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比馬雲還紅的改革者步鑫生黯然退場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曾比马云还红的改革者步鑫生黯然退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國家當富強,始基端在商。

浙商,中國最著名、最活躍的商人群體之一,浙商艱苦奮鬥的創業史,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

改革開放40年之際,在浙江省工商聯、浙江工商大學等單位指導下,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庫浙商研究院和浙商博物館發起,浙江在線、浙江新聞客戶端等共同推出“二千年商脈,40載改革——2018浙商文化尋根之旅”,通過現場探訪一系列浙商文化源頭性標誌性場所和人物的歷史和現狀,挖掘浙商創業故事,傳承浙商曆史文脈,傳播弘揚新時代浙商精神。

溯源改革先驅以啟今日轉型,紀先賢坎坷以引砥礪前行。

曾比马云还红的改革者步鑫生黯然退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過盡千帆後,步鑫生落葉歸根,回到故鄉,與嘉興海鹽以自己命名的紀念館——步鑫生紀念館合影。

浙江在線7月23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南希)1984年2月26日晚7時25分,這是步鑫生一生中最光輝的時刻——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斷了正在播送的國際新聞,從播音員羅京口中,中央關於肯定步鑫生改革精神的新聞,以插播的形式傳入千家萬戶。

這位浙江嘉興海鹽襯衫廠廠長的人生就此被推向頂峰。他“打破大鍋飯”的故事成為全國上下的學習樣本,胡耀邦批示號召全國學習,他的改革事蹟成為全國典型,“步鑫生神話”轟動全國。

而當後人用“頂峰”二字回首那段歷程,也暗示著由盛轉衰的開始。

從巔峰榜樣到黯然褪色,當我們站在改革開放40年的節點,回首這名壯烈的“改革英雄”,他的興衰榮辱能給今天的我們怎樣的啟示?

近日,浙江在線記者跟隨“二千年商脈,40載改革——2018浙商文化尋根之旅”報道團隊,赴步鑫生的故鄉紹興海寧,與其子步愛群、其友趙榮華面對面,溯源改革先驅以啟今日轉型。

曾比马云还红的改革者步鑫生黯然退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步鑫生在車間與工人一起研究新產品的剪裁方案(資料照片 攝於1984年)

捅破大鍋飯

中央批示掀起學習狂潮

在次子步愛群看來,那些年,家對於父親步鑫生而言,只是一個睡覺的地方。他這個兒子,或許還沒有工人見到自己父親的時間長。

“白天上班在廠裡,除了回家睡覺和到外面開會,基本上他哪裡都不去。”

1980年,步鑫生接任海鹽襯衫總廠廠長。彼時交到他手中的襯衫廠瀕臨破產,年產四五十萬件襯衣,卻有近一半堆在倉庫裡,老工人的退休金也無處可支。

那正是“大鍋飯”的時代,超前的制度豢養了一批懶漢,生產效率難以提升。步鑫生正是在那個時代大膽捅破了“大鍋飯”的“鍋底”,通過實施“聯產計酬制”,按照完成定額好壞對工人進行考核,實行實超實獎,實欠實賠,超產得獎不封頂,欠產扣賠不保底。同時步鑫生還具有品牌意識,抓質量,打廣告,規定做壞一件襯衫要賠兩件。對於假病假單,步鑫生也毫不留情。

以上條條舉措,如今看來只道是尋常,在那個年代,卻是“姓資姓社”的“冒天下之大不韙”——那年,安徽省鳳陽小崗村的包產到戶初見成效,“一大二公”“大鍋飯”仍是主流。告狀信滿天飛,說步鑫生是“舉著鞭子的資本家”,甚至“比資本家還資本家”。

“壓力大的時候,真的喘不過氣來。”回想起那段日子,步愛群沉吟道,“那時候家門上有兩個插銷,就是怕人闖進來。”

是胡耀邦的一句批示,讓步鑫生一家鬆了口氣。

1983年11月6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對新華社內參刊登的《一個有獨創精神的廠長——步鑫生》一文批示:“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解放思想、大膽改革,努力創新的精神值得提倡。對於那些工作鬆鬆垮垮,長期安於當外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企業領導幹部來講,步鑫生的經驗應當是一帖治病的良藥,使他們從中受到教育。”第二天,人民日報全文發表此文並把胡耀邦的批示作為編者按配發。

之後,全國掀起學習步鑫生改革創新精神的熱潮。《人民日報》有關他的報道多達97篇,超過當年經濟改革中的另一些標誌性人物。

1984年初,步鑫生迎來了人生最輝煌的一頁。2月27日頭版,《人民日報》發表新華社電訊稿《浙江省委充分肯定步鑫生的改革創新精神,中央整黨工作指導委員會指出要積極支持敢於改革創新的幹部》。這一年全國各地的參觀取經者紛至沓來,省政府不得不做出規定:司局級以上來訪者由步鑫生本人接待,其餘聽錄音。

1984年,步鑫生被評為全國十大新聞人物,知名度比如今的馬雲還要紅。

採訪這天,浙江在線記者走進位於紹興海鹽蝴蝶谷的步鑫生紀念館,滿目都是鑲嵌在牆上的剪報。這些已經微微泛黃的紙張,見證了1984年步鑫生的榮光。從見諸《人民日報》的頭版文章,到與外國記者侃侃而談,從在政協會議上發言,到各處剪綵。彼時的步鑫生,春風滿面。

只不過,輝煌轉瞬即逝。

曾比马云还红的改革者步鑫生黯然退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1984年5月21日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在主席臺上與步鑫生委員親切交談(戴紀明/攝)

由盛轉衰

資不抵債被任免

1985年,全國興起“西裝熱”,步鑫生的工廠也打算建造一條3萬套的生產線。報告從縣裡一級一級打到省裡,最後3萬套的生產線變成了30萬套,因為彼時主管全省生產的負責人說“步鑫生是全國模範,要做就做最大的。”

在沒有任何市場調研或評估的前提下,一幢6000平方米的西裝大樓轟轟烈烈地破土動工。設備加廠房,鉅額的預算讓當時固定資產不過100多萬元的海鹽襯衫總廠而言,背下了600多萬元的債務。

然而當生產線建立好,西裝熱卻已然過去,但彼時正值高峰的步鑫生尚未察覺到危機。

1985年3月,步鑫生還大方地購入上海綠楊領帶廠的13萬條領帶,幫助對方“解決困難”。而此時,他的工廠裡也積壓著10萬多條領帶。一年後,因無力付款,海鹽襯衫總廠被告上法庭。

1986年,主管部門負責人要求生產線下馬。步鑫生則提出要再堅持兩年,等到“西裝熱”捲土重來就能重新搶佔市場。雙方發生激烈爭執,當年9月,步鑫生被送往浙江大學“深造學習”。第二年3月,步鑫生又被要求回廠收拾爛攤子,而彼時西裝廠房、設備已被賣掉。

而上海領帶事件,成為壓倒步鑫生的最後一根稻草。“上海領帶賣不掉,是致命傷。”步愛群說道,“買來不賣放在那裡,還打了官司。”

1988年1月,這位“改革英雄”從收音機中得知自己被免職。《人民日報》又一次用頭版刊登關於他的消息,只不過,這一次的標題是:《粗暴專橫、諱疾忌醫。步鑫生被免職。債臺高築的海鹽襯衫總廠正招聘經營者》。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曾比马云还红的改革者步鑫生黯然退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回到海鹽的步鑫生遙指海鹽襯衫總廠

過盡千帆

社會應為改革者創造容錯環境

“改革其實就是打破舊的東西。”步鑫生昔日好友趙榮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然而,代價是沉重的。1984年的輝煌到1986年走黯然退出,步愛群感慨:“步子邁得太大了。”

在步愛群和趙榮華看來,步鑫生的性格是改革失敗的致命傷。趙榮華認為,在改革推行初期,決策者的性格能夠提高改革效率,但改革後期,如果仍舊一意孤行,聽不進別人意見,就會出現問題。

步愛群說,“我爸爸的經歷就像過山車。在媒體的追捧下,他總是去做報告,不去管廠裡了。”

浙商博物館館長楊軼清告訴浙江在線記者:“步老的性格敢說敢做敢碰硬,鋒芒銳利,這為他打開了局面,但也是得罪人的性格。這種性格支撐他當年打破條條框框,能夠進行破天荒的改革措施,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最後不完美的結局。步老性格非常主觀,這點很難改變,這隻能留於後人唏噓感慨,無法作為教訓。”

曾比马云还红的改革者步鑫生黯然退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當然,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如果仍然把步鑫生當成一個孤立、具體的人物去看待,似乎並不能對當今有所新的借鑑意義。從個人道德、倫理、品質等方面去評述成敗,從結果倒推,無法回答在彼時代之下,改革的動力和曲折作用在一個改革者身上的“力”。

2013年,已值杖朝之年的步鑫生接受採訪時表示,社會應該營造尊重個性、寬容失敗的氛圍,讓改革者輕鬆上陣。“企業改革離不開政府提供的大環境,正是政企不分導致了西裝項目的失敗。”回首當年體制,廠長、經理還算不上獨立的法人代表,對許多問題難以承擔、左右。步鑫生曾對媒體表示:“現在回過頭來,中國改革開放也不是一路順風的,曲曲折折,來來回回。改革本來沒有路,是一塊塊鋪路石鋪出來的,我步鑫生也就是其中的一塊。”

“步鑫生的經歷,折射企業家在當下,應如何更好處理政商關係。”楊軼清告訴浙江在線記者,無論是步鑫生那個時代,還是如今,如何健康處理政商關係,始終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步鑫生在政商關係方面的經歷,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教訓,他與上級部門、有關方面不懂得如何妥協,如何維護一個融洽的、有利於企業管理的政商關係,到了一定程度將會影響到企業的自身發展。”

言及此,楊軼清從另一個角度提供了一種視野。

“改革,需要保護企業家精神,保護企業家能力,甚至包容企業家不同個性的創業環境。”楊軼清繼續說道,“我們不能要求一位改革者在做人上畢恭畢敬、性格上沒有任何稜角,又敢於突破、敢於創新。”

楊軼清認為,步鑫生給當今的提示,是政企雙方共同努力,企業營造一個能夠包容個性企業家的環境,甚至是一個允許犯錯的環境。“創業、改革都意味著風險,意味著有可能會失敗。我們政府如何創造一個不斷尊重企業家、信任企業家、包容企業家的環境和機制,這是我們40年以後再來反思步鑫生時,最需要思考的地方。”

2015年6月6日晚,這位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的風雲人物在浙江海鹽縣病逝,終年81歲。過盡千帆,這位改革先行者為人們留下無限沉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