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軍官爲什麼都配一個軍刀?

奮鬥中的95後


日本軍官在二戰時期佩戴軍刀,首先是一個對傳統的繼承。畢竟佩刀是武士的特權,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但是,實事求是的說,軍官和士官佩戴軍刀,一丁點作用也沒有。


一把94式軍刀在當時也要幾十日元一把,有這個錢,還不如買衝鋒槍和機槍。因為1把步槍或者衝鋒槍,也就幾十日元。結果日本造了100多萬把軍刀,而不是造100萬把衝鋒槍。

更為關鍵的是,軍刀還經常出事,比如發動和策劃918事變的日本第一參謀石原莞爾,就是因為騎馬戴著軍刀,想下馬的時候耍帥,直接從側面跳下來,結果軍刀的刀柄隔住了襠部,造成,石原莞爾中將終身沒有孩子。

後來,日本開始給飛行員發放軍刀,結果,大批日本新飛行員在駕駛飛機穿越南太平洋的時候損失慘重。原來是,在磁場比較強的海域,這些軍刀干擾了戰機羅盤的精確度。

結果就是大批日軍飛行員和戰機走錯了方向,最後油料耗盡,淹死在茫茫太平洋上。軍刀唯一的作為,在日軍當中就是斬殺俘虜和平民。在實戰當中,還不如刺刀有作用。另外的作用,就是日本戰敗以後,軍刀成為了各國軍人最喜歡的戰利品和紀念品。

現在一把二戰時代的日本92式,94式軍刀刀裝齊全的,都要2萬塊以上了。品相非常好的,甚至要4-5萬塊,才能買到一把。

烽火觀察


經常看抗戰劇的朋友,肯定注意到了一個細節,日本軍隊中,無論什麼級別的軍官都戴著一把軍刀。這種軍刀與傳統的日本武士刀類似,但是又不完全一樣。而且所有的軍官都戴著軍刀,那麼當時佩戴軍刀有什麼講究。在武器快速發展的時代,日本軍隊為何還要裝備軍刀呢?

1937年抗戰初期,日本的兵源好,大部分日軍士兵的身高在一米六左右,屬於日本軍方徵兵標準中的“甲種”(身高一米55以上)。而到了抗戰後期,傷亡慘重的日本國內開始大幅降低新兵的年齡和體格標準,很多“丙種”(身高一米五以上)甚至“丁種”(身高一米五以下)的少年新兵被徵招入伍,所有我們在老照片中看到很多侏儒一般的超矮日軍俘虜。

那麼,“矮人國”的日本軍官,為何偏偏喜歡腰間挎把長長的日本軍刀,身高1米5,刀長八九十公分,吊在胯間晃晃蕩蕩,難道不嫌累贅嗎?

日本古代的武士,個頭更為矮小,但他們居然還是挎雙刀的!明治維新前的日本男性,平均身高只在1米55左右,再配上兩把雙刀,想想那樣的場面實在有點滑稽。

到了二戰時期,日本軍方為鼓動國內男子積極參戰,用“武士道”精神來激勵國民,放棄曾一度使用的西洋指揮刀,把軍隊中的所有制式刀全部換為武士刀樣式的軍刀,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

這裡糾正一下,日本軍刀和武士刀不是一回事。武士刀是純手工打製的日本古代利刃,放之世界也算是名刀。而軍刀則是機制,材質、工藝、完成時間迥然不同。武士刀放到今天價值連城,而日本軍刀卻絕大多數都很粗糙,算是戰爭紀念品。

日軍的軍刀能夠殘留在軍隊中是受到19世紀初西方軍隊的影響,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全國上下各個方面開始向西方靠攏,就連貴族們的社交禮儀也全面學習西方。加之明治之前的日本貴族就有配刀顯示身份的傳統,日軍在學習西方的時候也發現西方軍中軍官們也有在各種場合配刀的傳統。於是軍官配刀也就在軍中保留下來,作為軍官身份的象徵。

一把軍刀就是一段故事,想想看,當自己年過花甲,抱著自己的孫子指著牆上掛著的日本軍刀:爺爺當年揍過小日本,這就是戰利品...


龍泉祖劍谷


在二戰中,幾乎軍曹以上的日軍都掛著一把軍刀,甚至連其空軍飛行員上飛機的照片也讓盟軍大惑不解:這都什麼年代了,飛行員還掛把戰刀,難道要在天上來場白刃戰?

其實日本軍刀也不是完全沒用,起碼它還很搞笑地捅死過一個日軍中將呢。

日軍的飛行員,除了穿戴著飛行帽、抗壓服、手套等標準裝備之外還人人斜挎著一把長長軍刀,連上下飛機都顯得那麼突兀笨拙,以至於在飛機被擊中後連彈射都受影響——說不定就會被軍刀掛在機艙裡燒成烤豬。

盟軍開玩笑說:日本軍刀,除了用來切腹自殺,就是在投降的時候交給我們回爐鍊鐵。

盟軍這話是有依據的,1945年,日軍投降,盟軍的戰利品中,就有堆積如山而又做工精良的軍刀,盟軍指揮官為怎麼處理這些軍刀很是頭痛,最後選一些看著漂亮的留作紀念或送人,其他的統統送進鍊鋼廠回爐融掉了。在盟軍看來,遠程作戰,我們有飛機大炮原子彈,中遠距離有各種機槍,近戰有湯普森、M3、柯爾特等各種衝鋒槍,就是近身肉搏,也有柯爾特1911,那軍刀連上了刺刀的步槍都打不過,唯一的功能就是“把自己絆倒”。

有人曾經檢查過,日軍的戰刀磨損率不足百分之一,而跟英美盟軍作戰部隊的日本軍刀,磨損率基本為零——因為它從來沒有使用的機會,不是沒衝到對手跟前就被彈雨淹沒,就是寧肯用上了刺刀的三八大蓋也不用斜挎著的軍刀,原因只有一個,面對上了刺刀的步槍,軍刀就是送死的角色。

要說日本軍刀也沒少染血,但除了殺害手無寸鐵的平民之外,就是日軍自己用來“剖腹”自殺,就是日軍戰敗後剖腹自殺,自己的軍刀都不能完成任務,一定要有個被他們叫做“介錯人”的傢伙站在旁邊,看著他把軍刀捅進肚子了,再掄起另一把軍刀,砍下剖腹者的腦袋。弄個自殺,還得用兩把軍刀,可見其作用確實不怎麼樣了,想當年全部裝備著倭刀(就是後來的日本軍刀)的倭寇,在戚繼光那些安了鐵尖的毛竹,也就是狼筅連一點招架之功都沒有,經常是戚家軍個位數戰損,殲滅數千倭寇。

要說日本軍刀在二戰時期最大的戰果(切腹自殺的不算),就是捅死了一個日軍中將,而這個日軍中將據說還被稱為“日本第一兵家”,這個傢伙叫石原莞爾,是一個目空一切、連東條英機在他眼裡,也不過是個“上等兵”。既然是一個很驕傲的傢伙,那自然要時刻挎著一把象徵他身份的軍刀,可就是他的軍刀要了他的命。

在非洲沙漠都遍地跑著美式吉普的時候,石原莞爾還是騎馬垮刀,結果在一次下馬的時候,他那把軍刀直接跟他兩腿之間來了個“親密接觸”,具體怎麼接觸的,我只能說是捅進去了,而醫學上說的很準確:被自己所配軍刀捅中襠部,導致尿道口撕裂,長期尿血引發膀胱癌,因膀胱癌而死。

忽然想起郭德綱的一段相聲:我買上衣拉鎖,她給我拿來一把日本軍刀(于謙插話:他以為你要剖腹自殺呢),我要是買一個褲子拉鎖,她還不把我騸了?

這就明白了,原來日本軍刀還有個作用,就是製造太監……


半壺老酒半支菸




在日本大大小小日本指揮軍官都會隨身佩戴一把指揮軍刀,諸如東條英機、小磯國昭等軍國主義頭子也是如此。其實在二戰當時的那個年代,日本軍官隨身攜帶的軍刀已經喪失了實際的意義。既然是這樣,那麼日本人仍舊繼續在戰鬥中使用軍刀的秘密又在何處。



日本這個國家的發展很晚,在19世紀中期才開始進行明治維新。日本開槍全盤學習西方,在軍事制度上也不例外。日本海軍一直學習英國,甚至連軍校的樣式都是仿造英國的。日本陸軍起初學習法國,法國是當時歐洲大陸上的第一大國。不過日本更為坑爹,是每名軍官一把。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在反覆較量的過程中,日軍很快就發現了這種長刀的問題。由於當時的戰爭還處於慢節奏狀態,日軍與俄軍經常會短兵相接。在這樣的情況下,士兵們可以相互拼刺刀,可是軍官們就麻煩了。那種華麗的軍刀一點也不實用,而且日本的軍工技術一般,軍刀經常發生折斷。



日本的學習方向也發生了變化,德國崛起以後,日本又改為學習德國。日軍在武器方面全面仿製德國,唯獨在軍刀方面例外。在機械化戰爭越來越明顯的情況下,雙方部隊短兵相接的可能性越來越低。軍官們的主要武器是手槍,進入30年代以後,也只有日本和波蘭還保留著軍刀制度。那種西方軍刀一直在日本使用到了1933年,1934年,日本開始為軍官們配發軍刀,也就是日本武士刀。波蘭軍隊使用軍刀,是因為其所謂的騎兵傳統。日本軍隊使用武士刀,則是日本軍官主義的全面抬頭。日本偏移了正常國家的軌道,這個國家即將發動一系列的戰爭。1937年7月,日軍發動了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打響。

日本的軍刀是分有很多種類的,低級軍官使用的都是工廠成批生產的軍刀。中級軍官則需要自己花錢定製軍刀,可以來一些個性化。高級軍官們一般都佩帶著祖傳武士刀,通常帶有一些特殊的意義。在中國戰場上,軍刀還是有一些用武之地的。中國軍隊的武器和日軍武器都屬於慢節奏武器,雙方確實存在近距離搏殺的機會。在這樣的環境下,那些低級軍官的軍刀還是能派上用場的。美英軍隊配備了大量的衝鋒槍和自動步槍,對日軍形成了火力壓制。日本軍隊此時往往會發動自殺式進攻,不過被子彈擊倒是肯定的。




其實這樣的事情,日軍並不是第一次遇到,在諾門坎戰役時就是這個德行。對於這些地區的日本軍官來說。他們的佩刀也就只有自殺這一種用途。在二戰的末期,很多中高級軍官的佩刀被盟軍士兵繳獲,至今已經成了收藏品。1945年8月,日本已經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最後日本天皇裕仁宣佈投降。日本的投降可不是什麼無條件的投降,當時日本唯一的條件就是保留天皇制度。隨著日本天皇一聲令下,在各地作戰的700餘萬軍隊陸續放下了武器。不過仍有一些軍國主義分子接受不了,他們跑到皇宮門口自殺。一部分使用了手槍,另一部分則拔出了佩刀。從一個客觀的角度評價日本軍刀制度,這是一個與時代嚴重脫節的產物。


月贏玄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主要是儀式和精神上的意義。

眾所周知,日軍人人都以武士自居。

而最初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全盤西化,裝備徹底類似於法軍。

包括軍官,也是裝備手槍和法式指揮刀。

隨著法軍在普法戰爭中的慘敗以及日軍逐步的強大,開始擺脫法式或者德式的範疇。

日本逐步開始將西洋軍刀換為日本傳統式樣的軍刀。

目的有2:

第一,鼓舞所謂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認為,軍刀是武士的靈魂,那麼即便自稱為武士,就不可能不佩戴軍刀。

這種軍刀和英國海軍的佩劍、國軍的中正劍一樣,更多是精神的象徵。

大家注意,雖然日本軍官都是配備手槍的,大多是王八盒子。但日軍軍官指揮時多還是使用軍刀,只有實際參戰時才會拔出手槍。

換句話說,他們把自己當做幾百年前的武士了。

第二,軍刀有一定自衛能力。

除了一些粗製濫造的機械製造軍刀以外,日本主流軍刀還是可以殺人的,尤其是日本軍官私自購買的軍刀,非常鋒利。

在肉搏戰中,手槍的子彈畢竟有限,需要冷兵器作戰那麼軍刀也可以劈幾下。

但軍刀長度太短,一旦遇到國軍刺刀基本就要完蛋,只是略勝於無。


薩沙


日本軍人身份的象徵。其實日軍的軍刀能夠殘留在軍隊中是受到19世紀初西方軍隊的影響,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全國上下各個方面開始向西方靠攏,就連貴族們的社交禮儀也全面學習西方。加之明治之前的日本貴族就有配刀顯示身份的傳統,日軍在學習西方的時候也發現西方軍中軍官們也有在各種場合配刀的傳統。於是軍官配刀也就在軍中保留下來,作為軍官身份的象徵。同時也是軍中激勵士氣的手段之一。在白刃格鬥中,軍官拿著軍刀帶頭衝鋒,的確很大程度的刺激了日軍的兇性,而在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武士道白刃格鬥在自動火器面前很少有表現的機會。軍刀的作用也就沒有體現了。

看看二戰後重建的日本陸上自衛隊就知道他們已經徹底捨棄了軍刀。日軍的軍刀裝備,軍曹(士官)以上就能裝備,稱九五式軍刀。刀柄仿照軍官軍刀刀柄的花紋(如櫻花和絲帶纏花)用銅或鋁壓制而成(圖6)。刀的閉鎖裝置如同日本三二式騎兵軍刀,為橋式,但不在刀柄一側,而是在刀柄上部(持握時手掌的虎口處)。此外,士官軍刀刀刃有血槽,形制為日本刀中所稱的“棒槽”式,即一條血槽由鎺本直貫刃尖。護格、刀穗環無花紋,刀鞘為皮製。士官軍刀製作完全為機制,有不少與三八式步槍配用的三十年式刺刀一樣印有三環(工廠出品標記)。但是要注意的是隻是在野戰部隊或者說經常作戰的崗位上才會裝備。像日軍的文職,比如師團部或旅團部地文職就沒有裝備。而在後方只有在某一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才會裝備。有時候他們的軍銜也是很高的。


說點奇葩的


日本傳統就有配刀顯示身份的傳統,日軍學習西方的時候發現西方軍官們也有各種場合配刀的習慣!於是就保留了下來,作為軍官身份的象徵,可以指揮,激勵士氣。

最開始日本軍官配的刀是西式的,但是後來發現在拼刺刀的時候容易斷,不實用,於是就按照日本傳統武士刀的樣式重新設計了新式指揮刀。


歷史李論


日本在各個方面學習西方,就是抄襲。當時歐洲各國軍官都喜歡佩戴長刀或者長劍,日本也深受影響。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日本軍官揮舞著歐式軍刀帶隊衝鋒。短兵相接的過程中,普遍士兵上刺刀就可以了,軍官們只能大呼救命。那種歐式軍刀非常不適合作戰,而且容易彎曲、折斷。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軍隊又逐漸取消了軍刀的配置。


蘇葉烹酒夜已遲


指揮人用的,不同級別軍官配的不同,也有實戰作用,做工比傳統武士刀粗糙,更適合上現代戰場,二戰時期日本這種刀流水線生產不是傳統手工打造的武士刀,這軍刀不值錢模仿西方軍隊軍刀象徵意義,日軍軍官也有部分配自家祖傳的武士刀。


濱湖勞改犯


軍刀代表指揮權,軍官沒有刀,當兵的就不聽命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