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綠水青山 引來金山銀山——「兩山」理念在峽山的生動實踐

盛夏時節,驅車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一陣陣清爽的氣息撲面而來,5萬畝生態溼地、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達到3000個以上,144平方公里的峽山水庫碧波盪漾,不久前這裡正式升級為省級戰略水源地。生態秀水間,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興旺生物種業、源宜醫學科技等數十個高端科技項目星羅棋佈,跳動著綠色發展的強勁脈搏。

十年前,峽山區因水庫而立。十年後,峽山區因秀水富民而迷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肩負“保護水源、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三大使命的峽山,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念砥礪奮進,成為山東省首個以生態經濟命名的省級開發區。護一湖秀水,富一方百姓,峽山用生動實踐繪出了一幅大氣磅礴的綠色發展畫卷。

一張藍圖繪到底,綠水青山中的生態堅守

峽山因水庫而建,保護好這片珍貴水源地,是峽山區組建的起因和源頭。

牢記使命的峽山人,在生態保護上一張藍圖繪到底。建區十年來,歷屆黨工委、管委會班子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換屆換人不換方向,始終咬定綠水青山不放鬆。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基礎差家底薄的峽山每年生態保護支出都在兩三億元。他們編制了全國首個縣級《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規劃(2013—2030)》、峽山區全域生態建設概念規劃,通過一以貫之的頂層設計,守住底線不動搖。他們架起防範治理汙染的“高壓線”,對環湖108公里全部圍網封閉、安裝高清攝像頭,環湖執法隊伍24小時巡邏,技防、人防全面發力,力保一湖清水;“綠滿峽山”造林綠化工作常態化,每年植樹增綠萬畝以上。去年,又啟動了全域生態提升三年造林10萬畝行動。

峽山的生態保護不只在“加法”上立場堅定,在“減法”上同樣果敢勇毅。凡影響到保護水源地的企業堅決關停,凡是不利於生態環保的項目一概不要。從2012年9月主動關停納稅2000餘萬元的全區最大納稅企業——華昊焦化公司開始,峽山區累計關停汙染企業280多家、畜禽養殖場220家、小鑄造企業84家,拒絕汙染性項目50多個,由此減少的稅收相當於全年財政收入的70%。

這一“加”一“減”的責任擔當,築牢了支撐永續發展的生態基石。峽山水庫周邊負氧離子濃度達每立方厘米3000多個,優良天數達300天以上,空氣質量穩居全市首位。

不保護環境對不起後代,不發展經濟對不起當代。從建區伊始,峽山的發展之路就備受關注。“不能抱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峽山區瞄準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初步構建起現代農業、文化旅遊教育、生命健康與養老、綠色工業四大產業為主導的生態產業體系。

生態的“金名片”,逐漸變成流金淌銀的綠色產業鏈。華以、優渥、神州姜窖、新和盛等一批現代農業企業發展勢頭迅猛,創建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國家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範區,成為全國目前唯一一個“三區”共建的國家級示範區。迪夢溫泉小鎮項目開工建設,山東省首家戶外親子樂園——萌族部落項目正式運行,引進271教育集團271教育小鎮正在規劃建設。綠康源養老中心、福樂源康復中心等養生養老項目建成投用,醫康養融合發展模式引起關注。20平方公里的高新項目區拔地而起,成為“山東省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示範區”。

護好山與水,兼得富與美,峽山成功創建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2017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008年的2.2倍、10.1倍、7.3倍、4.7倍。

金融與科技雙輪驅動,撬來金山與銀山

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開工建設,機器人小鎮落地,峽山生命科學產業園建設……

今天的峽山,生態產業體系儘管還處在起步階段,但其高端高新的發展基因,強勁的發展脈動,依然震撼人心。

那麼,偏居城市一隅、基礎差、底子薄的峽山,生態產業體系是如何構建起來的?梳理峽山產業的發展過程,金融與科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發動機作用。

“生態是峽山的最大優勢,但是峽山的短板也很明顯,那就是資本要素缺乏、創新驅動力不足。建區之初,這裡沒有一家科技含量高的企業,更沒有像樣的產業,金融機構更是零。受條件限制,峽山接觸好項目的機會有限,即使把大量好項目往峽山‘拉’,也難見成效。”峽山區黨工委書記李華剛認為,要想在綠水青山間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尋求綠色動力,把“雙短板”變為“雙引擎”。

智謀資本。幾年間,峽山區創新構建了以濰坊水務公司、峽山綠科集團為投融資主體,以峽山金融創新小鎮為資本聚集載體,周邊金融機構協同運作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落戶了中信集團、中化集團等金融機構近70家。依託峽山綠科集團,主導成立基金19只,引進中信集團基金群等各類基金27只,控股上海華濰融資租賃公司。

有了自己的金融槓桿,峽山生態產業的發展有了“一汪活水”。峽山區完成資金投放50多億元,其中為區內企業注入資金30億元,打通了實體經濟脈絡。金融資本更是架起了峽山通向產業構建的橋樑紐帶,通過46只基金,峽山開啟了在全國全球找項目,通過資本撬進項目的征程。

以資本為槓桿撬動“三招三引”,峽山出臺了引進高科技人才扶持高科技企業發展的十條措施等文件,舉辦了峽山(北京)資本與科技產業對接懇談會、國家“千人計劃”前沿論壇等系列活動,成立國家“千人計劃”產業基金,一批高端高新項目加速聚集。

北京源宜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基因組領域第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主要開展精準醫療、農業育種和幹細胞培養等業務。公司上市後,就進入了峽山綠科集團的視線。該集團通過注入資本吸引源宜基因的生物信息學工程師團隊來到峽山成立山東子公司。

依託金融資本的磁鐵效應,峽山先後引進了華以農業、興旺種業、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國家“千人計劃”現代農業與食品安全創新創業服務中心、韓國科學技術院國際研究中心、龍安泰新型環保材料等數十個高端科技項目。每個項目都是圍繞著現代農業、生命健康與養老、文化旅遊教育、綠色工業為主導的“四大產業”佈局,使峽山的生態產業發展綱目並舉、充滿創新創業的無限活力。

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落地峽山,建設3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一條現代農業的創新之路迅速開啟。國家“千人計劃”現代農業與食品安全創新創業服務中心落戶,進一步吸引尖端高新項目加速聚集。

峽山生命科學產業園開工建設,興旺種業、源宜基因、荊衛生物等9家生命科學領域高科技企業,集聚了世界著名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寧一等高層次人才55人,隆起了基因工程及抗衰老研發領域的高地……

資本吸引了高科技項目和高端人才落地,科技人才又推動了產業發展。金融與科技兩輪驅動,撬來了金山銀山。

民生至上,共享綠水青山發展紅利

推進生態發展、綠色發展,最終的落腳點是反哺民生。

在實施最嚴格的生態保護,讓庫區群眾享有更多綠色福利、生態福祉的同時,峽山集中公共資源優先向民生傾斜,每年用於民生事業的投入都佔財政總支出的70%以上,去年更是達到了93%。

以前到峽山找不到幾條好走的路,現在找幾條孬路都難。城建、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後已是“老黃曆”。完善道路、公共交通、供排水等市政設施,科學配置學校、醫院、商場、公交等公共服務設施,品質小城市的雛形顯現,峽山創建為“省級綠色生態示範城區”。

在教育、醫療、養老這三個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上,峽山有自己的思路。

讓庫區的孩子有好學上,峽山引進271教育集團,濰坊實驗中學、峽山實驗初中、峽山雙語小學先後建成投用,不僅滿足了當地需求,還吸引了1萬餘名外地學生來峽就讀,成為教育名城。

牢固樹立“大健康”和“治未病”理念,引進江西中醫藥大學與太保莊街道共同打造峽山熱敏灸小鎮,打造以培訓為主體,以艾灸產品整合和熱敏灸體驗為輔助的“一體兩翼”健康綜合體,推行“全民艾灸”,並向外推廣。

打造“幸福養老之城”,初步形成了“1126+(一個基金、一個智慧養老平臺、2家養老機構、6家居家照料公司、13家養老照料服務中心)”智慧養老新模式,全區入住養老機構153人,開展居家護理931人。

傾心構建民生保障體系,峽山啟動了特困群體託管救助、暢通群眾訴求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為重點的“五位一體”改善民生系列工程,舉全區之力解決庫區群眾的所盼所需。

針對失能人員生活保障問題,峽山建立了特殊困難群體幫扶救助體系,失能、半失能、城鄉特困人員等都享受到了定製化服務,實現了經濟有救助、生活有照料的目標。城鄉特困人員入住養老機構的費用由財政和峽山慈善基金全額補助。對在家分散供養的,政府委託養老院、社會組織等提供日常看護、生活照料、精神關懷、住院陪護等服務,並給予補助。

推進產業扶貧,庫區群眾全部實現了脫貧。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峽山開工建設了黑木耳現代產業綜合體和7個黑木耳示範園,爭取利用3—5年時間,將全區黑木耳種植面積發展到2萬畝以上,產值達到12億元以上。

十年,生於貧瘠,長於艱難,成於奮鬥,立於創新。峽山已經成為生態良好、產業高端、人民幸福的現代化新城。這裡發生的一切,正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生動註腳。秀水富民,雙翼齊飛,未來峽山更可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