂木,柴质不同,价格也不同。那种粗大的圆木还得把它改小,捆成把把柴,那些挑夫、车夫、帮佣清早起来找到了活路,挣了几个铜板才去柴店买两捆把把柴,称一升米,买两样小菜回家度日。

大户人家买的就是趸货,有专门的板板车送柴上门,一般都是论车订价。大户人家买的都是灌口柴,这些柴都是阿坝大山里面砍的参天大树,柴质好,经烧。小户人家喜欢的是南路柴,主要是能夹浮炭,成都人在冬天有烤烘笼的习惯,一人提一个烘笼,里面烤着红茗或土豆,把手烤暖和了,评书听完了,茶也扯白了,土豆也烤软活了。

老成都眼中的水津街:浮炭烘笼吊脚楼,还有苍蝇馆子

*笔者儿时冬天就经常烤烘笼,图为烤烘笼的老婆婆

穷人有穷人的过法,富人家有富人家的讲究,大户人家的少爷小姐们烤的是炭盆,铜制的火盆里烧的是青冈或松木,青冈熬火,松木有很浓的木质香味,有钱人哪怕烧火也贪图享受,最后连灰烬也有人收走,那是最好的肥料。

水津街临河的建筑多为吊脚楼,因为离柴店近,用量又大可以赊账,所以开饭店馆子的很多。一般馆子的楼下是烧木柴的大灶,油烧得滚着浓烟,炒的大多是猪肝牛杂。另有一口锅,是长明火,一年到头都不熄,叫蒸锅,蒸笼垒起比人还高,里面有粉蒸肉和甜烧白,还有肉包子之类,客人点了便可以直接从蒸笼里取出来,将扣碗里的蒸菜翻进盘子上桌,客人们一个个吃得笑嘻了。

老成都眼中的水津街:浮炭烘笼吊脚楼,还有苍蝇馆子

*即便现在,四川农村办宴席都还能看到这仗势

房屋靠水而建,所以如果要点一点河鲜也不费事,当年府河里的水清花亮色,鱼虾肥美,店家直接从打渔船家手中将鱼买下,用麻绳网兜给拴在自家店下的河边,有客人点时从网里捞出来现杀现做。豆瓣自然是郫县的,豆豉是临江寺的,清油是温江的,豆腐乳是唐场的,用这些佐料一炒,再用灌县漂来的杉木那么一烧,有杉树的木头味道,做出来的菜简直不摆了。

即便是现在,在吃货眼里,川菜的资格味道大多在这种小店里,大餐馆讲究的是排场,而这种小馆子往往能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怪味奇味。懂得鉴赏川味的人找的就是这种苍蝇馆子,花很少的钱可以吃到令人终生难忘的奇妙味道。那种不懂川味的食客才会跑到排场很大的馆子里去受人宰割。穿着制服的侍者用银盘子将菜端出来,用象牙筷子替客人夹入昂贵的瓷器中,菜的滋味一点不敢恭维,银子却数出去不少。许多搞懂的人千里迢迢来到成都也要走街串巷在这种小店里重温旧时的菜肴。

老成都眼中的水津街:浮炭烘笼吊脚楼,还有苍蝇馆子

*苍蝇馆子的外部秩序硬实不敢恭维,但味道总能给人无比惊喜

那个时候,这种临河的馆子大堂一般都在楼上,客人们凭窗远眺着江景,品着河鲜,喝的是附近水井街上酿酸出的白酒,兴致所至,还可以点两首卖唱瞎子的川剧段子。据说,当时一众馆子当中,偏偏有一家店的老板是一位女子,本是一文人家的闺秀,不仅琴棋书画样样来得,且样儿还俊,只是家道中落,不得不在这临河边的铺子里为谋生抛头露面,做几样莱肴贴补家用。她家的小店屋矮破旧,店光线很暗,但楼上的厅堂还算亮堂,桌椅板凳都擦得干干净净,墙上还挂着几幅字画,是她祖上的文墨,透着些许沧桑。来这小店的大多是些落魄文人,或是市井平民,穿得虽很破旧,但一律干净,举止也都文明,要两样小菜仔细地品咂,不多言不多语,更不猜拳划令地喧哗。这便是当年水津街上的生活风情。

水津街两边差不多都是用一块一块的木板拼成的活动铺面。但是铺面却并不都是用来开店,也有住家户在这里。靠河这边的是清一色的吊脚楼。枯水季节的吊脚楼,就像踩高跷的两只长腿站立在河滩上,悬吊吊地支撑着房子的一半;而涨水的时候,灰黑色的吊脚楼有如波涛当中的小船,风雨飘摇,好像随时可能沉没的样子。

老成都眼中的水津街:浮炭烘笼吊脚楼,还有苍蝇馆子

*细木支起的吊脚楼,难免给人一种风雨飘摇的错觉

曾听到一个笑话,说当时家住这吊脚楼的同学邀请他的伙伴到家里玩耍,正好遇到涨大水。他们家老旧的地板不停地颤抖着、呻吟着——吱吱呀呀,据说还有许多两指宽的缝隙,能够清晰地看见地板下面浊浪滚滚,让人心惊肉跳。结果那个伙伴支支吾吾,找个借口就仓惶出逃了。

水津街上柴店多,最怕的就是火,一旦失火那些板板房、吊脚楼如何招架。所以邻着一条街就是水井街,顾名思义,各家各户都打井,旧时成都的地下水位很高,挖地三尺就是水,又临着河,所以打井很容易,每个门洞门楣上都钉有一个井字牌,表明这里可以取水灭火。在清朝光绪年间,水井街的街北据说还建有火神庙供奉火神,祈求街面的平安。

水津街上还有许多小杂院,房屋大多是穿斗木结构,院落大多是小青瓦和红砂条石墙基,被爬山虎覆盖。一个院坝套一个院坝,层层回环,错综复杂,通道狭窄,住户密密麻麻。因人口不断增多,正房旁边又搭偏房,用的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将那些还算结实的木柴拼凑起来,年生一久显得陈旧破败。

那个时候,水津街上的院落密密麻麻像迷宫一般,建得毫无章法,当时成都人修房子根本不考虑朝向,东西南北不分,想怎么建就怎么建,所以水津街一带的大小杂院显得杂乱无章。连那些在这条街上居住了多年的老街坊走进这种迷宫也会找不着北,就更莫说那些外地人来到此地了,不迷路才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成都居民就开始烧媒,现在更是烧天然气,那种烧柴度日的日子已成历史,而水津街口也矗立起了现代化的五星级宾馆香格里拉,真是沧海桑田,今非昔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