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房企改名去地產化 ,龍頭房企城市運營路徑漸明!

導讀:傳統的房地產開發業務面臨天花板,行業進入“白銀時代”已是共識,房企也開始從開發轉向開發+運營。在新的時代,開發商的身份已不適用。近年來,多家房企紛紛撕去了地產化標籤。在住宅開發銷售之外,新業務、新賽道的競爭剛剛開始。

多家房企改名去地產化 ,龍頭房企城市運營路徑漸明!

時至3月末,龍頭房企開始密集公佈上年度業績。受益於過去兩年的去庫存、市場火熱等因素,龍頭房企大多實現銷售、利潤雙線飄紅。

但這難掩樓市整體疲軟的現實。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 2017年全國商品房銷售增速放緩;全年銷售面積、銷售金額增速同比分別下降14.8和 21.1個百分點,三、四季度增速下降更明顯。

傳統的房地產開發業務面臨天花板,行業進入“白銀時代”已是共識,房企也開始從開發轉向開發+運營,目前龍頭房企和二線房企主要進入的領域有商業、長租公寓、物流地產、產業地產、教育、醫療等。

在新的時代,開發商的身份已不適用。自2015年底招商地產改為招商蛇口重新上市、2016年恆大地產改為中國恆大後,今年以來,包括時代地產、龍湖地產在內的房企紛紛改名,撕去了地產化標籤。在住宅開發銷售之外,新業務、新賽道的競爭剛剛開始。

多家房企改名去地產化 ,龍頭房企城市運營路徑漸明!

地產商定位之變:去年12月,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在廈門發聲,“誰再說我是開發商我跟誰急”,撕下了萬科地產商的標籤。

3月27日的萬科業績會上,鬱亮進一步稱要摒棄舊思維、調整角色定位,萬科戰略升級為“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這是繼2012年轉型“城市配套服務商”之後,萬科多元化轉型的最新定位。

在此前一日,恆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也宣佈,“新恆大”已經到來,將在傳統開發業務之外,積極探索高科技產業,形成以民生地產為基礎,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為兩翼,高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產業格局。

另一家邁入5000億俱樂部的房企碧桂園,早就開啟多元化並資本化運作上市。目前,碧桂園關聯企業博實樂教育、碧桂園物業均已分拆上市。除了這三家超級房企,更多中小房企加入了改名、多元化的行列。

2016年,雅居樂地產更名為雅居樂集團,並在2017年進行戰略升級,拓展物業、教育、環保、建設等相關業務,宣稱未來50%收入將來自多元化業務。

2018年2月,時代地產更名為時代中國,成為中小房企中的多元化先鋒,公司已進入商業地產、特色小鎮諸多領域。

緊接著3月23日,龍湖發佈公告——擬將公司中文名更改為“龍湖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龍湖表示,更名理由是,“集團現已涵蓋地產開發、商業運營、長租公寓和物業管理四大主航道業務,未來將深度探索及參與城市空間和服務的重構。”

對於龍湖而言,加大在商業地產、長租公寓、聯合辦公等創新業務的佈局,成為突破千億後走向兩千億的重要支撐。當前房企多元化仍與地產相關,也是規模擴張的一部分;房企期望多元化能成為地產開發業務之外的新的盈利來源。

多家房企改名去地產化 ,龍頭房企城市運營路徑漸明!

城市運營之路:

1、碧桂園宣佈將其物業板塊分拆到香港聯交所主板獨立上市。

2、萬科物業截至2017年12月底,已佈局中國69個具有發展潛力的大中城市,服務項目共計2356個,合同面積近4.6億平方米,在管資產突破6萬億元。

商業地產作為最成熟的“新航道”,也是目前大多數龍頭房企都已進入的一個重要戰場。

3、華潤置地的商業在內地開發商中仍處前列。2017年在營投資物業總建築面積達688.8萬平方米,已開業萬象城16個,五彩城/萬象匯11個,不僅店鋪開業率處於行業領先水平,租金坪效也大幅高於萬達、大悅城等同行。

4、商業新秀還有龍湖。至2020年,龍湖計劃開業商場總量超過40座;租金方面,2020年這一指標將達50億元,佔集團利潤份額預期達20%以上。

5、產業地產也是房企重兵屯積的領域。最典型的是“產業新城運營商”華夏幸福,其從2007年開始就專注園區事業,打造產業新城,目前已形成近百個區域級產業集群。


6、產城融合走在前列的還有招商蛇口。截至目前,產城開發和園區運營的蛇口模式,已為招商蛇口帶來數個超大型項目。

在地產+運營業務基礎上,這些傳統的房地產商們逐漸轉型,並提出了更高目標。招商蛇口、時代中國提出要進入世界500強,碧桂園則希望能進入世界500強更靠前的位置。截至目前,多元化業務並未給地產商們帶來多大收入,部分新業務初期甚至是虧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