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廚房會消亡嗎?危言聳聽!

近日,瑞銀髮表了一份標題為《廚房已經消亡了嗎?》的報告,報告指出:“可能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到2030年,大多數家庭所吃的食物都是從網上訂購,並且由餐館或中央廚房統一提供。這對食品零售、生產和餐飲企業來說,會受到顛覆性的影響。包括房地產、家用電器和機器人技術,也將會受到波及。”

未來廚房會消亡嗎?危言聳聽!

關係到人們的衣食住行和廚房電器產業的未來,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瑞銀雖然是國外的投資公司,但是這份報告也確實反映了由於外賣行業的興盛給全世界人們帶來的便利體驗以及潛移默化的生活習慣的改變。

不過再深入思考,在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的神州大地上,或許這個現象不會發生。

前兩年網絡上就有過關於買不買沒有廚房的房子的爭論,當時也僅有6.9%的用戶表示會考慮買一套沒有廚房的房子。主要的考慮因素集中在,因為房價太高,年輕人對廚房的使用率太低,減掉買廚房的錢就可以省下一大筆。在大城市,如果三餐吃外賣的話,比買個廚房要划算。

其實這跟房價攀升時,關於買房還是租房的討論很像。潘石屹說:“從經濟賬來算,租房子是合算。可是萬一通貨膨脹了呢?買房至少能抵禦通貨膨脹。”再說,廚房的面積在整個房子的面積中的比例不算大,劃到首付和月供的錢中去,負擔並不是很重。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現在的年輕人不會做或者懶得做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現階段,自己做飯的成本太高。

其實,中國廚房不會消失的因素有兩方面,一個是情感因素,一個是技術因素。

未來廚房會消亡嗎?危言聳聽!

時不時媒體上就會爆出外賣食材來源不明、環境惡劣以及常吃外賣造成身體出狀況等等負面新聞。所以在我們心裡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印象,就是外賣=不健康不衛生。出於對家人的關懷,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做飯才放心。

但隨著社會化分工越來越專業,生活節奏明快的當下,做飯變得越來越奢侈。年輕人要麼沒有時間做飯,要麼不會做。針對這個痛點,廚電行業早已經洞察到並且開發出具有針對性的廚電產品。

對於如何吸引年輕人走入廚房,方太集團副總裁孫利明表示,年輕一代逐漸成為廚電市場的主力消費群體,他們對廚電產品的功能提出了新的需求,廚電產品呈現出多功能、娛樂化、智能化、舒適化等發展趨勢,這也讓廚電產品的技術和品質升級變得更加多維。憑藉深厚的研發實力和前瞻性市場洞察,方太把握年輕群體的消費特徵,用創新產品對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實現引領。

目前方太的產品中,已經充分搭載煙灶聯動、人機互動、自動烘焙、智能健康等多領域的領先科技。以方太智能升降油煙機的“無人駕駛”體驗為代表,全程不打擾的智能科技,讓年輕人在面對廚房時,擁抱樂趣,遠離枯燥。

未來廚房會消亡嗎?危言聳聽!

此外,外賣行業雖然很火,但同樣存在不少問題。在瑞銀的報告中也提到了,隨著外賣行業的不斷髮展壯大,最終會導致政府更規範化的監管,並且讓食品外賣創業公司付出更大的代價。如果從最壞的角度考慮,更嚴格的監管措施甚至有可能徹底終結Deliveroo(國外外賣平臺)的業務。另外,考慮到肥胖已經成為了全球的健康危機,政府出於加強公共衛生健康的原因考慮,也會限制外賣的種類與數量,並且鼓勵人們更多的在家烹飪。

越來越少在家裡做飯已經成為節奏快速的社會生活中的一個趨勢,這或許是被動無奈的選擇,有機構調查數據顯示,做飯或許將成為很多人放鬆休閒的一種方式,成為一種興趣愛好,而並非是生活的剛需。

但同時我們發現,正是因為社會節奏快,壓力大,人們需要找到一個出口來平衡生活和工作的關係,這樣才能快樂地享受健康生活。因此也催生了《嚮往的生活》、《中餐廳》和《親愛的客棧》等一系列慢綜藝的火爆。而在慢生活的構成中,自己做飯成為最有生活氣息的一個場景。

說到底,外賣只是我們現代飲食生活中的一個補充方式,但並不會取代傳統家庭為單位的飲食習慣。

未來廚房會消亡嗎?危言聳聽!

懶是人的劣根性,追求舒服是人的本能,但是人們又時常追尋生命的意義。“持續性好吃懶做,間歇性躊躇滿志”,波瀾不驚的生活中,人們總要製造點“意外”才能在生命中留下不會遺忘的記憶。習慣了飯來張口的你,肯定都有突然很想做一餐暖心暖胃的飯的時候,那一刻你的心是柔軟的,你希望家是一個有溫度的空間。

人很多的記憶都是和味覺聯繫在一起的,而味覺的記憶是內在的感受。中國人不管走多遠、有多忙,牽絆記憶深處的都是故鄉的味道、家的味道,這種味道不單純是口感上的,更深厚的是情感的印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