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自信,是怎樣培養出來的?

情感顧問大師


一個會把自己取得的成績歸因為「我的努力」的人,一個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往往會形成更加穩定的自信。

有些人顯得動力不足,看起來好像是自卑、不自信,但是其實可能是「抑鬱」「絕望」;自卑、不自信和抑鬱絕望,其實很不一樣,但是容易被搞混。這個我後面會解釋。

簡單來說,

自卑、不自信是認為:認為事情的結果是人可以控制的,只是自己能力不夠。

抑鬱和絕望則是認為:事情完全沒有辦法解決,完全不是人可以控制的。

成長型思維,可以總結為:相信是事情的結果,是因為自己的、不穩定的內控因素(努力)造成的。

我們可以具體感受一下:「我很擅長數學,但英語不好,而且永遠學不好。我是個差勁的學生我很笨。」「我雖然英語學不好,但是我數學好啊,我覺得我挺聰明的。」「我目前英語不好,數學還挺擅長,我覺得只要繼續努力,英語會好的,而數學也可以再進步。」你覺得那一句話讓你覺得那個人會更自信?——往往是最後一句話。

一個人如果從小被誇獎聰明,他未必會自信。但是如果別人讚美他的努力獎勵他的努力,告訴他努力可以影響大多數結果,並且讓他看到好的結果,那麼他會有自信。

要知道這背後的原因,我們就需要學習一點心理學知識了


歸因理論——到底誰背鍋?

我們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見如意或者不如意的事情。然後我們必然會對這些事情進行一些解釋——到底什麼造成了目前的結果?

心理學家對此做了不少的研究。海德(Heider,1958)指出,當人們在工作和學習中體驗到成功或失敗時,會尋找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一般來說,人會把行為的原因歸結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種。

內部原因

是指——存在於個體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興趣、態度等。

外部原因是指——環境因素,如任務難度、外部的獎勵與懲罰、運氣等。

海德還提出了“控制點”(locusofcontrol)的概念,並把人分為“內控型”和“外控型”。內控型的人認為成敗是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外控型的人則認為成敗是由於外部因素造成的(Rotter,1966)。

韋納(Weiner,1971)系統地提出了動機的歸因理論,證明了成功和失敗的因果歸因是成就活動過程的中心要素。韋納也把成就行為的歸因劃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時把“穩定性”作為一個新的維度,把行為原因分為穩定的和不穩定的。

如能力、任務難度是穩定的;

而努力和運氣是不穩定的。

根據這幾個維度,韋納(1972)提出了兩維的歸因模式(如圖)

韋納的研究發現:如果一件事情的結果和上次不同,人們會認為更可能是努力或運氣的原因(也就是不穩定因素)如果一件事情結果和上次相似,人們會認為更可能是能力或任務難度的原因(也就是穩定性因素)

他進一步發現:如果人認為是自己的能力或努力造成了結果(內部因素),就會對結果有情緒反應。而如果是認為外部因素(任務難度和運氣)造成的,就顯得不太有情緒。


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努力(做了很多事),所以自己成功,那麼他會自信。

如果認為是自己能力好(比如,聰明)所以成功,那麼他會自豪。

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失敗,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那麼他會內疚、自責。下次會更努力。

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失敗,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行(不夠聰明),那麼他會有羞恥感。下次就容易放棄。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

因為努力是不穩定的,是人可以調節的,所以歸因為「努力」的人,其實會有更積極的心態。願意多嘗試。

能力雖然也是自己的,但是能力聽起來就好像是固定的,既然是固定的,那麼就是一錘子買賣,人覺得可以改進。


習得性無助——抑鬱和絕望是學來的!

本文一開始,我簡單說過,「不自信」和「抑鬱」容易混淆。這裡展開講講——

塞利格曼(Seligman,1975)認為:

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的行為和結果之前,沒有任何因果聯繫(也就是不管自己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結果都一樣),他不但會停止有效的行動,而且會開始表現出抑鬱症狀。

有實驗證明這個假設,還挺殘酷的,簡單說是:

把一隻狗丟進一個坑裡,坑的地面是會發電的。一開始電擊的時候,狗還努力試著逃出來(被電會痛,但是沒有實質性傷害)。但是坑跳不出來,時間久了之後,狗就不動了——哪怕你電它,它也不在努力試著跳出坑了。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實驗一開始,狗是努力的。但是發現無論做什麼都沒用,它就不動了。也就是說,這隻狗抑鬱了。


事實上,並沒有一個人是一出生就是不自信的,更不是一出生就抑鬱的。它是被養成的。這種養成的過程,和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從小到大被教育的方式有關。


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如果關在籠子裡的狗,是聽的懂人話的,你告訴它:「你繼續跳,跳多了,你身體強壯了,你會跳得更高,總有一天能夠出來!」它是不是更可能繼續努力?

這就要說到「成長型思維」了。

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成長,對未來有信心!

成長型思維,可以總結為:相信是事情的結果,是因為不穩定的內控因素(努力)造成的。

有個視頻——

《請相信你可以進步》:http://open.163.com/movie/2015/3/5/B/MAIP2A8KC_MAIPJJK5B.html

這是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的演講,她是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她的觀點是: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的智商、智力是可以通過努力而成長的,相信自己的能力通過努力可以進步,那麼他就具有「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有這種成長型思維的人,會更積極主動、更樂觀、更努力。

我們回過頭來看之前的那張圖

在韋納(Weiner,1972)的研究裡,其實是默認了「能力」是穩定不變的。

不難想象,當一個人認為「結果是取決於能力,而且能力是固定不變」的他會怎麼樣呢?

成功的時候,他會驕傲:『我很聰明,以後會一直成功』。結果導致驕兵必敗。

失敗的時候,他會絕望:『我很笨,而且無法改變,以後也會一直失敗。』結果導致不戰而逃。甚至會抑鬱。


事實上能力、才智都是會通過努力而得到提升的,或者說,你做一件事情的結果,確實會因為你努力而有所變化。


如果我們從小聽到的都是:「聰明才是成功的關鍵」「聰明不聰明是固定的」,那麼一個人就容易「驕兵必敗」「不戰而逃」。

相反的,如果從小被教育是:「你努力就會有進步」「努力就值得被讚美和肯定」。那麼一個人就會「對未來有信心!」


「對未來有信心」的重要性

為什麼我一開始說,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自信心更穩定?

1、緩解自卑

如果你認為能力才智是固定的,那麼你覺得自己能力才智不足的時候,就容易氣餒、放棄、絕望。

但是如果你有成長型思維,你會知道——以後會好起來。你就不會那麼自卑了。

2、避免驕傲

如果你認為能力才智是固定的,那麼你覺得自己能力才智一流,你就會驕傲自滿。你不會想到:別人會進步,我會退步。而當有一天別人真的超過你的時候,你的自信心就會受到強烈打擊——因為完全是你意料之外的。

具體如何培養自信?

根據上面的總結,我們知道了兩點

①人要先相信,自己可以影響結果(內控),才有自信或自卑。

②有成長型思維,更有利於人的進步。

可喜可賀的是,當我們問「一個人的自信,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其實我們就已經有了「成長型思維」,我們相信自信可以培養。


在具體操作上,有以下要點可以嘗試

  1. 在自己努力後獎勵自己,而不是在得到成果後獎勵自己。比如說,成績進步時獎勵自己,而是自己學習時間增加了、學習方法變多了,就獎勵自己。

  2. 多回憶,自己做過的成功的事情,尤其是因為自己的努力而成功的事情。比如,體育成績,本來你覺得自己跑不了一千米,結果還是堅持下來了!這就是努力的成果!

  3. 記錄事情的經過,蒐集背景信息,分析哪些步驟是有效的、哪些步驟效果不大。努力也要講究方法,不能盲目。所以對事情的經過,背景作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4. 接受不能改變的,努力在可以改變的事情上多加投入。

    我們要知道,有些事情確實是我們不可控的,比如你去考駕照,天氣不好、考試汽車出問題。我們能做的是,多在不同天氣和汽車裡練習。

  5. 自信不是驕傲,自卑也不是謙虛!驕傲其實是一種固定型思維,自卑也是。驕傲的人對未來盲目樂觀,自卑的人對未來盲目悲觀。

參考文獻:

  • 彭聃齡. 普通心理學 (新世紀高等學校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心理學基礎課系列教材) (p. 394).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歐文·D·亞隆.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P.277).商務印刷局

  • Heider F.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1958

  • Rotter J B.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1966, 80: 1 ~ 28

  • Weiner B, Frieze I, Kukla A, et al. Perceiving the cause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In: Jones E, Kanouse D, Kelley H, et al. Attribution: perceiving the causes of behavior. New York: General Learning Press, 1971

  • M.Seligman,Helplessness: on depression, development and death(SanFrancisco:W.H.Freeman,1975)

  • Growth mindset tempers the effects of poverty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Claro, S., Paunesku, D., Dweck, C. S.2016; 113 (31): 8664-8668

  • Can Everyone Become Highly Intelligen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nd Societal Consequences of Beliefs About the Universal Potential for Intellig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Rattan, A., Savani, K., Naidu, N. V., Dweck, C. S.2012; 103 (5): 787-803


照見


只是我親眼看過的,比我優秀的人沒有一千個,也有數百個,甚至有的比我年輕十好幾歲。但其中部分優秀的人反而不一定自信,為什麼?原因是你身處在當前這個周圍全都在炮製焦慮的年代。


朋友圈點開,誰公司又上市了、誰又出國參會去、誰又做了一件厲害的大事,誰努力一年就年薪百萬、誰考試成績總是第一、誰撒狗糧沉浸幸福……彷彿全世界都很美滿,只剩你一個失敗者,在屏幕後面觀看這些成功故事,彷彿被世界拋棄。


社交網絡上的光環蓋過那些努力的過程及失敗的枯骨,本來就是拿來打卡炫耀的地方。況且別人的成功與你無關,你想要的只是那些厲害的經歷與履歷,但是那些經歷,對你真的有意義嗎?


前年有個大學生讀者,告訴我他很焦慮,每天回家刷網絡,又想著自己一事無成。然而現在的他,在一家與自己價值觀符合的公司實習,也已經考上研究生,準備展開下一段旅程。


坦白說,我曾經也是極度沒自信的人,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很爛。後來想一想,沒有自信、焦慮的原因,是因為自己不夠了解自己,不知道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如果你知道真正想做什麼,找到自己的熱情,應該會沒時間“沒自信”。因為你會想辦法把這件事做好,不斷練習讓自己進步。你不會在乎別人的評價,因為“做好”這件事的過程,就會讓你得到極大的滿足。成果,也是依據自己給的標準,給自己看的。


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就不會被別人的成功所迷惑或動搖。他們所成就的那些事,真的是你喜歡的嗎?或是你只是貪圖那些世俗的光環,覺得去某某大企業工作很厲害。工作的內容,真的是你真心想要的?把公司名稱拿掉,你還願意為這個工作付出一切?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探索自己的旅程。


越瞭解自己,就會對自己做出的選擇越有自信,也越甘之如飴付出。過程中,你也會更快樂。


孫志超說


自信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品質,對於人的心理來說,也是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態度,能夠給人帶來很多的力量,讓人在做事情時更加有動力。

自信絕對不等於自傲更不是自大,這是一個人由內而外產生的類似於氣質一樣的東西,然而確實對我們有著很大的影響。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我們自己的自信呢?

首先要做到的一點就是要靜下來,緩下來,不要心急。比如當我們要參加一個活動的時,要做好充分準備。那麼,在從事這項活動時,必然較為自信,而且這利於順利完成活動並增強整體自信心。

瞭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也是我們增強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明確了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在哪裡,我們才可以進一步發展。

不清楚自己的這兩點,做事就會虛頭巴腦,沒有底氣。另外,不斷對自己進行正面心理強化,避免對自己進行負面強化。一旦自己有所進步就對自己說: “我很棒!”、“我能做得更好!”等等。這將不斷提升自己的信心。

增加自信還有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那就是堅持當眾說話,勇敢吐露見解。當眾說話是建立自信心最快的手段。相信老師和同學們都會鼓勵你。

記住只要敢講,就會比那些不敢講的同學收穫大。這樣做不但能夠增加我們的知識,鍛鍊我們的勇氣,而且能夠增強自信心。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在回答如何培養自信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個人為什麼會不自信,不自信的背後是什麼?

不自信的人往往對自己抱有負面的“核心信念”,“核心信念”是關於自己本質的評價,可能源自過去的負面經歷。比如,一個學生考試經常不及格,那麼他就可能會形成“我是個差生,我不適合讀書”的核心信念。

這種負面的“核心信念”一旦形成,我們會不斷加深這種帶有偏見的觀念,我們會更注意與這個信念一致的現象。比如,這名不自信的學生就會格外關注每次不佳的考試成績,而忽略考的還不錯的科目,並認為自己考得不錯全憑僥倖。這種注意力的偏好又會使得這個人更不自信。

並且,不自信的人很容易作出負面預期,併為負面預期而焦慮不已。比如一個缺乏自信的人接到一個工作任務,他可能會覺得自己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這種想法引發的焦慮反過來又影響了他的發揮和表現,使得他更確信“和我預計的一樣,我果然沒有能力做這個”。

可見,不自信是一個惡性循環。因此,培養自信需要做的就是打破這個循環。具體怎麼做呢?

1. 打破負面預期

不自信的人在遇到困難情境時,會習慣性地形成一個負面預期。這個時候,需要做的就是挑戰這種負面預期,認識到這並不等於事實。

方法是詢問自己一些問題:有什麼證據能支持這個負面預期?不支持這個負面預期的證據又有哪些?找到能夠挑戰這個負面預期的證據,比如“我具有完成這項任務的相關知識”、“我曾經做過類似工作”、“我可以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等等。

但是,驗證負面預期是錯誤的最好方法是行動,用現實中發生的事來證明預期是錯誤的——盡力完成這項任務,在需要時向周邊人求助,甚至可以去與老闆溝通尋求建議。

在負面預期多次被打破後,人就能意識到自己過去常常抱有的預期並不等於現實,關於自己的負面“核心信念”也會因此動搖甚至打破,逐步形成更正面的自我評價。

2. 關注自身優點

正如上文提到的,缺乏自信的人容易對自己的優點視而不見,因此,心理學家建議他們將自己的優點、技能列下。 詢問自己以下問題可以幫助人們發掘自己的閃光點,從而建立自信:

你有什麼積極的品質?
你有過什麼成就,不論它們多麼微小?
你有什麼天分或才智,不論它們多麼微小?
其他人喜歡或者欣賞你哪些方面?
你有哪些你所欣賞的人的品質?
你沒有哪些缺點?
一個關心你的人會怎麼評價你。

在初步地認識到自身優點後,要做的是對自己的優點保持敏感,可以準備一本優點記錄本,一旦遇到自己有良好表現的例子就記錄下來,包括品質以及對應的例子。長此以往,人會逐漸將注意力轉移到自身優點上,建立起自信。

當然,自信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日常生活中反覆的練習和持續的努力。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3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References:

J.V. Fennell, M. (1999). Overcoming low self-esteem. Robinson PublishingLtd. Online Version: vk.com

Newsome, T. (2015). 11 weird signs of low self-esteem that are easy to miss.Bustle.


知我心理學


曾經看過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印象深刻,在此也跟媽媽們分享一下:

有一對小兄弟,一個樂觀,一個悲觀,他們的生活也始終處於快樂和傷心的兩端。有一天,他們的父親試圖“中和”兩個人的情緒!於是他買了許多色澤鮮豔的新玩具給悲觀孩子,又把樂觀孩子送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車房裡。

第二天清晨,父親看到悲觀孩子正泣不成聲,便問:“為什麼不玩那些玩具呢?” “玩壞了怎麼辦呢。”孩子仍在哭泣;

父親嘆了口氣,走進車房,卻發現那樂觀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在馬糞裡掏著什麼。“告訴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親宣稱,“那麼多的馬糞,我想裡面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呢!”

人生不如意之事情十之八九,開朗樂觀的人,因為具有積極的人生態度,面臨挫折時也敢於挑戰,勇於解決,不易退縮;具有自信心及自制力,情緒穩定、不容易焦慮;擁有樂觀特質的寶寶,他們會:

★ 更有學習力:因為有自信心,寶寶在學習時更穩定、更容易專心,當然也願意學習,如果偶有表現不好時,他也能很快釋懷,併為自己定下努力的目標,繼續向前邁進。

★ 更有人緣:開朗樂觀的寶寶,較容易與人親近或接觸,不會因為害怕他人而畏縮,所以有很好的社交能力,他去到哪裡都會很快交上新朋友,並相處融洽

★ 積極應對挑戰:當寶寶定出目標、面對問題是,擁有積極的態度,例如他要獨立完成一副圖畫,但是沒有示範、沒有指導,他會調動自己的創意,並大膽畫出來,將來在工作中也會勇於接受挑戰,顯現出開創性的特質

★ 不怕挫折:面對挫折時能夠坦然接受,並積極尋求改善的方法,不會一直陷在失敗及失望的泥淖中,而無法跳脫。這一次得不到第一名沒關係,還有很多機會可以爭取!

★ 抗壓力:面對壓力時能有很好的自我調適能力,迅速找到出路,並且化解壓力,不讓壓力造成自己的身心負擔。

華盛頓曾說過:“一切的和諧與平衡,健康與健美,成功與幸福,都是由樂觀與希望的向上心裡產生與造成的。”讓我們和孩子一起用樂觀的態度去爭取人生的幸福吧

樂觀既是一種情緒,也是一種“性格”。快樂的情緒有起有伏,樂觀的性格則較穩定。樂觀是一種能力,樂觀是一項本領,樂觀更是調味生活的鹽! 最重要, 樂觀是可以培養的!

樂觀的培養 從生活開始,從一句話開始,要想寶寶更樂觀,這13句話可千萬別說!

1、面對讚賞時:沒有沒有,我們並沒有這麼優秀!

接受讚賞是樹立自信,激發愉悅情感的源泉,孩子能敏銳地感覺到成人對他們的態度,成人的態度是兒童對自身言行作出價值判斷的依據。任何人都有他存在的價值,都希望被承認、被認同的心理,孩子更離不開成人對他們的讚賞。所以不要吝嗇讚賞他們的愛心、善意和努力,讚賞他們幼稚的提問和由此產生的近乎荒誕的創造性思維的萌動。。

2、孩子決心做某事時:你還小,你不行的。

沒有規定孩子做一件事情,就必須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失敗何來成功。父母一句直至的話,原本孩子想了解新鮮事物的興趣是不是受到了抑制了呢?更為可怕的是,還會讓孩子體會到想嘗試新遊戲而無法嘗試的挫折感,那麼孩子以後就會把探索新世界的決定權無形中交給了我們。變得處事猶豫不決,即使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也不能輕鬆面對。

3、孩子嘗試有難度的新事物失敗時:早就跟你說過你不行的吧

你應該說的是:“你真棒,只是這次沒成功”、“你做得很好,或許下次就可以成功了”,“沒關係,讓我們試試看”。我們對孩子充滿了信心,就會將這種信息傳遞給孩子,於是孩子也就有了信心及力量。

樂觀的父母會在孩子們玩遊戲前給孩子必要的防護措施,告訴孩子基本的自我保護技巧,在遊戲中給予基本的指導或引導,以做到孩子安全的保障

4、孩子遭遇瓶頸時:你怎麼那麼笨啊?

科學地說並沒有“笨”這樣一個概念的,笨是人為規定的概念,是同別人比出來的。別人都會走路了,而你還不會走,那是你笨手笨腳;別人都會說話了,而你還不會說,那是你笨嘴拙舌。為什麼別的同學考試全對,而你總是做錯題?還是你笨吧!???

當孩子失敗時,我們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寬容的態度,容許孩子嘗試,容許孩子犯錯誤,而不要對孩子的失敗太在意,往往是我們對失敗反應強烈,這樣只會給孩子帶去很大的不適感和煩惱,這也是經常可以看到孩子考試沒考好而萎靡不振的現象。所以我們應該明白學習原本就是一個嘗試--錯誤---嘗試的過程。每個孩子的成長道理都是唯一的。樂觀的父母善於發現進步與希望,悲觀的父母卻總是發現問題,預想不良後果,製造煩惱。

5、孩子犯錯誤時:跟你說過多少次了/早就跟你說過了。

孩子並不想犯錯的,但是因為他小,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都沒有成人那麼好,所以總有些事情做得不夠好,僅僅是不夠好,而不是錯了!事實上,“犯錯”了之後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安慰,而不是責備。如果是安慰,他們可以快速地調整情緒,把精力放到解決問題上,如果是責備,他們的心思都花在恐懼責備中

6、想要孩子改正壞習慣:你再。。。我就。。。

威脅是黑社會老大做的事情,不是父母應該做的,而且我相信父母都明白,威脅並不能讓人心服口服。試著將威嚇換成一種許諾。當孩子在超市磨磨蹭蹭不想回家時,你不要威脅說“我走了,不要你了!”讓他一個人呆在那裡,而是換一種方式說:“咱們趕緊回家,那樣咱們就有時間在一起玩了。”這個主意有助於產生動力。長此以往,孩子每次得到命令時,都會往美好的方向設想後果,自然也會積極地應對。

7、想要激勵孩子:隔壁家的**如何如何。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自己的閃光點。你不能要求郎朗籃球打得好,也不能要求劉翔孔雀舞跳得傳神,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將對自己孩子的培養放在別人的標準基礎上,我們看見的是別人孩子的長處而忽略的是自己孩子的天賦。這是不公平的。還會使孩子心理蒙上陰影,使他們看不到自己的長處,找不到自信。沒有自信,何來快樂?

8、想讓孩子好好學習:你再這樣以後工作都找不到

父母的話對孩子來說,份量有多重,很多父母還沒有意識到。實際上,父母可能只是一句玩笑話,但是孩子卻實實在在地放在了心上。孩子小,他對未來並沒有概念,父母給出的不良預言,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 但並不能對現在有什麼積極的影響;

9、在向別人介紹孩子時:他有一點很不好,那麼大了還尿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自信是樂觀的基礎,如果一開始就把弱點呈現出來,自信就無法呈現,尿床、口吃、大舌頭、等等這些其實正是因為孩子小才會有的弱點,越重視就會越嚴重。父母應該努力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學會忽視孩子的弱點,強化優點。請相信,不久之後,這些“小毛病”真的會消失

10、想要寶寶學會感恩:爸爸媽媽那麼忙那麼辛苦都是為了你啊

要知道,孩子是父母要生的,生之前並沒有徵求過孩子的意見。當然這個玩笑話。但是,仔細想來確實如此,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在孩子成人之前,父母需要讓孩子懂得感恩,但不能要求孩子感恩。對沒有回報能力的孩子來說,被要求感恩是一種壓力,小小的孩子承受不了那樣的壓力。

11、不想讓寶寶吃虧:別人打了你,你怎麼不打回來

吃虧即是便宜,沒有多少人能夠理解透,但確是真理。教孩子學會吃虧,並不是叫孩子無原則地順從別人,而是教孩子學會謙讓,學會理解和寬容他人,退一步海闊天空,孩子學會平心靜氣地對待吃虧,表現自己的肚量,往往能夠獲得他人的青睞,獲得更多的友情,從而獲得人生的成功。

12、不能給孩子想要的東西時:人家家裡有錢,我們家沒錢,所以不買

孩子的眼光常常會追逐社會現象,比如我們看到社會上有些人有特權,而自己的父母沒有;有些人神通廣大,而自己的父母卻安守本分,便會對父母提出許多疑問,這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將話題引向社會貧富差別之類的大方向,這會使孩子落入傷心自己的家庭卑微,繼而自卑。而是轉向積極的節約、實用等方向,後者讓它成為孩子下一個獎勵目標。

13、寶寶有進步時:你是第一名,你是最。。。。

第一名只有一個,除了第一名以外,難道都不能得到快樂嗎?幼年得到過度讚揚的孩子一旦進入社會,就很可能經歷很大的失望,會很難接受表揚。一方面,期望得到很多讚譽,當得不到表揚時,會感到不安;而另一方面,當真正得到誇獎時,卻對之表示懷疑,因此會懷疑作為孩子得到的所有褒揚之辭的真實度。


穿透心靈文字


我認為培養自信的根本就是提升內在力量、學會欣賞自己的優點、坦然的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我以前就是一個很自卑的人。讀大學的時候,曾經因為臉大一直沒有扎頭髮。走路都是低著頭走路。自卑的根源來自於我的母親,我母親是習慣性打擊我們。很少鼓勵。久而久之,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尤其是自己覺得自己的外貌也不出眾,也沒有任何值得炫耀的特長時。後來。我參加工作了,一開始依然是不敢扎頭髮、公司有規定必須扎頭髮,就把兩邊留好多好長的頭髮,當時依然自卑,不過當時已經在嘗試著改變。看書、運動、培養一個興趣愛好。還結交了一個好朋友。當身邊有人陪伴,自己在慢慢變好,有人由衷的認可自己時,心態慢慢開始變化。第一份工作在廣東那邊呆了兩年,後來又回到武漢,回到武漢後想著也沒人認識自己,當時已經沒有那麼在乎別人的評價了。於是每天梳著高高的馬尾辮露個大臉上班。沒想到就這種我一直一直以來不自信的形象。剛回武漢一個月。竟被搭訕三次。我照鏡子時候開始審視自己。其實挺美的呀。嘿嘿。就這樣。在自己的心理暗示下,在旁人的鼓勵認可下,自己從自卑變得自信了。即便我現在不夠優秀、不夠美麗,但是那又怎樣,我願意改變,讓自己變得更好,真正的高貴不是優於別人,而是優於過去的自己。楊絳先生也說過,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所以當你開始坦然的接受自己、欣賞自己,不再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時,你就可以輕鬆卸下這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傷害。而我從自卑到自信。用了五年的時間。希望你可以不用這麼久💗



懶懶的程太太


自信是指:認為自己有能力在重要場合採取恰當的行動;它是個人與社會的正確鏈接方式,是贏得自我成長和社會價值的必備條件,它區別於自卑與自負。


自信的人沉穩堅韌、果斷樂觀;自信的人對過去不悔,對未來不懼;自信的人讓人感覺陽光和希望。歷史上的成功人士都是非常自信的人,如偉大領袖毛主席、商業精英李嘉城等。


本人認為,要想培養一個人的自信,首先要全面瞭解自信是怎麼回事?


一、對待失敗態度:


a.自信的人失敗後,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總結經驗教訓,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他認為可以通過刻意練習能夠取得成功,對未來充滿希望。


如:歷史上有名的田忌賽馬,開始田忌兩局都輸給了,後來孫臏幫他總結經驗教訓,並採取了以強對弱出賽方法,結果搬回了第三局。



b.不自信的人失敗後,不願意主動承認自己失敗的原因,總是推卸責任。認為別人的建議是批評和指責,想著要立即辨駁回去,也不願意再投入學習,這樣錯失很多前進的機會。


如電影裡的反派人物常說的那些話:“這都是你們的錯,是你們逼我這麼做的……”


二、對待未來的態度


a.自信的人有清晰的奮鬥目標,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不會因為別人的議論而輕易改變自己的決定。


如新中國成立至今,每五年都有一個宏偉的計劃。確定祖國的總體經濟建設目標。


b.不自信的人不敢設計未來,對很多事情都拿不定主意,習慣被他人的看法所左右。

“恐室道謀,三年不成”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要想培養自信,首先要客觀的認識自己和社會。


1、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短板,我們沒必要自命不凡,也無須妄自菲薄。


如:你愛好唱歌,且別人給過你很高的評價,你肯定在唱歌領域比較有優勢,但沒必要吹虛; 而你不擅長寫作,則在愛好寫作的朋友面前也不必自卑,堅持自己的個性就好。

2、每個人在社會上的分工不同,我們不必自視高人一等,也不要攀炎附勢。


如:你同學開了公司當了老闆,而你只是個車間上班的員工,你沒必要在他面前過於謙卑。平時對自己的下屬沒必要頤指氣使,對上級也不必點頭哈腰。堅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圈子,“人不求人一樣大”。

四、建立自信賬戶,長期投資


自信是當時的心態及心態下表現的形勢,受當時鏈接環境與自身認知的約束。要想保持長期穩定的自信,我們需要建立一個穩定的自信賬戶,定期投資,才會不懼未來。



我的朋友是位已經步入中年的寫字樓文員,工作崗位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又加上年輕的高學歷文員不斷湧現,她感覺自己的工作崗位隨時有被人替代的可能,可因為自己年齡偏大,出去找工作不容易,她非常自卑。


後來她通過自學,拿到了會計上崗資格證,雖然目前還沒有從事會計工作,但她找回了自信。通過這件事,她不僅告誡自己也告訴好友,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立於職場的不敗之地。

五、明白現實與理想的差別


自信度的高低處決於自我期望值和自我能力。當我們對自己的期望值太高,而自我能力又不夠時,就容易產生自卑;反之,當我們的能力遠超出我們理想的價值,容易產生自負。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科學加碼,循序漸進,實現自我價值最大化。


如本人愛好寫作,想實現自己的作家夢,但文學底子薄的我,目前不可能規劃寫10多萬字的宏偉小說,只能從寫悟空答題等小文章做起。

六、幫助孩子培養自信力


據心理學家分析,一個人的自信力都來源於童年時期接受的教育。需要家長、老師等長輩給出正確客觀的教育,讓孩子們能夠感受到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如果父母對孩子寄予了過多的期望,在平時的生活中總是不自覺地流露出挑剔與不滿,這難免會在孩子心中蒙上陰影,總感覺自己做什麼都不對,甚至在家長面前戰戰兢兢,沒有價值感,也就無法自信。



2、 還有一種長輩對孩子過份溺愛,平時從不要求孩子做任何事情,當孩子做一點事情後過份褒獎。久而久之,孩子便失去了正確的自我判斷能力,讓孩子產生盲目自大。

願我們都客觀評價自己的價值,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定投自信賬戶,另外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做一個自信滿滿的人!


幸生


首先認識什麼是不自信,不自信就是對自己不滿意,不滿意有內外兩種原因,一是沒有外部的贊同、認可,二是自己沒有成功的經歷,所以,要想培養自信,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外部多贊同、認可,二是自己要取得成功,找到成就感,自己的成就感開發,先從簡單的、容易的入手,慢慢地找到成就感,再有外界的認同、表揚、鼓勵。然後再找到一個特長,強化訓練,超越別人,找到優越感。

總之,自信是潛意識系統中的信念系統,從感覺入手,先培養成就感~優越感~自豪感~崇敬感,再配合潛意識系統訓練,自信心爆棚!

切忌講道理,重在找感覺。


最強大腦之中國腦科學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要提的一點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氣。

氣場越大的人,比如說馬雲在面對幾萬人當眾演講,他可以鎮得住全場。面對所有人去侃侃而談,說出自己的觀點。很少人具備這種能力,這就是機器自信的一種表現!!多數人可能面對臺下幾十人,幾百人已經有些緊張了,但是氣場強大的人他可以去鎮住全場,這就是一種自信的表現,至於怎麼培養自信,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談:想要提升自信,

第一要從自我修養上提升,當你有一定內涵,有文化素養,對知識融會貫通,對於自己的觀點可以隨心所欲的表達,可以來影響你的氣質,怎麼做呢:多讀書,多旅行,多看一看身邊的事物,多看一看電影,提高自己的情商。同時可以學習哲學的一些東西,這一點需要你自己去刻意的練習。

第二當你通過第一點進行自我修養之後,你要去把自己的修養去展現給身邊的人。也就是我的建議是你可以當眾去經常當眾去演講。我把自己的觀點去傳達給身邊的人,多去演講,其實可能第一次演講的時候,你語無倫次,即便你內心有許多想說的話,但是次數多的之後,其實你的內心的氣場慢慢的變大,當有了經驗之後,你再去上臺你完全不緊張,將自己的知識運用到演講過程當中,第一點和第二點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有了第一點才可以通過第二點來提升自己自信。

還有一些人天生下來是不自信的,儘管經常讀書,也去刻意的培養了自己演講能力來提升自己的氣場,但是可能他由於自己的家庭背景,出身以及相貌往往是不自信的,對於這一點的學生,我認為還是需要被別人打擊,因為我自己是其實是這樣走過來的,許多人不看好我,然後他們就會去打擊我說我長得難看之類的話,我從小也被女生拒絕過很多次,其實拒絕的理由很簡單,說不是她們喜歡的類型,其實我明白:簡單的一點說就是長得不好看,沒有人去喜歡。

所以我說:當經歷的事情多了之後,自己的臉皮會變厚,就不會在意了,因為所有人都說你再說多也無妨,慢慢習慣這種狀態。

還是希望通過自己的閱歷的增長,慢慢克服不自信的狀態,讓別人看得起你!

智聯校園趙宇鑫學生回答

智聯校園:求職 | 學習 | 活動 | 吐槽 | 故事 | 專屬大學生的聚集地


智聯校園


很多來訪者在做諮詢時都要問這樣一個問題:一個人究竟怎樣才能變得自信?

問出這樣問題的人,往往都受過很多打擊,或在一個地方停留了太久。要知道,自信是內心與外界在交互的過程中產生的,絕不是靜態心靈的產物。

我們在改造世界、應對外界事物的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力量,我們在他人的眼中看到自己、確認自己,這二者都是自信的來源

所以,如果想要培養自信,也得從這兩方面入手。

很多人會本能地希望走獲得他人認可這條路,也難怪,在他人臉上看到認可與欣賞的笑容,這種肯定的力量十分強大直接,而如果靠自己默默努力、發展、提升,見效不一定那麼快,那麼顯著。


但是,如果我們只靠獲取他人的認可來提升自信,那麼就很容易落入薩特所言的由他人構成的地獄。

眾口難調,而且我們每個人說話做事基本都是從自利的角度出發,這兩個因素就使得我們絕難在他人眼中看到真實且穩定的自己。

人們很容易為了維護自己而改變對待他人的態度,雖然他不一定對這個人有敵意。所以,如果只是靠他人的認可來定義自己,我們的內心可能會更加慌張不自信,並愈發想要離群索居

所以,一個人想要真正自信,還是得立足於自身。


我們一定要先發展自己的能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掌控自己的生活,這樣才能給自信打下基礎。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選取適合自己的社交圈,與三觀比較投契的人相處、交流,而不是盲目地、無差別地尋求他人的認可。

不要盲目相信“真正的自信是無論何時都相信自己”,如果人自覺沒有能力做成某件事,他是沒辦法真正自信的。


我們一定要具備相應的能力,而且儘量給自己營造更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才能保持內心的平和與自信。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覆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