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安踐行“兩山”理念取得實效

“為了實現清潔生產,企業在最近3年裡投入了24億元資金用於改善生產工藝,推進節能減排。從目前的生產情況來看,企業的汙染指標比過去減少一半以上,而經濟效益則翻了一番。”河北鑫達集團副總裁王松偉說。

鑫達集團通過環境倒逼,實現清潔高效生產,是河北省遷安市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遷安市委書記、市長韓國強表示:“近年來,我們堅定不移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抓轉型,探索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實現了金山與青山共存、美麗與富裕兼得。”

數字顯示,2018年,遷安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65.4億元,實現全部財政收入144.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6%和56.3%。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02.6億元,實現全部財政收入98.6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8.5%和12.5%。在日前公佈的“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榜單中,遷安位列第17位,比去年上升1位。

遷安是河北有名的資源型工業城市,其中鐵礦石資源總儲量達27.2億噸。改革開放以來,依託豐富的鐵礦資源,遷安大力發展鋼鐵產業,經濟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同時生態環境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十二五”期間,在複雜的經濟形勢和嚴峻的環保形勢下,遷安經濟發展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嚴冬。面對“不轉則亡、慢轉則退”的現實狀況,遷安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緊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一手抓淘汰落後和過剩產能,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精深、新興、清新的發展道路;一手抓生態環境治理,使這座鋼鐵大市變身為山清水秀、產業興盛、宜居宜業的活力靚城。

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首先淘汰落後、削減過剩。按照“依託鋼、延伸鋼、不唯鋼”的產業升級思路,遷安建立了“指標約束+末位淘汰”的標準綜合評價體系,讓所有生產企業全部進入劣汰優存體系。自2014年以來,已累計壓減1000萬噸鐵、1000萬噸鋼產能,提前3年完成“十三五”目標;共淘汰和取締各類汙染企業2000餘家,拆除各類燃煤鍋爐500餘臺,使汙染企業和汙染行為得到有效根治。

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儘快修復生態、改善環境,為未來發展創造容量空間。幾年來,遷安累計投入近300億元,全面推進大氣、山體、水源三大環境治理工程。在大氣環境治理中,投資57億元全面推進循環經濟,鋼鐵、焦化基地內固體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率達到100%,餘熱餘壓餘氣利用達99.2%,發電達97.236億千瓦時,共節約電費59.32億元;在山體和城市環境治理中,投入50多億元新增造林面積20多萬畝,修復礦山近百座,打造出了世界級的金嶺礦山生態公園,高標準的棒磨山礦區現代化農場等樣板工程,使得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4.9%;在水環境治理中,投資100多億元實施灤河、西沙河、三里河等生態治理工程,通過清淤河道,築壩蓄水,在域內形成了14平方公里的水面、8平方公里可供建設的島嶼、18平方公里溼地的大湖美景,實現了由鋼鐵大市到山水靚城的歷史性變遷。

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將傳統產業轉型和新興產業發展有機結合,推進區域經濟升級上檔。遷安市先後實施了鑫達220萬噸H型鋼、英諾特生物製藥、遷鶴3D玻璃蓋板、三珊5G陶瓷背板等一大批鏈條延伸和高科技項目。投資170多億元,建成了以發展精品鋼鐵、重型裝備製造、化工建材為主的遷安經濟開發區,以電子信息、生物製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開發區,以現代物流產業為主的北方鋼鐵物流產業聚集區和以發展文化產業為主的灤河文化產業區等四大省級園區,使得全市90%的規模以上企業和80%的經濟總量實現了規模集聚。其中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0%以上,全市經濟運行速度和質量有效提升。(記者宋美倩 通訊員胡林泊、陳儒)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