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張張還不起的信用卡,正在爲中國經濟敲響警鐘

歷史不會簡單的重複,因為它懂得換馬甲。

1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這場經濟危機從泰國起步,逐步蔓延至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最後直至當時被譽為“亞洲四小龍”的韓國。

金融危機到來之時,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韓國經濟受到重創,無奈之下只得出口轉內需。為了刺激消費,韓國政府提倡銀行多向民眾發放信用卡。於是,1999年至2001年,韓國信用卡迎來輝煌發展期;一時間,韓國民眾的人均信用卡達到4張,每個人的信用卡債務總額約2000美元。

在得到信用卡授信後的韓國人,開始瘋狂刷卡、透支消費;但由於韓國經濟一直停滯不前,再加之很多韓國人盲目舉債消費,致使其揹負的信用卡貸款債務大大超過償還能力。到了2003年,韓國拖欠債務超過90天的民眾已經達到了勞動總人口的16%。

韓國儲蓄率過去在全世界名列前茅,1995年的儲蓄率為35.5%,2003年降至27.3%,到了2007年直線下降到了2.5%。與此同時,韓國家庭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自1998年來翻了一番,達80%,與美國水平相當。

但瘋狂過後,留給韓國的是一地狼藉。

井噴式的信用卡浪潮,直接導致了韓國家庭消費不良貸款的極速上升,整個金融市場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越來越多的韓國人還不起使用信用卡後的過度消費,直接導致韓國家庭負債率的直線上升;這也間接讓韓國居民的消費意願降低,所謂的擴大內需市場更是成為了一紙空談。

歷史總是帶有戲劇性和重複性,21年後的中國社會似乎正在上演一場相似的“信用卡危機”。

2

從2015年開始,中國國內的信用卡髮卡數就已經呈現出了穩步上漲的趨勢。截止至2017年,國內信用卡與信貸合一發卡量總數已經達到了5.88億張,而在2016年這個數字還只是4.65億張。

也就是說在短短一年內,中國的信用卡總數新增了1.23億張。

信用卡總數的激增,不僅僅是簡單的數字變更,更多的是整個宏觀經濟風向標的轉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呈現出了長達十幾年的高速增長奇蹟,令世人所折服。但是這種經濟奇蹟是建立在外向型經濟,即以出口來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之上的。這就使得過去中國經濟的發展高度依賴貿易和投資,對外出口更是高度依賴歐美市場。

但這些年全球經濟增速的下行,已經很明確的告訴了我們:這種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在西方(諸如美國)盛行的地區貿易保護主義下已經難以為繼了。

毫無疑問,中國已經來到了以外向驅動經濟增長轉型為依靠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階段。

3

在擴大內需的強力號召下,愛存錢、不敢花錢的中國人固有形象轟然倒塌。

伴隨著消費升級、優質生活的鼓吹,全民開始加槓桿成為風潮,個人槓桿率和家庭槓桿率更是穩步上漲;但不同於上一輪全民加槓桿,上一次是全民買房來進行資產配置,而這一波加槓桿,純粹是為了消費。消費是需要錢的,沒關係,信用卡、花唄、白條以及各類借貸平臺正在向你招手。

先花再還,已經成為當下社會的一種主流風尚。

但花了真的還得起嗎?

就拿信用卡來說,根據每日經濟新聞的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信用卡逾期未償信貸總額已經達到了711.48億,而在2010年,這一數字僅為76.89億。也就是說,在8年間欠錢不還的人民幣總數上漲了將近8倍。

再回到解局君之前所說的,2017年中國的信用卡總數新增了1.23億張;這就產生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還不起錢的人越來越多,敢於花錢的人也越來越多,不得不令人驚歎。

4

當然,戲虐歸戲虐,但這背後存在問題是不容小覷的。

這一次高達711.48億信用卡逾期的信貸總額,已經為我們敲響了警鐘——這種以債務擴張和信貸擴張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值得我們警惕。

事實上,上頭已經注意到這一點了,在今年的各類經濟工作會議上,都嚴格的強調防範金融風險;在處理各類互聯網金融亂象的過程中,也是毫不手軟,被看作是“史上最嚴的監管元年”;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去槓桿更是成為了重中之重。

也只有在政府這種對於風險的主動意識、主動防範、主動規避之下,中國經濟的風險才會處於可控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