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十八)回憶炙茶展末的時代

在《茶經-五之煮》開篇說的是烤茶的方法,而且把炙茶和展末作為茶之九難之一,在陸羽寫作《茶經》的時代,茶主要以蒸青茶餅,蒸壓茶的水分很高,雖然經過自然乾燥(曬乾)及人工乾燥(烘乾),但其成品含水量相比一般的葉、片、碎、末的含水量高,特別是我們所想你的唐代的乾燥技術及貯藏包裝水平,茶餅的水分含量應該比較高,這樣的茶餅要展碎成末,是很有難度,而且大家都知道,茶如果含水量高,香味就比較少。因此對於煮茶精益求精的陸羽來說,烤茶就顯得十分重要的技術活。

出於本系列的文章來自於茶之九難作為一個主線,因此相關的事關泡茶的相關因素都會提到,而對於現在來說,烤茶和展末都是過去的事,屬於陸羽書寫《茶經》的那個年代,不過出於對完整的茶之九難的認識,我認為還是需要在這裡對上述二難即六曰炙、七曰展有所瞭解,並且在當下的茶的沖泡中,能有所啟示,自然是最好不過了。

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十八)回憶炙茶展末的時代

關於炙茶展末的相關論述,茶經中的原文如下:

“凡灸茶,慎勿於風燼間灸,熛焰如鑽,使炎涼不均。持以逼火,屢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狀,蝦蟆背,然後去火五寸,卷而舒則本其始,又灸之。若火幹者,以氣熟止;日干者,以柔止。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茶罷熱搗葉爛而牙筍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鈞杵亦不之爛,如漆科珠,壯士接之不能駐其指,及就則似無禳骨也。灸之,則其節若倪,倪如嬰兒之臂耳。既而承熱用紙囊貯之,精華之氣無所散越。候寒末之”

陸羽對烤茶的技術很有研究,而且作為影響茶味至關重要的一環,這也是他把如何烤好茶當作一件難事的原因之一。為此他在《五之煮》中的一開始,就提出了火候(溫度與時間)問題。烤茶首先要熛焰穩定,不穩定的話容易炎涼不勻,而且烤茶的溫度要高一些(持以逼火),但要經常翻動,使之受熱均勻(屢其翻正),主要也是防止炎涼不勻。烤茶的時間,初烤以餅茶表現的變化(狀蝦蟆背)而定,復烤則應視茶餅的乾燥方法(烘乾或曬乾),分另以氣化(以氣熟止)或柔軟(以柔止)程度而定,在二次烤茶之間,有一定的冷卻時間,並有檢驗的標準(卷而舒),這樣才能避免“外熟內生”,才能具有合乎理想的香氣(精華之氣)。

《茶經》還形象的說明了嫩梢(芽、筍)烤後變軟的道理,如茶餅製造時,嫩的芽葉搗爛了,但芽尖還保存完整 ,而且氣力大的人用最重的杵去搗也不行,而這樣的茶,經過火烤後,就柔軟得同嬰兒的手臂那樣了。當然這裡正如吳覺農先生認為的,這裡不應該是嫩芽,應該是芽梗,只有梗子確實弄不大爛,但是如果烤乾了,還是比較脆的。

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十八)回憶炙茶展末的時代

炙茶的原理使茶變熱,熱了就可以使茶中的水分蒸發掉一些,同時,熱的時候茶相對來說會比較軟(相對於冷確後),冷卻後茶就比熱時容易碎。因此在製作茶時,後期的茶往往開始時機械速度啊,手工運作量要稍變點,等茶葉熱起來後就可以動作和力度可以大一些,往往不大容易碎掉。

對於茶的香氣來說,乾燥的茶香氣往往較高,當然烤茶後因為溫度升高,香味就能夠烤出來。很多時候,如果我們買的茶因為時間放得有點長或者吸溼的原因,水分含量高,香味少了,可以放到微波爐裡熱一下,或者用一個乾燥的玻璃容器,適當地加點熱,如在電陶爐上烤一下,要注意溫度不要太高,並且注意翻動,這樣加熱下,往往原來的茶的香味就會明顯改善。

烤茶是一項技術活,烤好後需要包好,然後等冷了再進行展末。展茶末是需要工具的,在這方面,陸羽的二十四茶器中就有幾樣專門用來展末,可以說是餅茶的特殊用器,碾。茶餅在煮飲前,有兩道處理,先是炙(烤茶),這也是上面說過的,是一個技術活。後是末,把餅茶變成末狀,這就需要碾茶。從工具的角度講,烤茶用的具是夾和紙囊;夾用來夾茶餅在火邊翻來翻去的烤,紙則是把烤好的茶包好。而碾茶的用具有碾(包括墮)和拂末,其中主要是碾。碾現在在藥店裡也能看到,一般為木質。碾後的茶末還需要用羅(篩)羅一下,這樣可以使茶末碾得不會過粗,羅下的末,用個專用茶器盛裝,叫合,其實羅合是一套工具,還有一件取茶末的工具叫則,則往往也放在合裡面,因此羅、合、則組合成一套工具。

關於茶末的要求,《茶經-五之煮》中只簡單地說了一句“候寒末之”,又加上“末之上者,其屑如細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如果太細了,也不是好的茶末,《六之飲》中有這樣的論述:“碧粉縹塵,非末也”,即末要碾成顆粒狀,又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所以這個對於餅茶本身的含水量或者說炙茶(烤)的技術有很高的要求,自然也與碾的水平也有很大的關係,也難怪陸羽把碾茶也作為茶之九難之一,七曰碾。

從茶之九難到一杯好茶(十八)回憶炙茶展末的時代

宋代蔡襄的《茶錄》,有“碾茶”一節,“碾茶先以淨紙密裹,捶碎,然後熟碾,其大要,旋碾則色白,或經宿則色已昏矣。”這裡大間是說,碾末前要捶碎,使之成小塊再碾,並且要烤了後就展,這樣茶色是白的,如果時間長了,茶葉就自然發暗。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到宋代特別是點茶開始後,或者說我們看到的抹茶與陸羽時期的茶末是不同的二類茶,其碾的工具也不一樣,後期的抹茶多用磨來製作,而陸羽的末則是手工的木製的碾來進行,粗細是不一樣的,用途也是不一樣的。

當下我們也有餅茶,如普洱、老白茶等,但由於煮飲方式的不同,一般情況下不需要進行烤茶,更沒有了碾茶成末的煮飲方式。而回顧下陸羽那個年代,這種炙茶碾末的方式,也代表了當時的一種飲茶方式,一種曾經的對茶味追求的必備技藝。

下篇:燒水煮茶成春雪

作者簡介:邱立軍 浙江舟山人 高級農藝師,從事農技推廣,悠果農業主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