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之臣還是亡國之臣?——解密晚清肱骨能臣李鴻章

李鴻章,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肥東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蹟,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興國之臣還是亡國之臣?——解密晚清肱骨能臣李鴻章

晚清重臣李鴻章

但後人也多詬病李鴻章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如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籤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

可以說,李鴻章若生於太平盛世,必將是治世之能臣。但是,命運的車輪卻將他帶到風雨飄零、搖搖欲墜的晚清,他只能傾其所有做一個糊裱匠,讓晚清的覆滅晚一點再晚一點。1900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慈禧倉皇逃亡,命油盡燈枯的李鴻章主持議和事項。李鴻章知道自己的時日不多,想盡快地結束談判。可“議和大綱”簽字後,聯軍並沒有撤軍的跡象。各國的態度是:必須把賠款的數額定下來。此時的李鴻章已經沒有力氣與洋人爭來爭去了,他吐血已經吐到了“瀕危”的程度,在生命的最後時間裡,李鴻章已沒有精力面對面與洋人再論長短了。李鴻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揮著下級官員把損失降到最低點——從一開始提出的10億兩白銀降到4億5000萬兩,分39年還清,年息4釐;4億5000萬兩,是對4億5000萬中國人所定的數字,“人均一兩,以示侮辱”。李鴻章接受了這個侮辱。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大口大口地吐血 ——“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而後病逝北京。

興國之臣還是亡國之臣?——解密晚清肱骨能臣李鴻章

讓李鴻章背鍋的慈禧老佛爺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李鴻章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我最認可的是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不知各位讀者,李鴻章在你們眼中是興國之臣還是亡國之臣?

興國之臣還是亡國之臣?——解密晚清肱骨能臣李鴻章

十九世紀三大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