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鬥彩花卉杯

鬥彩又稱逗彩,創燒於明朝成化年間,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鬥彩是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塗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後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鬥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彩色豐富除紅、黃、綠、紫、赫之外,還有粉紅、藕荷、玫瑰、胭脂紅;不僅有同樣的色彩還有濃淡的區別。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鬥彩花卉杯

彩繪精細,鬥彩可以形成類似於工筆畫的藝術描寫效果,且設色精當,素雅與鮮麗兼而有之,明麗悅目,清新可人。由於成化瓷器的胎質細膩純淨,釉面滋潤沉靜,與淡雅的青花和豔麗的釉上五彩搭配,形成了嬌豔絢麗的藝術特點。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鬥彩花卉杯

此對《鬥彩花卉杯》底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字跡雋永。青花寫款方式典型常見,但以墨彩作書卻甚為罕有。此器成對,乍看幽雅婉柔,雋秀蘊藉。碗圓口弧壁,淺圈足。外壁以貫套紋相佐,烘托六組開光,花卉作主題裝飾,花簇綿密秀麗。釉面潔白滋潤,色彩勻淨、典雅,紋飾分佈疏密恰到好處,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鬥彩花卉杯

質地堅白,撫之光潤。設色淡雅,釉彩幽然,對釉面細潤,白淨度極高,突出材料的玻璃質感和鮮豔色調。敷彩準確,毫無溢彩現象,修胎極為規整考究,胎釉渾然一體,賞心悅目。圖案繁密富麗,山字火焰紋龍紋圖案,滿帶吉祥喜慶之氣氛,乃雍正官窯鬥彩作品中的珍寶。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鬥彩花卉杯

然不止於斯,世宗品味超凡,天真幽淡,瀟灑超逸,全然一派世外高人之風。其對御窯廠監控嚴謹、要求縝密,所造之器,輪廓造型拿捏精妙,紋飾著色脫離庸塵,雍正鬥彩於成化之後,臻冠絕之巔,實在不出為奇。皆因藝匠在此要求甚嚴,精緻出塵的皇帝面前,只能力求盡善盡美,鞠躬盡瘁。此件藏品來源有序,且能成對,誠甚難得,乃中國瓷器收藏家夢寐以求之上品。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鬥彩花卉杯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底部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成對保存非常珍罕。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鬥彩花卉杯

清朝鬥彩瓷器的產量要大於明朝成化時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窯也有不少精品堪與成化鬥彩媲美,而且出現了較大的器型。總的來看,清朝盛世的鬥彩瓷器大多數繪畫精工,改變了成彩 "葉無反側"、"四季單衣" 的弱點,圖案性更強,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飄逸的風采。康、雍、乾官窯都有一些仿成化鬥彩產品,特別是雍正時期己能有把握地仿燒出成化鬥彩,但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數寄託成化款。對這些器物要從胎、釉、彩繪等兒個方面仔細辨別。另外雍正時期還燒成了粉彩鬥彩,使鬥彩瓷器更加華貴。乾隆以後,鬥彩仍在生產,圖案內容多為花草,且多團花,延續了清朝盛世時期的風格,但筆法日漸草率。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鬥彩花卉杯

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記:“圓明園來帖,太監劉希義交來成窯五彩瓷罐一件(無蓋)。傳旨,著做木樣呈覽。奉旨,將此罐交年希堯添一蓋,照此樣燒造幾件。原樣花紋不甚好,可說與年希堯往精細裡改畫……”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成化鬥彩罐有蓋者多數為雍正時後配,所以以上所記“成窯五彩”可能就是成化鬥彩。

在我國曆來就有琺琅第一,鬥彩第二的說法。客觀的來講,雖然鬥彩在胎土方面優於琺琅彩,但是經過了三百年的歷史演進,我國在制瓷工藝之上發生了極大的進步,無論是製作技藝,還是彩料豐富方面琺琅彩均高於鬥彩,琺琅彩雄踞瓷器之首當之無愧。雖然如此,但是鬥彩依然在我國瓷器中佔有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創造性的燒製方法為後世瓷器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