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教方式|朱熹是著名的教育家,爲什麼卻把自己的孩子給別人教?

中國歷史上能被尊稱為“子”的人可不多。

老子、孔子、墨子這些都是春秋戰國時期開宗立派的人物。而到了南宋,又有了一位“朱子”——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可見其大師地位卓然不凡。

朱熹不僅著書立說,還是有名的教育家,他在武夷山講學40年,很多教育理論拿到今天來看,還是很有道理的。

育教方式|朱熹是著名的教育家,为什么却把自己的孩子给别人教?

朱熹像

比如他在《近思錄》中說:既若不可以及,則趨望之心怠矣。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不要拿那些總考雙百分的牛娃來給自己孩子做榜樣,也別總拿大道理去教孩子,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覺得目標過於高大而逆反倦怠。

相信很多受過“別人家的孩子”之苦的人都心有慼慼。可見朱熹是深諳教育之道的。

不過有意思的是,朱熹卻把培養自己兒子朱塾的重擔,交給了好友呂祖謙。

宋代最會押題的補習名師

呂祖謙是朱熹的好友,自己也是著名學者,朱熹與陸九齡兄弟展開“理學”與“心學”大辯論的“鵝湖之會”,就是呂祖謙主持的。

育教方式|朱熹是著名的教育家,为什么却把自己的孩子给别人教?

呂祖謙出身官宦世家,祖上好幾代人都是朝廷命官,原本靠家族餘蔭就能輕輕鬆鬆進入體制內吃皇糧,不過他很有志氣,根本不去上任,而是執意走科舉的路子,憑自己努力考上進士,在京城擔任史官。

1172年春,因父親病逝,呂祖謙回家守孝,就在家鄉福建金華城西明招山中的麗澤書院講學。

呂祖謙治學十分下功夫,特別是在讀史上,他留下的未竟史著《大事記》十二卷,考訂嚴謹,每個事目都註明出典。

呂祖謙每次見到朱熹的弟子就會勸他們多讀史,搞得朱熹頗有微詞,說呂祖謙動不動就勸人讀《史記》《左傳》,我都只敢勸人看《大學》,不敢勸人看史。

牢騷歸牢騷,行動卻是誠實的。1173年,朱熹把自己的長子朱塾送去麗澤書院,拜呂祖謙為師。

對呂祖謙的教育兒子的成績,朱熹十分滿意,1174年秋,朱塾曾短暫回到崇安家中。朱熹寫信給呂祖謙道謝,表示自己的兒子不僅課業有了很大進步,性情也更好了。隨後再一次把朱塾打發去麗澤書院,繼續受教於呂祖謙。

事實上,麗澤書院在當時,是科舉補習班明星學校般的存在。

麗澤書院首先學風很好,以“講求經旨,明理躬行”為本。教學採用個別鑽研、相互問答與集眾講解相結合的方法,切磋、研討之風甚盛。書院每月授課2-3次,一年舉行一次考試。

育教方式|朱熹是著名的教育家,为什么却把自己的孩子给别人教?

麗澤書院:呂祖謙著書立傳、講學會友之所

當然,有呂祖謙這樣一位專業名師,也是麗澤書院的招牌。

麗澤書院有一套應試的教輔材料,名為《東萊博議》(二十五卷),是呂祖謙親自編撰的。這可不是一般的教輔那麼簡單,書中分析透徹,議論明達,不少地方,闡發了呂祖謙的史學思想,可以說處處閃現著真知灼見。

呂祖謙進士出身,做過史官,自己又治史嚴謹,也許正是由於有這麼專業的背景,呂祖謙很善於押題,據說還曾經押中過科舉考題,這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了。他還很會營銷,把押題捲包裝成黃色封面,江湖人稱,學生如果擁有“黃冊子”且能正確解答裡面題目,科考就能順利過關。

可以說是後世“黃岡密卷”的“老祖”了。

所以在當時,前來“補習"的學生很多。和朱熹、呂祖謙並稱“東南三賢”的另一位大學問家張栻,也把子女送到了麗澤書院學習。

呂祖謙最得意的學生鞏豐在《詠玩珠亭》中說:"歲時來上冢,車馬隘阡陌。念昔事先生,同門至千百。"

那個時代的"同門至千百",簡直是天文數字了。看來不管哪個時代的家長,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情是一致的。

古代補習機構其實很發達

自從科舉考試成為選拔人才的途徑以來,補習機構便應運而生。

說起來,古代的書院是最為普及的一種補習機構了。書院誕生於唐末五代時期,興於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北宋。當時陸續誕生了睢陽(應天府)、嶽麓、白鹿洞、嵩陽、石鼓、茅山、象山等知名書院。

育教方式|朱熹是著名的教育家,为什么却把自己的孩子给别人教?

據史料記載,兩宋時的書院達700所,大多是地方上熱愛教育和文化的人出資興建。他們重金聘請名師,比如回鄉的舉人、進士或有名氣的學者,歐陽修、梅堯臣、朱熹等都給書院的學生上過課。

書院還會編撰針對科考的模版教材。宋朝的科舉考試,策問一科是重點。類似於我們現在的時政題,是學生考前必須掌握的重中之重。書院會劃出一些“年度熱點問題”,比如當年的自然災害、河運海運、糧食問題、國與國的爭端等,學生們考前就做好文章背熟,如果考到的話,直接默寫出來。

為了讓學生及早適應科舉考試程序,書院還時常舉行“模擬考試”,考試內容、方法等都與科舉考試相似。一般每月課試兩次,一次為官課,一次為師課。官課由府、縣輪流出題、閱卷、給獎。

育教方式|朱熹是著名的教育家,为什么却把自己的孩子给别人教?

明清時期科舉更為火爆,明代各類書院發展到1000多所。書院會高薪聘請對科考很有經驗的“名師”,精心選編諸多標準的八股文訓練學生,並裝訂成冊供學生學習,以提高寫八股文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書院固然可以說是補習機構,但也並不是狹隘地只會培養應試機器。

名師雲集的書院,除了教學生如何考試,更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啟發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

書院教學強調學生要善於提出疑問。朱熹說:“讀書需有疑”,“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全無所疑,方始是學”。他在白鹿洞書院就經常鼓勵學生質疑問辯。

書院還都重視對學生的讀書指導。朱熹就曾提出讀書法六條,作為對學生讀書方法的指導。元代程端禮曾任江東書院山長,他撰有《讀書分年日程》,從幼兒到成年,次序分明,是古代一個詳盡的自學大綱。

把C位留給專業的人

可以說是眾多專業級名師的共同努力,我們才會看到前後千餘年的歷史中,從書院裡產生了許多超級學霸,不僅僅會考試,而且在政治、學術、文學等諸多領域都是大咖,如范仲淹、魏源、左宗棠等歷史名人都曾就讀於書院。

育教方式|朱熹是著名的教育家,为什么却把自己的孩子给别人教?

文章轉自國家人文歷史,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