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在2018年7月13日《出土古玉沁色真假鑑定的幾個要點》一文中,筆者對沁色在古玉鑑定中參考意義進行了分析,談到沁色只是古玉真假鑑定的參考,無沁不等於非古玉、真沁不等於真古玉、假沁不等於假古玉;對真假沁色鑑定基本要點進行了分享,分析了接觸處受沁、玉質薄弱處受沁、有沁必有沁門等古玉受沁的要點。實際上,正面的學習必須結合反面的辨偽才能真正掌握要領,否則就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本文著重談談幾種特殊沁色。

一是顏色鮮豔的“妖嬈之沁”。有些玉器的沁色十分鮮豔,美不勝收,甚至可以用妖豔來形容。當我們對沁色鑑別的經驗還不夠時,心裡難免疑問叢生,一邊覺得可能不對,一邊卻很有眼緣、心裡想買。這個時候你也許會求助於朋友,但一些不靠譜的朋友會告訴你一眼假、俄料燒色、青海料染色,這尤其是網絡噴子的拿手做派,明明自己不懂,但喊假之聲會不假思索地噴射而出。下面首先分享兩張圖片。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這兩件東西,您怎麼看?顏色豔的過妖了吧!如果是您碰到這樣的東西會不會心存疑問、敢不敢下手?其實,這兩件東西都是故宮博物院的收藏,地地道道的真品。也許,當它出現在您的面前時,由於之前一路被人看假,價格比較合適,但如果您一猶豫嬌顏如畫可就成了別人的黃花了。現實中,碰到這種情況,我們還是要綜合分析,比較靠譜的做法:首先看是不是和田玉,如果不是什麼石英岩、阿富汗玉、巴基斯坦玉、玻璃,就認真地看看工是不是老工,是不是有人工的地方都有解玉砂磨痕,如果是那就別猶豫了。

其實,沁色比較鮮豔的古玉真的不在少數,請看以下幾張照片: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上圖為河北省民俗博物館收藏的漢代獸面紋玉劍格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上圖為首都博物館收藏的漢代玉舞人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上圖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漢代勾連雲紋玉燈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上圖為杭州歷史博物館藏戰國玉劍璏

那為何沁色會如此妖嬈呢?以下這張照片可以清楚地告訴您,主要是鐵離子著色,鐵離子富集處顏色可能更深,甚至出現棗皮紅。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上圖為揚州廣陵王墓出土的西漢玉劍格

二是沒有綹裂蝕斑的“無門之沁”。有沁必有沁門,沁色不入無門之玉。需要強調的是沁門可不僅僅只是綹裂、蝕斑、蝕孔,玉質相對薄弱之處、玉器邊緣雕琢時打磨較多之處都可能成為沁門。如果我們僅僅記住綹裂、蝕斑、蝕孔可能成為沁門,那結果必然導致在傻開門的普品層次徘徊不前了。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上圖為天津博物館收藏的春秋雲紋雙龍首玉璜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上圖為天津博物館收藏的戰國雙人玉佩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上圖為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收藏的漢代螭紋玉劍格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上圖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玉貔貅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上圖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漢代螭柄玉盤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上圖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戰國雙龍首玉飾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上圖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春秋玉虎,邊緣打磨多的地方沁色重,有的地方受沁以綹裂為沁門,有的地方受沁則沒有明顯的沁門

從以上幾張圖片可以看出,除綹裂、蝕斑、蝕孔外,玉質薄弱、打磨較多的部分也能成為沁門。

三是疑似老料新工的“工斷之沁”。說到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討論一下玉表有沁但深陰線裡沁色淺或者沒有沁是不是一定不對?對此,我覺得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核心問題還是“接觸處受沁”。古玉的埋藏環境千差萬別,如果被硬物所託,又不是在水坑之中,可能只有玉表受沁,而深陰線裡面沁色淺或者不受沁。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上面這兩張圖片,相信玩古玉的朋友都不陌生,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漢代玉貔貅,為乾隆皇帝御玩之物。比較明顯的是玉表受沁較重,而深陰線裡幾乎沒有沁。但綜合看,它是漢代玉貔貅無疑。可能原因是由於埋藏環境,原來玉表沁重而深陰線裡沁淺或者未沁,經過盤玩深陰線裡沁淺玉質恢復快,所以十分乾淨,而玉表沁重玉質恢復慢依舊呈現出斑狀。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上圖為婦好墓出土的玉人,受沁比較有特點,人們推測在埋藏時浸泡它的水位有變化,所以它的沁色呈幾個不同的水平面。這也從另一個角度佐證了接觸處受沁、不接觸處不受沁的現象。

四是五彩斑斕的“多色之沁”。古人云“玉得三色沁,勝過十萬金”,說明了多色沁的難得。從現實情況看,仿古如果做多色沁成本會上升。前些年那些通體一色紅的仿古玉很有市場,那是因為那樣做沁的成本低。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多色沁本來應該可信度更高一點,但怪就怪在一些人往往一見多色就喊假,什麼染色、烤色、激光上色,不知何故?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上圖為安徽省文物局收藏的宋代雙龍首玉玦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上圖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戰國龍紋玉璧

五是沁在玉器邊緣的“類皮之沁”。前面說過,玉器邊緣因為打磨等原因,可能成為沁門。現實中,也的確有一些古玉只有邊緣有沁,而其它部位沒有沁。這種情況是不是就意味著玉皮仿古需要看假呢?對此,也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必須綜合考量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一是近現代籽料留皮往往留得厚一些,尤其是現代的玉雕作品所留玉皮上幾乎不會打磨,為的是保留毛孔,以便人們認可其為籽料,這種情況即使是老玉人家也會把老的說成新的,就說是新玉籽料;二是古代除了巧色,一般不尚留皮,有時因為雕刻的原因個別部位留一點皮,也會留得比較薄,表層的色皮一般會打掉,但這種皮色相對穩定,不會發生盤變,手感也是不同的。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上圖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魏晉螭紋玉劍璏,顏色有暈散過渡,應為沁色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上圖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戰國玉螭鳳雲紋璧,主要是邊緣受沁鈣化,但明顯有沁門,應為沁色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上圖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代青玉帶皮異獸,有皮、有沁

最後,分享一件筆者自己的藏品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二談古玉沁色之幾種特殊沁色

各位親愛的朋友,非常榮幸能夠在茫茫網海中與您相逢!您的關注是我前進的動力,轉發本頭條號的文章是對我的鼓勵,我將堅持每週分享五到六篇原創文章,希望玩玉的路上有您與我同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