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美團、滴滴大戰的導火索到底是什麼?

美團、滴滴大戰的導火索到底是什麼?

在贏家通吃的互聯網邏輯下,企業若搞不定縱向發展,那就去做橫向多元化。在充裕資本的助推下,這樣的“中國特色”成為現實。

文 | 黃曉軍

美團點評70%的用戶有打車需求,圍繞用 戶轉的王興做打車在情理之中。但滴滴做外賣算“還擊”嗎?在滴滴上打車的用戶,又何止70%的人想叫外賣?

就像一對情侶打情罵俏,他們有足夠的理由去招惹對方一下。畢竟,2017年情人節的那頓飯,我們並不知道程維和王興聊了什麼。

但看似堅不可摧的理由,引入第三方視角就會顯露破綻。按照他們的邏輯,覆蓋10多億用戶的微信,該把全世界的需求翻來覆去做個遍了。很顯然,專注社交的微信放棄了這樣的“機會”。就連被電商視為下一個風口的小程序,張小龍也在公開課上潑了冷水—“小程序不是專門為電商準備的。”

令人納悶的是,榜樣的成功路徑並沒被後來者借鑑。美團、滴滴,以至於更多的互聯網企業,都在“遺忘”專注,移步橫向多元化道路。

美團、滴滴大戰的導火索到底是什麼?

▲就連被電商視為下一個風口的小程序,張小龍也在公開課上潑了冷水—“小程序不是專門為電商準備的。”

美團、滴滴大戰的導火索到底是什麼?

業務屬性迫使美團多元化

橫向擴張一直不被企業所看好。就連程維也曾在採訪中談到,無邊界地擴張,任何機會都抓,太多橫向和一家投資公司又有什麼區別呢?

最不贊同這個觀點的,可能是王興。在一次演講中,他提到,“只有增長是重要的,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只要你能保持高速增長,所有的問題至少在短期內都能夠被容忍、被掩蓋,或者不會爆發;可能很多問題在當時是個問題,你長大10倍、100倍之後它就不是問題了,甚至不需要解決它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於是,美團成了橫向多元化最經典的互聯網企業。那麼,王興話裡的“問題”是什麼?

很可能是規模效應。互聯網競爭的邏輯是贏家通吃,但不是所有互聯網公司都能贏家通吃。他們得像微信一樣具有網絡效應,像天貓一樣能通過規模帶來資本效益,像百度一樣具有領先技術。

細看美團的業務,每一個都不能贏家通吃。

外賣是3公里規模效應。以阿里前CEO衛哲的話來說,用戶只關心3公里內有多少餐廳;對餐廳老闆來說,平臺號稱一天1 000萬單跟他沒關係,一天能給他100單就可以了。這跟沃爾瑪不一樣,沃爾瑪全世界做1 000億美元的規模,它採購每一樣東西都便宜,消費者會跟著它佔便宜。外賣平臺沒有,它必須每一個3公里都盈利。而團購、打車算是同城規模效應,它也意味著企業每個城市必須盈利。

但“市場在向頭部集中,全世界都是這樣”,美團不得不去橫向多元化,成為一家贏家通吃的企業—通過多維度的需求黏住用戶,像微信一樣打造網絡效應。

美團、滴滴大戰的導火索到底是什麼?

▲美團外賣與滴滴外賣在無錫戰場展開市場份額的爭奪戰。(嫁入入阿里的餓了麼+百度外賣被放哪兒了?)

美團、滴滴大戰的導火索到底是什麼?

縱向受阻將滴滴推進橫向賽道

“如果滴滴不成功,我們融的這100億美元就會投入到多元化戰役裡去,這在我看來是悲壯的。”多元化的戰役,一直是程維所詬病的。

但在贏家通吃的邏輯體系下生存,任何公司止步於當下,註定會被淘汰。為此,“專注”的程維提出了滴滴戰略—無人駕駛和國際化保證主業市場規模穩健成長下研發硬科技,滴滴要做百度一樣的技術型贏家通吃。

滴滴做無人駕駛有數據優勢。百度、Tesla都沒有大規模的車隊去幫它採集數據,谷歌靠投資Lyft,而滴滴本就有2 000多萬輛車跑在路上。在程維看來,滴滴有機會在第二陣營裡獲勝。這件事情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比本土化競爭高10倍。

只是,無人駕駛第一陣營僅Google,第二陣營陷入混戰,且商業化落地遙不可期,滴滴在硬科技方面的打造還處於不停輸血的階段。

延伸業務還沒搞出名堂,主業的國際化表現如何?程維介紹,其美國網約車已拿到了36%的利潤,但這並沒有掩蓋滴滴國際化的百味雜陳。

2018年之前,滴滴更像國際化投資。通過股權投資進入其他海外市場,滴滴先後對新加坡Grab、美國Lyft、印度Ola、巴西99、歐非地區的Taxify等企業投資。但這種用股權維繫起來的合作,很容易在利益的糾紛下打破。

滴滴、Lyft、Grab、Ola 四方曾宣佈建立全球合作框架,這個合作框架也一度被視為“全球反Uber聯盟”。但在滴滴與優步合併後,Lyft開始重新審視與滴滴的關係,這個聯盟也一度陷入尷尬甚至瓦解的境地。

“如果滴滴國際化失敗了,我們勢必成為一家中國本土的競爭驅動的多元化公司。假設滴滴有那一天,我會認為這是一個戰略的失敗。”從滴滴做外賣、租車、二手車等業務來看,它正在成為一家中國本土以競爭驅動的多元化公司。

縱向搞不定只能橫向,程維也走進了這樣的“中國特色”。

美團、滴滴大戰的導火索到底是什麼?

▲互聯網投融資金融,中美兩國一直佔據榜首。而去年,中國一度超過美國,成為互聯網投融資金融最多的國家。

美團、滴滴大戰的導火索到底是什麼?

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國際化緣何失敗

就企業縱向發展來講,其實滴滴已經做到了點子上:要麼與傳統企業相結合發展硬科技;要麼在專注的業務上提升市場規模走國際化。硬科技道路週期漫長,尚不可期;但為什麼國際化道路也如此艱難?

中國國界似乎成為了互聯網企業的隔離帶。海外的巨頭互聯網公司幾乎可以拿下全球任何市場,進入中國卻比較難;相對應的是,在中國市場環境下成功的互聯網公司,包括BAT,想將產品弄到海外市場,也需耗費不少精力。

相較於全球互聯網用戶,中國本土用戶的消費習慣就這般別具一格嗎?其實不然,資本的問題更為關鍵。

硅谷著名投資人Roelof Botha曾發現並扶持了一大批優秀的互聯網企業,其中包括YouTube和Instagram。在他看來,中國市場上資本過於豐裕,許多創業公司可以用足夠的錢避開諸多市場問題。它們從小到大的發展,不過是資本給予了適量的泡沫,而非全靠自身系統能力的提升。但當溫室的花朵走向國際後,它們靠錢避開的問題終將在另一個市場出現。而這個市場裡,即使同樣有豐裕的資本加註,也難以獲得同樣的效果了。在這個市場上,往往有著和它一樣龐大,且自身系統能力更為紮實的企業早已搶佔了用戶心智。

“市場上有那麼多錢,這就像考試的日期被推遲了一樣,你根本不需要更努力地學習,只需要晚些再用功。”Roelof Botha這樣形容中國互聯網企業。只可惜,在贏家通吃的互聯網邏輯下,它們最終還是要上考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