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又抓住了個大機遇 這兩產業融合發展要做「全國標杆」

桂林又抓住了個大機遇 這兩產業融合發展要做“全國標杆”

  位於市中心的“兩江四湖”景區風景優美,環境宜人。記者唐豔蘭 攝

原標題:“奮鬥,新時代的桂林”大型新聞採訪活動系列報道之十一 搶抓機遇主動作為,桂林爭做旅遊+健康產業融合發展“全國標杆”

□桂林生活網--桂林日報 記者 周文俊

一年後,當週凌華走進新成立的桂林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辦公室,開始一天忙碌的工作時,她仍然會不時想起那個陽光鋪滿窗臺的下午。那天,她像往常一樣走進桂林市衛生計生委規劃信息科辦公室,習慣性地打開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網站。突然,一則剛剛更新的消息映入眼簾,她伴隨著“砰砰砰”的心跳快速瀏覽。只聽見“哇”的一聲大叫,她拍案而起,驚呆了一片不明所以的同事。“桂林被正式批覆為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了!”隨著這聲尖叫,同事們紛紛圍到她的電腦前查看,辦公室裡瞬間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

2017年7月18日,桂林被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旅遊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五部門正式批覆成為首批13個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之一。周凌華知道,桂林拿回來的不僅是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的金色牌子,更是國家賦予桂林的又一重大發展機遇,是桂林在新時代實現城市品質全面提檔升級跨越發展的重要契機。

一年來,桂林搶抓機遇主動作為,制定並出臺《桂林市健康旅遊產業發展規劃(2017—2025年)》(下稱《規劃》)及實施方案,探索創新一系列健康旅遊業態發展模式,成功引進一批國內一流健康旅遊項目落戶,桂林旅遊綜合醫院、桂林仙源健康產業園、桂林工人療養院永福基地、恭城平安康養特色小鎮等一大批重點推進項目建設風生水起……

灕水青山,養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一幅旅遊與健康深度融合的壯美畫卷正徐徐展開。到2025年,桂林將引進和培養15家以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健康旅遊大型企業,建成15個市級以上旅遊集聚區,健康旅遊產業總規模達1000億元以上,建成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力、國內一流的健康旅遊目的地,為國家探索以“旅遊+健康”為核心的產業融合發展樹立“全國標杆”。

桂林又抓住了個大機遇 這兩產業融合發展要做“全國標杆”

 位於桂林市中心的“兩江四湖”景區風景優美,環境宜人。記者唐侃 攝

“拼”來的桂林歷史發展新機遇

7月20日上午9點半,在五美路政府大院的健旅辦會議室裡,工作人員正逐一彙報一週來工作情況、存在困難和下週工作安排,並不時討論問題癥結、相互出謀劃策。會議室外的走廊上,一個長長的項目推進表上,鮮明地列出桂林旅遊綜合醫院、美好家園(桂林)國際旅居康養小鎮、桂林仙源健康產業園等15個今年重點推進項目的主要內容、年度任務、每月進度、存在問題等信息。

“現在我們是每天一小結、每週一例會,隨時掌握項目進展和存在問題,第一時間解決問題。”參加會議的周凌華介紹說,示範基地得來不易,他們不敢有絲毫懈怠。

“很多人並不知道,自治區最初向國家推薦的創建健康旅遊示範基地並不是桂林。”當天上午,到健旅辦瞭解工作進展的桂林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諮詢委員會專家唐榮發告訴記者。作為《規劃》的起草者之一,他全程參與了示範基地的爭取和申報各項工作。他坦言,桂林的獲批其實是“拼”來的。

原來,2016年初,原國家衛生計生委調研組到廣西調研考察健康醫療旅遊基地,自治區推薦的是巴馬瑤族自治縣,桂林並不在考慮範圍內。但得知國家準備打造健康醫療旅遊示範基地的桂林市委、市政府領導卻敏銳地察覺到,發展健康醫療旅遊將是桂林發展的一次重大機遇。“從國際發展趨勢來看,健康產業將是繼IT產業之後的全球‘財富第五波’,而桂林的健康產業特別是健康旅遊發展方面,無論是中醫藥底蘊和發展現狀、山水生態、文化底蘊、健康食品、產業發展等都有明顯優勢和基礎。”唐榮發說。

一刻不停。2016年5月,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樂秦帶隊赴京拜會原國家衛生計生委領導,專題彙報桂林健康醫療旅遊產業發展情況,懇請重點考慮桂林創建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2016年11月,趙樂秦又在桂林會見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有關領導,爭取健康旅遊示範基地花落桂林。與此同時,市政府分管領導也多次進京彙報相關工作情況。

“市領導全力爭取,我們籌備組工作人員也全力做好基礎工作。”周凌華說。梳理桂林市及各縣區健康產業資源、相關規劃制定情況、中醫藥發展、健康與旅遊產業融合現狀,編制健康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籌備組爭分奪秒地開展一系列前期籌備和申報工作。

“去年3月下旬,申報工作進入衝刺階段,市政府專門組織我們在榕湖飯店‘閉關’籌備。”周凌華說。因為國家健康醫療旅遊示範基地4月6日在北京舉行專家評審會,要求各地彙報演講並開展遴選,成敗在此一舉。

周凌華和幾位“戰友”負責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初步編寫。白天他們向各個縣區、市直部門一邊打電話收集資料一邊整理,晚上則繼續編寫。“閉關”那一個多星期,大家每天屁股沒離開座位幾次,都為著一個目標全身心地埋頭打電話、修改材料、搭建《規劃》框架,反反覆覆修改了十多遍。直到4月6日從北京傳來“桂林獲得第四名”的好消息,他們的思維才真正從“閉關”中拉回來,“突然有一種撥雲見日的感覺”。

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緊鑼密鼓風生水起

7月16日下午,華邦控股集團及其旗下的美好家園養老集團與象山區政府簽署協議,將建立象山區首家公建民營養老項目——— 美好家園(桂林翠竹)孝慈軒,這是華邦與市政府今年4月簽約打造美好家園(桂林)國際旅居康養小鎮後,在桂林正式落地的一個項目。

“華邦在全國各地擁有以‘孝慈’命名的系列養老服務中心,在國內形成‘美好家園’養老服務高端品牌。因此,引進華邦的健康養老項目,不僅能提升產業發展品質,更為桂林健康養生產業提供重要的示範帶動作用。”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健旅辦副主任唐玲鳳說。

為使華邦順利落戶,從今年1月起,健旅辦就全力跟蹤對接服務。正式簽約前,先後3次對接服務華邦派來的工作組考察項目地塊。到5月底,項目用地初定後,由於涉及臨桂、象山兩城區,華邦仍然對土地規劃、政策優惠、手續辦理等“心存疑慮”。為了讓企業放心投資,健旅辦又先後10餘次協調兩城區、國土、規劃等部門,進行政策解讀,及開闢綠色通道解決項目困難等。

“從去年7月開始,我市通過主動拜訪和接待了近10家國內大型健康養老企業,成功引進了計劃投資60億元的美好家園(桂林)國際旅居康養小鎮、計劃投資20億元的中國中藥(桂林)產業園,以及龍光國際健康旅遊休閒養老特色小鎮等一批大型示範項目。”唐玲鳳說。此外,計劃由復興集團參與建設的愚自樂園二期天人谷等一批項目也有望儘快落地。

招商引資成果初顯,項目推進緊鑼密鼓、風生水起。

7月20日上午,在恭城瑤族自治縣高鐵產業園的平安康養特色小鎮瑤漢養壽城項目現場,賓建才和工作人員蹲在地上,查看現場用水管道、線路等連接情況。按照計劃,項目8月2日要正式開工,作為縣衛計局局長、健旅辦主任的他,這段時間幾乎每過一兩天就要去一趟現場,查看項目進展、瞭解需要解決的問題。前段時間,經過和縣電力公司的反覆協調、請求幫助,電力公司開闢了“綠色通道”,項目終於到7月25日就可以正式通電,施工也可以正常進行了。

與賓建才一樣,劉金蓮他們也正為項目的開工全力衝刺。7月17日上午9點多,作為桂林仙源健康產業園(桂林夕陽紅養老中心)項目經理的她正在整理產業園建設方案審批材料。電話響起,她從堆積的材料裡接起電話,原來市城管委的工作人員前來驗收產業園與園外自來水管道連接的建設項目。

從最初向市城管部門申請,再到交警部門辦理臨時佔道許可、批覆、施工、完工、驗收,一條3米多的自來水管道連接,劉金蓮他們嚴格地一步步走完各個程序。

當然,這只是產業園建設前期工作中的小小一環。自2017年以來,在象山區成立的產業園項目指揮部全力幫助下,他們並肩協作、加班加點,陸續完成了項目審批、可行性研究、規劃用地許可、環評、風貌設計、綜合管網建設等大量前期的繁瑣工作。目前,正合力衝刺建設方案審批、工程規劃許可等工作,預計9月可以開工建設。

讓“健康+旅遊”惠及千家萬戶

7月21日,100多名小學生走進桂林崇華中醫街,在這條充滿濃郁的中草藥味道的街上,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參加學習兒童八段錦、辨識百草、學習三伏貼製作、智能人機互動等活動,探索中醫的奧妙。

活動主要策劃和組織者、信和信集團總裁助理張家瑋和同事們穿梭在活動現場,他微胖的身體站在陽光下,汗如雨下。

“為了讓中外遊客和廣大市民真正瞭解中醫知識和文化,真正使用中醫藥養生保健治未病,我們從2016年6月開街起,就承擔起中醫藥的宣傳推廣等工作,每個月都要舉辦一次有關中醫藥的活動,特別是暑假,每週至少都舉辦一次。”張家瑋告訴記者說。不僅如此,信和信集團近年來還全力打造了桂林國際智慧健康旅遊產業園,全面推進包括崇華中醫街在內的信和信康復醫院、桂林生命與健康職業技術學院、中醫養生小鎮、生命電子博覽園、國際生命科學研發中心等6大核心項目,並構建醫療、護理、生活三大醫養健康服務體系,做到無病預防、“治未病”和有病早治,真正使健康養生旅遊惠及千家萬戶。

“打造桂林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既是為加快桂林的發展,更是為滿足新時代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使人民真正在健康旅遊發展中受益。”市衛生計生委主任、健旅辦主任王芳介紹說。為此,市衛生計生部門以示範基地建設為抓手,全面推進“健康桂林”建設、持續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等各項工作,同時,探索創新健康旅遊發展新業態,提升全市診療服務和康養服務質量。

7月20日下午,灌陽縣公立醫院集團院長熊國軍終於趕在週末下班前找到市衛生計生委分管領導,介紹集團今年以來以醫保為槓桿推進醫療服務提升的工作,為市裡的醫改提供參考。這幾年,灌陽縣探索成立廣西首家公立醫院集團,整合縣鄉村各級醫療資源,並通過深化內部管理、人事、薪酬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形成了在全區和全國可複製推廣的“灌陽模式”,得到國家衛健委的高度肯定。

作為該模式的重要謀劃者、參與者和主要執行者,熊國軍幾乎每天都在改革的深水區裡鏖戰和博弈。所幸,群眾、醫務人員和政府的滿意,讓他感到欣慰。

“以我們今年實施的醫保改革來說,醫院負責醫保以後,醫務人員的診療觀念正逐漸改變,從原來的治病救人轉化為主動地幫助群眾‘治未病’、主動地提升服務質量上。”熊國軍說。從醫院來說,治療一個病人花費的醫保費用遠遠大於主動為群眾做保健的成本;而從群眾角度來看,通過保健不生病可以說是最大的幸福。醫院從控制病患增量、減少存量中“盈了利”,也從減少群眾患病、提升服務質量工作中“贏了譽”。

同樣讓群眾在健康中獲益又實現醫療機構雙贏的,還有桂林夕陽紅養老中心。近年來,該中心持續提升康養服務質量,推出100多款健康旅遊養老套餐以及中醫康復型、中醫養生型、候鳥式、社區式等養老模式,每年為2萬多人次老人提供優質的醫藥保健養生服務,在廣西乃至全國樹立了養生養老的品牌和標杆。

桂林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規劃》編制者之一唐榮發:

“健康桂林”明天會更好

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擁有秀美的田園風光、優良的自然生態、宜居宜遊宜養的城市環境。作為桂林人,唐榮發雖然對桂林的山水、生態、資源瞭然於胸,但要編制一個關係桂林今後幾十年發展的《規劃》,他和編制團隊對每一個細節都思之再思、慎之又慎。

作為桂林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的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唐榮發也“閉關”了一個多星期。白天,他和團隊與各個縣區及市發展改革委、旅發委、民政局、衛生計生委等部門交流討論,聽取他們對規劃編制的意見建議。晚上,他和編寫團隊繼續討論,並反覆對規劃進行修改完善。

“一開始大家對如何實現健康+旅遊融合的認識並不統一,不少縣區極力要求納入示範基地規劃中。”唐榮發說。在批覆的13個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中,桂林是唯一全域全行業打造的城市,但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分主次輕重、找準發力點。所以,他們根據桂林的旅遊分佈、健康產業基礎、中醫藥資源稟賦、文化等因素綜合考慮,提出了“一核兩線、多點輻射”的空間佈局。“一核”即以主城區為核心,重點打造健康旅遊集聚區;“兩線”即西線沿山佈局,以臨桂、永福、龍勝3縣區為主體,重點開發中醫養生、溫泉養生、森林養生、福壽文化養生等特色健康產品;南線沿灕江佈局,以興安、靈川、陽朔、平樂、恭城5縣為主體,重點打造休閒養生產業帶;“多點輻射”則是佈局建設特色鮮明的健康主題小鎮和集聚區。

《規劃》為桂林健康旅遊產業設定了發展目標,即到2020年,引進和培育10家以上健康旅遊從頭企業(機構)、建成8個以上健康旅遊集聚區,產業總規模達600億元以上;到2025年,培育15傢俱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建成15個市級以上集聚區、產業總規模達1000億元以上。

那麼,這些目標是如何得來的呢?唐榮發表示,這主要是從桂林目前現有產業基礎、行業發展增速、目標導向需要等多要素測算出的。例如,桂林目前已有6家以上規模療養院,桂林國際智慧健康旅遊產業園、桂林夕陽紅等企業也初具規模,再引進國內一流健康養生企業,培育10家龍頭企業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同時,按照國際健康產業超過10%的正常增速,600億元和1000億元以上產業規模也是可以達到的。

“桂林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由國家五部委批覆、與十九大提出的‘健康中國’戰略高度契合,與桂林發展實際完美相融,將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唐榮發說,這些有利的因素都預示著,抓住國家賦予的歷史發展新機遇,桂林的明天會更好。

廣西桂林冶金療養院院長黃華雄:

堅持不懈樹起廣西養生養老產業的標杆

1990年,當黃華雄和他的十幾個同學被分配去桂林冶金療養院的時候,他們幾乎沒有過上幾天好日子,便迎來破產的邊緣。院裡的雜草比人高;10棟樓中只有一棟開放,天冷時只住著3個人,其中兩個還是療養院的老職工,並且由於沒錢維修,房子破爛、漏水,《中國冶金報》當時在頭版用“一個破落的莊園”幾個大字描寫當時療養院的景象;到黃華雄接手時,療養院賬上僅有3萬多元、欠賬卻達90多萬元,當時他去找領導要政策,得到的答覆只有兩句話:宣佈破產,或者自找出路。

黃華雄的同學早已陸續自找出路了。看著院裡還有幾十名醫生和護士,想宣佈破產的他不忍心更不甘心。當時,中國的老齡化趨勢開始顯現,他預感到這將是療養院“起死回生”的一劑“藥方”。為此,他完全放棄了宣佈破產的念頭。1998年,他帶領職工創辦起桂林夕陽紅健康養老中心。

然而,萬事開頭難。加上當時“送老人去養老院就是兒女不孝”的觀念和生活水平等因素影響,中心創辦半年後,只有3位老人入住。困境中,黃華雄帶著劉金蓮、覃學等鐵桿粉絲,開著院裡的麵包車、自己帶上棉被和衣物等,到全國各地一家一家地“拜把子”“找盟友”,幾年下來,陸續和全國一百多家養老機構建立互相推薦和互送老人的合作關係。到2003年,夕陽紅養老中心開始快速發展,並逐漸有了名氣和品牌。目前,中心600張床位,常年入住率達到90%,成為桂林和廣西養生養老產業的標杆。

在帶領療養院“起死回生”後,黃華雄有了提拔的機會、也有到民營企業“掙大錢”的邀請。但他一一拒絕了,他害怕療養院會重蹈覆轍,也捨不得一直奮鬥的養生養老產業。

此後,隨著養生養老產業的興旺,黃華雄也謀劃著將養老中心做大做強。2014年,在頂頭上司柳鋼集團的部署下,他們開始成立公司著手在廣西打造“一帶五基地”,並在全國打造10大基地。但是,在總部設在桂林還是南寧的問題上,黃華雄和集團有了分歧。集團希望設在南寧,黃華雄則堅持放在桂林。

這顯然是一場胳膊與大腿的博弈。但黃華雄看準桂林得天獨厚的生態、文化優勢和健康養生產業基礎,以及桂林市對產業的重視,他一次又一次地到集團闡述自己的想法,最終說服了集團領導。如今,隨著桂林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落戶,產業園也將於9月開工建設,黃華雄也更加堅定帶領企業乘勢實現“二次跨越”的信心。

恭城瑤族自治縣衛計局局長、健旅辦主任賓建才:

為項目順利推進馬不停蹄

7月22日,正是週末的日子,但對恭城瑤族自治縣衛計局長、健旅辦主任賓建才來說,他幾乎沒有了週末的概念。這天,他正常走進辦公室,通過電話瞭解平安康養特色小鎮瑤漢養壽城、瑤醫醫院項目進展情況,特別是要了解項目推進中還存在什麼困難。

“瑤漢養壽城項目8月2日就要正式開工,只有短短的十來天時間,我必須確切地掌握項目的每個情況,確保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解決問題。”賓建才說。

從去年開始,恭城全力加快健康文化村、瑤漢養壽城、瑤藥特色小鎮、燕子山生態養生溫泉度假村、鄉村健康休閒騎行道的“一村、一城、一鎮、一泉、一道”等健康旅遊重點項目建設,作為縣衛計局長、健旅辦主任的賓建才從以前管業務,到如今業務和項目“雙管”齊下,他瞬間忙了很多,幾乎每隔一兩天就要到項目現場去找問題、解決問題。

不過,相比遇到的問題,賓建才更多的是感激,因為市、縣各個部門的密切配合和無私幫助,讓他們的項目一個個能夠最終順利推進。

今年春節前,瑤漢養壽城項目用地需掛牌出讓,但由於土地出讓方案等一些細節沒有及時敲定,掛牌計劃很可能就此“落空”。問題被反映到賓建才手中,他沒有多想原因,馬上聯繫縣國土、住建等部門一起商討對策,然後馬不停蹄地與國土局人員一起往市國土局跑,懇請支持項目推進。賓建才原本以為一個縣裡部門向市直部門申請,很可能會被打回,但沒想到市國土部門非常支持,加班幫助他們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對策,項目地塊終於按時掛牌出讓。

“恭城瑤醫醫院的前期項目立項和可研也是得到市發改委的大力支持才順利完成的。”賓建才說。今年4月底,相關手續按要求只剩最後幾天了,而且臨近“五一”假期,一旦辦不完手續,項目就不能按時招標掛網。正當他們擔心的時候,市衛生計生委項目辦負責人出面幫助協調,市發展改革委工作人員加班幫他們審閱立項材料、指導修改可研報告,最後順利實現了招標掛網。

“一年多來,感觸最深的就是項目推進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各個相關的部門都密切配合,一個一個地幫助解決。”賓建才說,這也激勵著他們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紮實地推動項目的建設。

不問前程執著堅守的桂林中醫人

在桂林,伍巴林醫生的掛號是可以被炒股一樣“炒號”的,由此可見他的醫德和醫術。

不過,這種被患者如此認可的醫德醫術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飽含了他35年行醫以來對“大醫精誠”的濟世救人理念的堅持、對中醫藥事業執著的堅守。

從1983年大學畢業進入桂林市人民醫院正式行醫,回首35年的行醫經歷,伍巴林既有對自己因困惑而浪費最好學習年紀的遺憾,也有對近些年國家對中醫的不斷重視和桂林中醫藥事業不斷復興的由衷欣慰。

伍巴林剛畢業時是一個“西醫風行”的年代,而他則在一所以西醫為主的醫院用中醫就診。因為頭腦靈活而備受醫院前輩和同事厚愛的他,希望能探索出一條中西醫結合的新路。然而,幾乎完全不同的醫學理論和體系,使他越探索越陷入困惑。彼時,他學中醫的同學已陸續離開中醫行業,使他的堅守變得更孤單。

2002年,處在困惑中的伍巴林迎來人生軌跡的“波動”,他工作的中醫科診室因為重建被拆了。

“那段時間正好讓我能抽身靜心讀書、思考自己的問題。”伍巴林說。有一天,他就像往常一樣走進書店,突然在書架上發現一本自己同學寫的中醫著作,打開一讀,瞬間震驚了。“就像上天在黑暗中給我送來了一盞燈一樣。”伍巴林說,他所有的困惑,都被同學寫在了這本書裡。

解除困惑的伍巴林給自己定了3個原則:確定目標、埋頭苦幹、不問前程。此後,他每天鑽研中醫經典理論、每天正常出診。為了減少患者的負擔,他儘量開價格低的藥品,以至於患者常常會質疑“怎麼一服藥的錢比掛號費還便宜”。

直到有一天,伍巴林發現自己很長一段時間從早上開始接診一直到下午3點還是有源源不斷的患者;直到有一次,患者問他:“醫生你是用的什麼藥,居然把我的病‘拿’掉了?”伍巴林才知道,自己對中醫的堅持有了成效。

更令他欣慰的是,近些年來桂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出臺《桂林市中醫藥復興規劃(2013—2020)》、連續舉辦兩屆桂林中醫文化節、打造桂林崇華中醫街、成為首批社會辦中醫國家試點城市、成立中醫藥協會……這些他都看在眼裡,心有寬慰。去年7月,桂林成為國家首批健康旅遊示範基地,他預感桂林中醫藥事業又將迎來發展新機遇。

“中醫藥以治未病為核心內涵之一,並且價格低廉、文化內涵豐富、臨床療效顯著,在康養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伍巴林說。如今,自稱“再過兩年就退休”的他,每天除了出診,便是悄悄把重心轉向“多培養幾個中醫藥人才”上,並不時下到社區、街道向居民們宣傳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理念和知識。他用自己的行動,為中醫藥的傳承、為桂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和健康旅遊示範基地的建設,貢獻著一名醫者的力量。

勇立潮頭奮力建設“健康桂林”

□文俊

對於周凌華、唐榮發、賓建才、劉金蓮等人來說,能夠親身參與到桂林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的建設中,他們無疑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

從著手籌備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申請工作,到桂林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正式揚帆起航,他們每天忙於解決一個個項目難題、對接招商引資工作、協調辦理一個個項目手續、向市民遊客宣傳中醫藥養生保健和“治未病”……他們以一顆螺絲釘的姿態,每天用紮紮實實的工作、忘我奮鬥的精神,累積著桂林健康旅遊發展的“量變”,也書寫著屬於自己的助推桂林健康旅遊發展的篇章。

由國家五部委批覆、與十九大提出的“健康中國”戰略高度契合、與桂林當前發展需求完美相融的桂林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建設,是國家在新時代賦予桂林的一項重大新使命,也是桂林在加快發展中迎來的一個重大歷史新機遇。

特別是,今天蓬勃發展的健康產業,已逐漸成為全球“財富第五波”。要如何在國家賦予的新使命下,在洶湧的時代浪潮中乘風破浪、勇立潮頭,不斷加快實現桂林健康旅遊產業發展的“質變”呢?

早在一年前,市委、市政府便對如何打造桂林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把脈定向,明確要建成具有較大國際影響力、國內一流的健康旅遊目的地。但是,實現這樣的目標,不能僅靠幾個部門、幾個縣區的牽頭和努力,更要靠全市上下各級各部門以搶抓歷史機遇的緊迫感和主動作為的擔當精神,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風,大膽破除區域、部門間的利益藩籬,以及機制體制的桎梏,齊心協力、密切配合,在全市上下形成“一盤棋”的良好局面,形成一股齊心協力促發展、萬眾一心創輝煌的強大動力。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面對蓬勃發展的健康旅遊產業,只有牢牢把握國家和時代賦予的歷史新機遇,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以實幹就是能力、落實才是水平的精神,才能在新時代下書寫勇擔新使命、展現新作為、實現新跨越的桂林新發展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