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美團月燒5000萬美元,司機、乘客依然持續流失?

提及互聯網出行,就不得不想到滴滴與美團。滴滴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網約車平臺,而美團則是網約車行業近幾年來聲勢喊的最大的攪局者。

筆者全家在近日去了一趟貴陽,出行的選擇是:短途滴滴專車,長途朋友借車。為什麼沒有將美團作為備選呢?很簡單,因為美團打車暫未開通貴陽站。

美團打車去年選擇在南京試點,年前開始喊即將在北京、上海等七座城市開展業務,並招募司機報名,此後陸續有司機衝著高額補貼交了投名狀。然而迄今已過大半年,美團打車仍然困在上海、南京兩座城市裡,原因何在?

原來網約車看起來壁壘不高,護城河不夠寬闊,原來是有“甕城”在等著,城門易攻破,但進來之後才是真正危機四伏的戰場。

一、大數據下的美團打車窘境

根據媒體報道,美團打車在進入上海初期以每單虧損30元的額度在大幅度補貼。這樣的燒錢節奏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大批薅羊毛的用戶。

4月5日,因鉅額補貼嚴重擾亂出租車市場秩序,上海交通執法總隊給與美團打車10萬元的頂格處罰,要求停止補貼。但根據藍鯨TMT的報道,乘客端補貼停止後,美團打車在南京和上海兩座城市的燒錢幅度,仍維持在每月5000萬美元左右。

可惜的是,大量的資金投入並沒有帶來美團預想中的用戶群。根據極光大數據相關數據顯示,乘客補貼停止後,美團打車在司機乘客兩端都在失守,大幅燒錢的背景下,用戶甚至在持續流失。具體來看,其乘客端日活數據相比峰值跌幅超41%,司機端日活跌幅更是超50%,而4月中旬起停止常態化高額補貼,是一個明顯分水嶺。

為什麼美團月燒5000萬美元,司機、乘客依然持續流失?

美團打車乘客端DAU下降41%

為什麼美團月燒5000萬美元,司機、乘客依然持續流失?

美團打車司機DAU下降超50%

來自比達諮詢的網約車數據報告也印證了這一現象。

報告顯示,在停止補貼後,美團打車的用戶端份額在一個月內下降了1/3,從18.5%下降至12.8%。而滴滴的用戶端份額則出現了迴流,從78.8%回升至94.6%。

大量燒錢卻帶來用戶的叛離,美團打車的窘境是一個很有思考意義的案例。

二、千金為何難買用戶

筆者一直認為,出行領域兩強混戰時的補貼大戰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的補貼戰讓用戶快速的聚攏在一個體驗更好的平臺上,形成路徑依賴,讓戰爭格局在短時間內明朗化,縮短了戰爭週期。這避免了過度的同質競爭,實質上是資源的節約。

而美團在市場格局基本已定的背景下進行補貼戰不僅風險極大,更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而從美團打車大幅燒錢仍擴張停步,用戶流失的狀況來看,這個戰略基本可以判斷是無效的,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支撐美團大幅燒錢最大的邏輯支撐點,在於平臺業務間的協同作用。王興希望能先靠補貼吸引大批用戶使用美團打車,之後靠食住行玩等業務的交叉營銷補貼來留住用戶,最後靠用戶間的口碑自傳播效應持續的擴大用戶群體。如果邏輯能跑通,那隻需要前期短暫的投入便能成功的打開這個市場。

但事實證明這個邏輯是完全錯誤的,打車與美團其他業務間缺乏協同作用,叫外賣的用戶不需要打車,外出的用戶也不見得都需要打開美團系產品,吸引用戶、留住用戶只能是低價。現實情況中,隨著行政要求補貼減少,乘客首先大幅度下降,司機單量下降收入減少之後也開始迴流。美團曾經高調宣傳的黑珍珠、迪士尼等跨界營銷項目,在留住用戶這個問題上沒起到任何的作用。

戰略支點的根本性錯誤,必然導致業務發展的南轅北轍,王慧文在接受採訪時承認,美團打車要慢下來,這種慢是被迫的。

2. 產品體驗和運營問題,在短時間內會被補貼帶來的低價掩蓋,但補貼停止後,導航不準、叫車慢等問題通通暴露出來,進一步加快了用戶流失的速度。

產品與運營需要長時間的積澱。一套好用的運力調配系統不可能在一年內,在一個城就磨合出來。一套完善的市場運營經驗,也不可能僅靠挖人就能完整的複製。如何提高司機賺更多的錢,如何讓乘客在最短的時間內坐上車,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目的地,這是網約車的隱形壁壘。

金錢可以撬動壁壘,但卻是天文數字,將這些錢投入到研發中是好的解決方案,但對美團來說卻等不起,兩頭都是死路。

3.隨著各地對網約車行業的瞭解加深,有關部門的監管態度也越來越明確,各地都在圍繞著安全、治堵做文章。

從這個層面來說,美團在上海的粗放躍進,是一個極不成功的形象展示案例。有媒體報道,在美團進入上海以後,大量的外地車、套牌車湧入上海市區,極大的浪費了交通資源,此外,補貼導致刷單、人車不符等作弊現象出現,也在威脅著乘客的安全。

審慎是政府部門辦事一貫的原則。對於其他城市的監管部門來說,是否讓美團進入,是讓他們在多一個網約車參與者與保持交通穩定之間做選擇,這樣的決定並不難做。可以說,美團打車在上海快速拓展的過程中,也在慢慢的將自己在其他城市的發展之路堵死。

三、網約車甕城

在王興多次否認上市傳聞之後,今年的6月22日,美團在香港證券交易所遞交了上市招股書。考慮到美團開始做打車業務的時間點,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美團進入打車行業是為了提升IPO估值。

從歷史來看,靠團購業務起家的美團確實曾經多次在融資之前開展新業務,進而拉昇企業估值。比如外賣、影票、酒旅、支付等等。這些新業務有的比較成功,比如外賣成為行業第一,目前是美團的支柱業務;有的走向了失敗,比如貓眼電影賣給了光線傳媒,共享充電寶業務關閉;有的仍然活著但存在感不強,比如支付業務。但打車業務跟上述每個業務都不一樣。

首先這是個前臺業務,又與滴滴激烈交鋒過,眾多的眼睛在盯著,這意味著它不可能像支付業務一樣隱身。

這個業務是美團在上市之前拋出的最大變數,是美團在外賣業務無法實現質的突破之後,實現其自身再一次蛻變的豪賭。但這個時間節點也意味著它的影響是有乘數效應的。成功則可以證明王興所宣稱的無邊界和業務協同是有效的邏輯,而非停留在紙面的理論;失敗,則美團此前所搭建的多元化業務帝國整體坍塌,美團估值只能是單個業務的加和,而不像現在所宣稱的有協同溢價,美團的估值將不升反降。

但就像之前所分析的,美團打車遇到的困境太多了,它不像王興所想象的,只靠前期的鉅額補貼就能讓業務正向運轉。再加上多項業務與傳統巨頭的競爭,美團無法承受新開戰場繼續大額燒錢帶來的虧損。但他們又不能承認打車業務的失敗,甚至無法將打車業務出售。因為就像上面所說的,這將對美團的估值帶來巨大的打擊。將被動的業務調整說成主動放慢節奏,成為他們如今唯一的說辭。

對於美團來說,打車業務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座甕城,砸錢就進了城,但想出去卻不容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