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說】明明是敗軍之將,但他投降時爲何如此囂張?

今天是2018年4月9日


【今日由頭】

1865年4月9日

美國南軍向北軍投降


1

1865年4月9日,一場特別的儀式,在美國弗吉尼亞州阿波馬托克斯縣的一個私人小屋中舉行。

這場儀式的主角,是兩個將軍。

一個將軍,身披全新的軍裝,腰間挎著鑲嵌寶石的華貴指揮刀,昂首挺胸,淡定從容;

另一個將軍,只是穿著樸素的軍服,並沒有帶指揮刀,滿身塵土,甚至連衣服上的紐扣都沒扣好。

“樸素裝”將軍非常謙恭地向“指揮刀”將軍行禮問好,入座,開始誇獎當年對方在美墨戰爭中的英武表現。

由於寒暄遲遲不切入正題,最終是“指揮刀”將軍最後忍不住插了話:

“我們還是說說投降的事吧……”

直到這時,“樸素裝”將軍才停止了寒暄,鄭重地點了點頭。

【饅頭說】明明是敗軍之將,但他投降時為何如此囂張?

描繪當時場面的畫

於是,美國曆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爭的投降儀式,就這樣開始了——這場通常被稱為“南北戰爭”的戰爭一共持續了四年,造成雙方超過62萬人死亡,40萬人受傷,傷亡總數超過美國參加一戰和二戰的傷亡人數之和。

但在這場投降儀式中,投降和受降的兩位將軍,和他們表現出來的姿態完全不同。

穿“樸素裝”非常謙恭的將軍,其實是代表北方受降的,他是格蘭特將軍。

而挎“指揮刀”十分體面的將軍,其實是代表南方投降的,他是羅伯特·李將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場面?

沒什麼,因為投降的人,是羅伯特·李。

2

1807年1月19日,羅伯特·李出生於弗吉尼亞州——他對自己這個故鄉的感情,後來決定了他一生,甚至影響了美國曆史。

羅伯特·李可以說是一個“官二代”,而且,這個“官”還不是普通的官。

他的父親亨利·李堪稱“獨立戰爭”時的名將,深受喬治·華盛頓的喜愛。亨利·李是《獨立宣言》的56個簽字人之一,8位“國會勳章”的獲得者之一,並且做過弗吉尼亞州的州長。華盛頓在亨利·李逝世後給出的悼詞讓世人驚歎:“戰爭時期第一人,和平時期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第一人!”

此外,亨利·李的弟弟查爾斯·李——也就是羅伯特·李的叔叔,也曾做到過美國司法部長。

【饅頭說】明明是敗軍之將,但他投降時為何如此囂張?

亨利·李的肖像

成長在這樣的一個家庭,羅伯特·李倒沒有成為一個“八旗子弟”。家裡一度準備送羅伯特·李去讀耶魯大學,但因為父親在一次經商中損失慘重,無法負擔耶魯的學費,所以把當時18歲的他送進了不需要學費的美國軍事學院——我們更熟悉這個學校的另一個名字:西點軍校。

四年後,羅伯特·李以全班第二名的優異成績從西點軍校畢業,並且檔案上沒有任何汙點,連最小的違紀都沒有。不過,李剛畢業後的一段工作默默無聞:從工兵中尉做到上尉,主要是參與一些勘測州界,建造港口和構築碉堡的工作。

1846年,羅伯特·李第一次嶄露頭角的機會來了。

那一年,國力初成,開始步入擴張階段的美利堅合眾國,終於忍不住和鄰居墨西哥打了起來。在美墨戰爭中,羅伯特·李成為了美軍名將溫菲爾德·斯科特將軍的重要助手。斯科特是一個著名的吹毛求疵的老頭,但他對羅伯特·李讚不絕口——李獨自勘察出數條隱蔽的攻擊線路,使得美軍出其不意地奇襲墨軍,大獲全勝。

嚴苛的斯科特對羅伯特·李的評價是:

“他是美國最偉大的將才,如果再打一場戰爭,他的人壽保險應該達到500萬美元!”

1867年,美國從俄國手裡買下阿拉斯加,也才花了720萬美元。

【饅頭說】明明是敗軍之將,但他投降時為何如此囂張?

年輕時的羅伯特·李

在美墨戰爭結束後,羅伯特·李的軍銜升到了中校,但一個更重要的崗位在等待著他:西點軍校的校長。

羅伯特·李在1852年成為西點軍校的校長,那年他45歲。他主政西點的三年時間裡,修繕了一批學校的建築,提升了大量學校的課程質量,再加上自己品行端正,嚴於律己,所以得到了所有師生的愛戴。

對於羅伯特·李而言,服從命令是他作為軍人的天職,也是他終身信奉的原則。所以在他之後的近10年中,他一直聽從華盛頓方面的調動,一會駐防,一會征討,一會待命。

但服從命令的日子,到1861年時走到了盡頭。

這一年,美國自己分裂了——南北戰爭爆發了。

3

戰爭一爆發,總統林肯立刻就想找一個北方聯邦軍的統帥。

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最佳人選,就是羅伯特·李。

難道還有誰比羅伯特·李更適合統帥全軍嗎?

資歷足夠,威望足夠,膽識足夠,能力足夠——放眼當時的整個美國,能找出像羅伯特·李那樣的將才,實在太難了。

但羅伯特·李卻拒絕了林肯總統的託付。

是他支持南方聯盟獨立嗎?

並不是。羅伯特·李是堅決反對當時南方聯盟脫離美利堅合眾國的。在1861年的一封信中,羅伯特·李痛斥了南方的分裂行為,稱這樣“背叛了開國先烈”。

那是他支持蓄奴制嗎?

這個一言難盡。雖然後來有不少說法稱羅伯特·李實際上是反對蓄奴制的,但必須指出的時:並沒有任何明確證據證明這一點。而且他作為一名軍人,在整個過程中從沒有公開表示反對蓄奴制度。

【饅頭說】明明是敗軍之將,但他投降時為何如此囂張?

一些主張羅伯特·李反對蓄奴制度的證據,一個是他釋放了家裡的黑奴——但事實上,那是他岳父留下的遺囑規定的。遺囑讓李在覺得合適的時候釋放所有的63名黑奴,最長不能超過5年。李將這些黑奴用滿了5年後才釋放,期間有黑奴逃跑被抓回後,還遭到了李的鞭刑。

另一個證據是他1856年寫給妻子寫的一封信中說:“我相信,在這個開化的時代,只有少數人不明白制度性蓄奴在道德上與政治上皆屬有害。”但其實信的後半段還提到:“黑人在道德觀念上、社會心理上與實際情形上若身在非洲會大大的好過於身在此處。我希望他們所經歷的痛苦折磨——對其種族而言是必需的——可以把他們變好。”

而這封信的主題是支持當時總統富蘭克林·皮爾斯的觀點的——他是同情南方奴隸主的。

那麼羅伯特·李究為什麼要站在南方這一邊呢?

羅伯特·李在接到林肯總統的親筆信之後,足足長考了三天。

從理智上,他堅決反對南方各州脫離聯邦,但從道義上,他支持自己的家鄉弗吉尼亞——弗吉尼亞州原本並沒有宣佈獨立,是北方決定用武力征討南方各州後才宣佈獨立的。

這是“南北戰爭”中很多南方人自願拿起武器與北方戰鬥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未必是奴隸主,也未必支持蓄奴制度,但他們認為北方人違背了美國憲法精神,剝奪了各州的自治權,而且把武力作為解決問題的手段。

當然,羅伯特·李可能還有一個情感方面的因素,他曾說:

“儘管我如此熱愛聯邦,可我卻無法下決心舉起拳頭去打我的親戚、我的孩子、我的家。”

所以,他最終拒絕了林肯的提議,接受了南方聯盟的總統傑弗遜·戴維斯的任命書,成為了南軍總司令。

儘管北軍的很多將領都是羅伯特·李在西點軍校時的學生,但他還是要面對這樣一個殘酷現實:

相對於南方的種植業,北方早就完成了工業化。到了1860年的時候,北方的工業總產值達到了18億美元,列全世界第四位(南方只有1600萬美元)。從人口上來說,北方有23個州2234萬人口,而南方只有7個州(弗吉尼亞、阿肯色、田納西、北卡羅來納四個州在戰爭爆發後加入)910萬人口(其中400萬還是黑奴)。在工廠數量、鐵路里程、農業種植面積、海軍等各方面,北方對南方都佔有壓倒性優勢。

南方佔優勢的,只是軍官與士兵素質較高。

【饅頭說】明明是敗軍之將,但他投降時為何如此囂張?

這其實是一場不對等的較量。

但羅伯特·李卻沒有回頭。

他已決定要為自己的家鄉而戰。

4

如果“南北戰爭”是一桌牌局的話,羅伯特·李其拿到的其實是一手壞牌。

但就是拿著這手牌,羅伯特·李開始用自己的軍事才華,上演一個個原本看似不可能的奇蹟。

【饅頭說】明明是敗軍之將,但他投降時為何如此囂張?

羅伯特·李的“南軍總司令”職位一個月後被南方總統傑弗遜·戴維斯兼任,他成了總參謀長。傑弗遜要授予羅伯特·李將軍軍銜,但他堅辭不受,只願意保留上校軍銜,理由是上校軍銜是統一的美國授予的,如果要受將軍銜,要等到統一後再領取。

按後來不少史學家的評論,“南北戰爭”本來應該在1862年就結束了——那一年的春天,林肯親自率領50萬大軍的絕對優勢兵力圍攻南方“美利堅聯盟國”的首都里士滿,準備畢其功於一役。

但南方擁有羅伯特·李。

在開戰的第一天,南軍的一線指揮約翰斯頓正好負傷,羅伯特·李以總參謀長的身份兼任軍團長頂到了一線,並改組了這個軍團——這個軍團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北弗吉尼亞軍團”。

在著名的“七天戰役”中,羅伯特·李面對有“小拿破崙”之稱的北軍總司令麥克萊倫毫無懼意,以劣勢的兵力主動出擊,先擊穿北軍的右翼,隨後大敗北軍,將對方趕出了里士滿。

【饅頭說】明明是敗軍之將,但他投降時為何如此囂張?

“南北戰爭”中其實湧現出一批天才將領。羅伯特·李有一個得力的副手,叫托馬斯·傑克遜,他被人稱為“石牆”傑克遜。傑克遜的軍事指揮才能並不亞於羅伯特·李,在諸多戰役中成為羅伯特·李取勝的最關鍵因素。

傑克遜本人並不支持蓄奴,並在軍校中是唯一向黑人脫帽致禮的白人。但他不滿北方對南方使用武力,所以站到了南軍一邊。後來在錢斯勒斯維爾戰役中陣亡。有人說如果他不陣亡,羅伯特·李在後面的葛底斯堡決戰中可能還會有機會。

“七天戰役”之後,林肯一怒之下撤掉了麥克萊倫總司令的位置,換上了波普將軍。面對志氣滿滿的波普將軍,羅伯特·李趁勝追擊,揮師北上,以5.4萬人的兵力強攻8萬北軍,史稱“第二次馬納薩斯戰役”(北方稱為“第二次奔牛河戰役”)。在這場戰役中,羅伯特·李的指揮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以傷亡9000人的代價一舉擊潰北軍,北軍傷亡達到1.4萬人,7000人被俘。

據說林肯在接到這場戰役的最終戰報後,一下子癱坐在椅子上。無奈之下,林肯只能再撤掉波普,重新啟用麥克萊倫。

麥克萊倫上任後率優勢兵力與羅伯特·李決戰安特提姆。在這場戰役中,羅伯特·李的南軍也損失慘重,但他依舊在麥克萊倫的眼皮底下全身而退。

惱怒的林肯再度讓麥克萊倫下崗,換上伯恩賽德將軍。但在弗裡德里克斯堡,伯恩賽德的11萬北軍被羅伯特·李率領的7萬南軍痛擊,再度敗北。

林肯再換上胡克將軍統領北軍,在之後的“錢瑟勒斯維爾戰役”中,羅伯特·李率領6萬疲憊的南軍,再次將胡克的12萬北軍擊潰。

【饅頭說】明明是敗軍之將,但他投降時為何如此囂張?

羅伯特·李在南北戰爭中

一時之間,羅伯特·李成了不可戰勝的代名詞。原先北軍以為輕鬆能拿下南方的首都里士滿,但在羅伯特·李的指揮下,變成南軍開始向北方的首都華盛頓進軍。

但是,正如羅伯特·李自己內心也知道的那樣:

這畢竟是一場“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戰爭。

5

隨著時間的推移,儘管羅伯特·李率領的南軍取得一個又一個戰役的勝利,但戰況卻對南方越來越不利。

林肯總統在更換了幾任總司令之後,終於發掘到了一個同樣有天賦的軍人,將他一路提拔,直到最後讓他成為北軍總司令。那個人,就是尤利西斯·辛普森·格蘭特——在南北戰爭爆發時,他還只是個營長。

比更換總司令更重要的,是林肯終於下定決心,推出了《解放黑奴宣言》和《宅地法》。一個宣言和一個法令,在戰場之外根本上解決了北方發動戰爭的正義性和民眾支持度的問題。

而反觀南方,儘管他們獲得了一個又一個戰術上的勝利,但由於“蓄奴”本身就是應該被時代淘汰的制度,除了“保衛家鄉”之外,他們實在喊不出什麼別的還能振奮人心的口號。

【饅頭說】明明是敗軍之將,但他投降時為何如此囂張?

羅伯特·李後來也呼籲南方政府以自由換取黑奴參軍。這也被認為是他反對蓄奴的一個證據,但事實上這主要是以彌補南軍人數上的不足。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北軍中,黑人士兵的工資是低於白人士兵的,為此黑人士兵發起過抗議,拒領薪水。直到1864年,美國國會才命令軍隊讓黑人士兵和白人士兵同工同酬,並彌補以前少發的薪水。

但在南軍,從一開始,黑人士兵領的工資就是和白人士兵一樣的。

在戰略層面已經無可挽回的情況下,戰術層面的獲勝已經沒有什麼意義,更何況,南軍後來在戰術層面也贏不了了。

1863年7月1日,決定羅伯特·李命運,乃至美國“南北戰爭”命運的一場戰役終於到來——葛底斯堡戰役拉開戰幕。

在這場世人皆知的血腥戰役中,羅伯特·李沒有再上演奇蹟,最終潰退。儘管他讓北軍付出了傷亡2.3萬人的代價,但南軍的傷亡達到了2.8萬人。

這場戰役成了美國“南北戰爭”的轉折點——羅伯特·李率軍一路高歌猛進的神話被終結,“北弗吉尼亞軍團”幾乎被打殘,南方聯盟也由此轉攻為守,開始漸漸落入下風。

【饅頭說】明明是敗軍之將,但他投降時為何如此囂張?

在大殺傷力火炮和機槍沒有出現的時候,葛底斯堡戰役三天內雙方傷亡超過5萬人,慘烈程度可想而知。林肯總統之後在葛底斯堡發表的宣言也讓這個地方後來廣為人知。

時間拖得越長,北方工業國相對於南方農業國的優勢就慢慢顯示了出來。

北方有源源不斷的兵源補充而南方並沒有,所以羅伯特·李手下的兵越打越少,而補充上來的有限的新兵大多經驗缺乏。羅伯特·李屬於“力戰型”指揮官,不少戰役過後,南軍固然能給北軍極大殺傷,但自己也損傷慘重,基本上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在後勤方面,一方面由於南方本身的產能所限,另一方面因為北軍的海軍封鎖,南軍的部隊打到後來,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在冬天連雙靴子也發不出了。

時間到了1865年的3月。

北軍在格蘭特將軍的率領下步步緊逼,再一次合圍里士滿。而這一次,在資源和人力上都捉襟見肘的南方政府再也無力組織反擊,在羅伯特·李的建議下,南軍放棄了里士滿。

4月初,羅伯特·李率領南軍試圖在北卡羅萊納與約翰斯頓匯合,但半路上被格蘭特率領的北軍追上幷包圍。

在北軍的層層包圍之下,南軍彈盡糧絕。

羅伯特·李這時候要做的抉擇只剩下一個了:

是不是要投降?

6

在那一刻,南軍的指揮所裡是有爭論的。

當時羅伯特·李的部下中有人提出,號召全體南軍部隊化整為零,深入山區去打游擊,就像當年獨立戰爭他們的祖輩反抗英國軍隊一樣——當時南方雖然處於絕對劣勢,但還有數萬人的部隊。出於“保衛家鄉”的熱血,這樣的號召,肯定是會有很多人響應的。

但羅伯特·李一口拒絕了。

雖然羅伯特·李並不是沒有讓南軍打過小規模的游擊戰,但那一刻,他的觀點是:

戰爭是軍人的職業。如果繼續打游擊,就等於把無辜的人民也拖入了戰爭,而帶來的也只會是無休止的戰鬥和屠殺——“我的道德不允許我這麼做,如果能換回和平,就讓我作為戰爭罪犯被絞死吧。”

另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是:如果繼續打游擊,就會造成美國事實分裂的局面。

所以羅伯特·李最終決定投降,他在給南軍士兵發的文告中這樣說:

“只是因為感到英勇和忠誠是無法補償繼續戰鬥所招致的損失,所以我決定避免無謂的犧牲。”

1865年4月9日,羅伯特·李穿上嶄新的軍裝,騎馬到北軍總司令格蘭特那裡去請求投降——為了使羅伯特·李不感到屈辱,格蘭特特地將受降場所安排在阿波馬托克斯小鎮的一棟二層私人小宅中。

於是,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饅頭說】明明是敗軍之將,但他投降時為何如此囂張?

羅伯特·李騎馬前去北軍營地投降

在投降儀式中,還有兩個小細節。

一個是,羅伯特·李提出,敗軍不能受辱,南軍將士的人格和尊嚴不能受到侵犯。格蘭特比羅伯特·李更進一步——他在停戰協議中寫上:所有的南軍軍官可以保留他們的隨身手槍和配件。

此外,格蘭特保證被圍困的2.8萬名南軍官兵只要放下武器,就可以立刻成為無罪的平民,不會被清算。為此,格蘭特讓人簽發出近3萬張保證書。

另一個細節是,羅伯特·李提出投降的南軍騎兵和炮兵是否可以保留自己的戰馬。對於這個近乎“無理”的要求,羅伯特·李解釋:“這些士兵都是農民的孩子,如果他們不能把馬帶回家鄉,那麼下一季的莊稼就沒法收割了”。

格蘭特答應並照做了。

【饅頭說】明明是敗軍之將,但他投降時為何如此囂張?

簽字儀式結束後,羅伯特·李起身告辭,格蘭特帶著隨從親自送出大門。

在門口站成兩列的北軍士兵全體肅立,向傳說中的“戰神”羅伯特·李致敬。

羅伯特·李脫帽還禮,雙目含淚,沒有說一句話。

7

“南北戰爭”結束後,羅伯特·李曾被人提議以“叛國罪”逮捕。

當時的約翰遜總統(林肯已經被刺)問格蘭特將軍打算什麼時候逮捕羅伯特·李,格蘭特表示“永遠不會”。他說他寧可辭去總司令的職務,也不會去逮捕羅伯特·李,因為這違反了當年的承諾。

羅伯特·李被逮捕的事就此不了了之。

退役後的羅伯特·李謝絕了很多待遇優厚的工作邀請,而是選擇創建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學校“華盛頓學院”——就是現在的“華盛頓與李大學”(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

羅伯特·李在這所學校上傾注了所有的心血,並立下了校訓:

“我們只有一條校規,那就是每一個學生都是紳士。”(We have but one rule, and it is that every student is a gentleman)

【饅頭說】明明是敗軍之將,但他投降時為何如此囂張?

華盛頓與李大學。在羅伯特·李的悉心運營下,當初的“華盛頓學院”漸漸成為一所頗為有名的文理學院。

不過根據資料顯示,這所大學似乎對黑人學生熱情欠奉:1795年有一名黑人學生入學,直到1966年才有第二名黑人學生入學。

1870年10月12日,63歲的羅伯特·李因中風而逝世。

很多經歷過“南北戰爭”的人,無論南方和北方,都在戰後寫了不少回憶錄。

羅伯特·李始終保持沉默。

【饅頭說】明明是敗軍之將,但他投降時為何如此囂張?

羅伯特·李

【饅頭說】

2017年8月12日,美國弗吉尼亞州的夏洛茨維爾市爆發了一場暴亂。

暴亂的起因是,幾百個人舉行了一個“右翼集會”,進行抗議示威,而另一方的幾百個人高舉“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大旗,進行針鋒相對的抗議,隨後就演變成了一場暴亂。

而他們互相攻擊的焦點就是一個:羅伯特李·的雕像該不該被推倒。

這樣的暴亂,自去年8月以來,在美國南部的多個州都在上演。起因就是政府方面拆除了或宣佈將拆除包括羅伯特·李在內的一系列紀念“南北戰爭”時期邦聯人物乃至士兵的雕像,而贊成和反對的人輪番上陣,最後甚至拳腳相加(有一名32歲的婦女在暴亂中喪生)。

必須承認,羅伯特·李無論在美國的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一個頗為微妙的人物。

在“南北戰爭”結束之初,南方需要恢復自己的自信,北方需要撫平南方的創傷,整個美國經過戰火的摧殘,需要重新歸結到憲法精神的指引之下。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雙方其實都有需求推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英雄人物——羅伯特·李無疑就是最佳的人選。

羅伯特·李毫無疑問不是一個完人,他在蓄奴態度上的模糊尤其讓人一言難盡,但他優雅,紳士,勇敢,沉穩,在戰爭中能不失體面地投降保全士兵和百姓生命,在戰爭後潛心辦學……這一切都符合美國人的價值觀,符合美國精神。

所以,儘管羅伯特·李生前明確反對建立任何以他名義紀念南方邦聯的雕像,但他去世後,關於他的雕像還是如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

然而,經歷時代的變遷,羅伯特·李的雕像漸漸又被夾雜進了一種特別的含義——白人至上(其中一部分雕像確實是3K黨和種族主義者出錢贊助的)。甚至有人指出,羅伯特·李的雕像大多都被安置在政府旁邊,意思是“我們白人說了算”。

於是,有人在羅伯特·李的雕像上看到了那種獨立不屈的精神,而有的人在他的雕像上看到了當年白人對黑人的壓迫,更有小部分人,確實在借雕像宣揚種族主義。

可是,回到一切的源頭:人們為什麼要紀念羅伯特·李呢?

至少就我而言,小時候讀完羅伯特·李的故事,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兩點:信念和氣度。

羅伯特·李是信念,體現在為家鄉而戰,但也為國家不再生靈塗炭,不被分裂而降。

格蘭特是氣度,體現在不羞辱敗軍之將,並且在戰後絕不清算,說到做到。

這些精神,不分國家和種族,其實越來越稀缺。而正因為稀缺,所以才需要被紀念。

這才是我覺得羅伯特·李當初會被人立雕像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