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腹瀉馬虎不得,但是不要給寶寶吃藥打針,應該這樣做

導讀——

小兒腹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其主證。乃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尤以2歲以下的嬰兒更為多見,年齡愈小,發病率愈高。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節較多。臨床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5次,或多達10次以上,呈淡黃色,如蛋花湯樣,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噁心、嘔吐、腹痛、發熱、口渴等症。

寶寶腹瀉馬虎不得,但是不要給寶寶吃藥打針,應該這樣做

小兒腹瀉的致因雖多,但中醫認為不外三種

其一,感受外邪:由於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故四時寒暑溫涼的變化,都有所影響,如夏季暑氣偏盛,秋令陰雨過多,致溼熱蘊蒸而生洩瀉。

其二,內傷飲(乳)食:小兒脾常不足,凡飲食不節或不潔,易致脾胃受損,運化失職,不能腐熟水谷,致水谷不分並定大腸而成洩瀉。

其三,脾胃虛弱:脾屑土而惡寒溼,脾氣不足,不能運化水谷,致水反成溼谷反成滯,水溼滯留而形成洩瀉。

以上三種,脾胃虛弱是主要的,是發病的基礎,而外感、內傷飲食是發病的條件。

寶寶腹瀉馬虎不得,但是不要給寶寶吃藥打針,應該這樣做

知識過多,請仔細查看

寶寶腹瀉馬虎不得,但是不要給寶寶吃藥打針,應該這樣做

小兒腹瀉的中醫辨證分型及護理

1、傷食瀉辨證及護理

主症:微熱或無熱、噁心、不思飲食、嘔吐乳塊,瀉下次數不多,呈黃綠色水樣便或夾有奶塊便,伴酸臭氣、腹脹、排氣惡臭等症。

護理措施:①嚴格控制飲食,伴嘔吐的患兒4~6小時內禁食;腹瀉好轉,可進稀米湯或焦米稀粥;忌油膩和生冷瓜果。②腹痛、腹脹按摩法。用掌心按順時針方向進行腹部按摩約5~10分鐘,手法要輕,以誘導肛門排氣,減輕腹部脹痛。

2、風寒瀉辨證及護理

主症:大便清稀如鴨糞或多泡沫,色淡黃或青綠,臭氣不甚,日瀉10餘次,伴腸鳴、腹痛伴低熱、稍咳、口不渴等症。

護理措施:①避免受風寒,在用熱水袋保暖時,溫度不宜過高,以防燙傷皮膚。②飲食宜清淡,忌生冷瓜果。易喂熱米湯、稀粥、爛麵條等流質或半流質食物。

3、溼熱瀉辨證及護理

主症:瀉下次數頻,量多,呈蛋花樣水便,每日10餘次以上,瀉下急迫,伴嘔吐、高熱、煩渴、精神煩躁或萎靡、尿量少黃等症。

護理措施:①密切觀察大便性狀、次數,注意孩子神態表情、飲水量和小便情況。②初起即腹瀉嘔吐,應禁食,根據病情輕重確定所禁食時間,最長不能超12小時。③暴瀉高熱,溼邪鬱蒸及陽液損耗過多,導致化火入營且體溫在39.5℃以上者,可用35%酒精擦浴,並去醫院診治。

4、脾虛瀉辨證及護理

主症:形體瘦弱、面色萎黃、肌膚鬆軟、精神疲乏、喜睡懶動、自汗或盜汗、乳食減少,可見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殘渣,唇舌淡白等症。

護理措施:①加強飲食護理,食稀飯、爛麵條,少進油葷,取薏苡仁、山藥、扁豆、紅棗煨粥,宜熱、軟、少量多餐食,不宜過飽。②注意腹部保暖,避免風寒。

寶寶腹瀉馬虎不得,但是不要給寶寶吃藥打針,應該這樣做

小兒推拿手法保健

寶寶腹瀉馬虎不得,但是不要給寶寶吃藥打針,應該這樣做

運用推拿手法調理小兒腹瀉,具有方法簡便,效果顯著且綠色安全、無副作用,患兒易於接受等優勢。

寶寶腹瀉馬虎不得,但是不要給寶寶吃藥打針,應該這樣做

補脾經

脾經在小兒拇指螺紋面。

操作時,取患兒左手拇指末節橈側面,醫者一手握住患兒四指,同時以拇、食指捏住患兒拇指,使之微屈,再用另一手拇指指腹由指端向指根直推100~300次。主調腹瀉、便秘、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病症。

寶寶腹瀉馬虎不得,但是不要給寶寶吃藥打針,應該這樣做

補大腸

大腸穴在食指橈側緣,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屬線型穴位。

操作時,取患兒食指橈側面,術者用拇指側面自指端至虎口直推100~300次。主調虛寒腹瀉、脫肛等病症。

寶寶腹瀉馬虎不得,但是不要給寶寶吃藥打針,應該這樣做

運土入水

自拇指橈側緣指尖(脾土穴)至小指掌面指尖(腎水穴),沿手掌邊緣成一條弧線。

操作時,術者自拇指橈側緣指尖起,沿手掌邊緣,經小天心穴(大小魚際交界處凹陷中)推運至小指掌面指尖100~300次。主調消化不良、腹瀉、痢疾、小便赤澀等病症。

寶寶腹瀉馬虎不得,但是不要給寶寶吃藥打針,應該這樣做

揉天樞

天樞穴在肚臍旁開三橫指(患兒的手指)處。

操作時,術者用指端揉或按,稱揉天樞,左右各一點揉100~300次。主調腹瀉、痢疾、腹痛、食積、腹脹等病症。

寶寶腹瀉馬虎不得,但是不要給寶寶吃藥打針,應該這樣做

上推七節骨

七節骨是以尾椎骨為起點,向上1寸到1.5寸。

操作時,術者用拇指橈側面或食、中指腹自下向上推之,100~300次。主調腹瀉、痢疾等病症。

寶寶腹瀉馬虎不得,但是不要給寶寶吃藥打針,應該這樣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