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26載 歷經兩次變遷 巴山魂 700萬達州人的靈魂雕塑

矗立在達城塔沱廣場西側的“巴山魂”雕塑,作為城市的地標名片,不但點綴著城市美景,更激勵著700萬達州人民砥礪奮進。如今龍爪塔山下這座雕塑是什麼時候建成的?在她燦爛的生命歲月裡又經歷了怎樣不平凡的風雨?近日,社區記者通過走訪,追尋到她的成長故事。

紀念紅軍入川60週年

“巴山魂”英雄群雕誕生

誕生26載 歷經兩次變遷 巴山魂 700萬達州人的靈魂雕塑

據居住在達城老車壩附近的八旬老人王偉星迴憶,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達城老車壩雖是城市中心,但除了有一個街心花園外,四周都是些老房子。逢年過節,人氣較旺的老車壩除了人民公園可以逛逛外,還沒有別的地標性建築可供市民欣賞。

到了1992年春,王偉星發現有人在老車壩靠近公園這邊的花臺上施工,一打聽才是為了紀念紅軍入川60週年,要在此樹立一座紅軍雕塑。經過半年多的緊張施工,雕塑完成安裝後,才發現是“巴山魂”。當時的“巴山魂”雕塑主體高為10.7米,共耗去150餘塊花崗石,總重量約90噸,風格粗獷,拙樸而不失大氣。在2米多高的黑色大理石基座正面上,鐫刻的是張愛萍將軍題寫的“巴山魂”三個鎏金大字,而基座上高高聳立的紫紅色雕塑人物則是幾名腳穿草鞋、頭戴八角帽的紅軍戰士,他們或身背大刀,或手持梭標,目光如炬,直刺蒼穹。

王大爺說,當時,達城面積狹小,市容市貌陳舊,老車壩街心花園也就是個大約2000平米的一個小壩子,所以新落成的“巴山魂”雕塑,在街心花園綠樹花草的映襯下顯得特別耀眼,不但成為當時達城最莊嚴的地標性建築,而且作為一張城市名片受人們瞻仰。每當夏日黃昏,雕塑周圍的臺階上總是坐滿了納涼的市民。逢年過節,無論是本地市民還是外地遊客,也都喜愛到她身邊照相留念。同時,也成為那時達城的紅色教育基地,每年的“清明節”,無數師生和市民都列隊在“巴山魂”雕塑下舉行祭奠活動,深深緬懷革命先烈,感悟紅軍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

為了城市建設

“巴山魂”被搬遷

王大爺告訴社區記者,到了1996年,因老車壩需要修建地下人行過街通道。為方便施工,街心花園及“巴山魂”雕塑需要暫時拆除,原計劃是等地下通道修好後,再恢復花園和雕塑。但後來考慮到地下是空的,擔心薄薄的地表不能承受重達近百噸的石頭雕塑,便將拆除的雕塑石塊,暫時運到城西3公里外的塔沱山下一塊空地放置,沒想到這一放就是9年。

在“巴山魂”沉睡的9年裡,達州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巴山魂”舊址的老車壩,也已舊貌換新顏,成了頗具規模的現代化商業圈。而9年間,由於日曬雨淋,“巴山魂”雕塑零部件蒙受了不少“委屈”:不少人將她當“橋墩”踩踏,有人隨意對她敲打,樹葉灰塵飄落她身上,野草掩蓋了她的面目。從萬眾瞻仰到遭遇冷落,“巴山魂”的境遇讓市民甚是痛心,希望重塑“巴山魂”。

據參與重建“巴山魂”雕塑施工現場負責人、時任達州市文化館副館長的鄒太平介紹,2005年8月,市委、市政府順應民意,正式決定重塑“巴山魂”大型雕塑,並將這一重任交由當時的達州市文化局負責。

為了讓“巴山魂”找到一個“好歸宿”,2005年11月15日,達州市文化局公開向社會徵求“巴山魂”的選址意見。廣大市民積極響應,對“巴山魂”雕塑的重塑地址踴躍獻計獻策,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當時市民和網友提供了比較有代表性的三個選址:一是火車站廣場,二是鳳凰山原市人大背後,三是塔沱西十字路口。在廣泛徵求各界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後,市委、市政府最後決定,將“巴山魂”大型雕塑恢復重建在龍爪塔山下西側。

重塑“巴山魂”

英雄群雕又有了“家”

2005年12月3日,“巴山魂”重塑工程正式動工。重塑的“巴山魂”大型雕塑主體工程共有15層,由173塊部件組成,總重量達到100噸,其中單個部件最重的達到1.5噸。設計整體高度也達到13.83米,比原來高出3.13米。重塑時,是將原來放置在塔沱山下拆卸的“巴山魂”部件全部挖掘出來,逐一進行清洗,再用塔吊和吊車將其移位到塔沱西側的新地址上,對照圖紙進行試裝,看損壞和缺少了哪些部件,爾後進行修補、安裝、修形。其間,為了恢復“巴山魂”雕塑的原貌,重塑時還邀請了原作者龍德輝教授進行指導,聘請了原雕刻技師李定洪負責“巴山魂”的雕刻。雕塑基座正面仍使用張愛萍將軍原書寫的字跡“巴山魂”三個剛勁有力的大字,右面是川陝蘇區紅軍十六字訓詞——“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鬥,不勝不休”。左面雕刻的是《巴山魂銘》。

鄒太平告訴記者,現在大家看到的“巴山魂”巍峨挺拔、高大莊嚴、栩栩如生,但在重塑“巴山魂”的過程中卻經歷了許多艱辛,其背後灑下眾多施工人員的辛勤汗水。

首先是尋找石頭。當時在重新清理移遷“巴山魂”時,施工人員發現原來雕塑中的一個“紅軍戰士”的頭部不見了。為了復原,必須再找一塊與戰士身高一樣的大理石石頭,而工作人員找遍達州市所有的縣區,都沒有符合要求的大理石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必須在2006年7月1日前完成整個重塑工作。時間緊迫讓鄒太平心急如焚。正當一籌莫展時,一位曾經參加過1992年“巴山魂”施工建設的知情人提供了一個重要線索,說當年老車壩的“巴山魂”雕塑落成後,還剩有兩塊大理石放置在人民公園裡。如獲至寶的鄒太平立即趕到人民公園查看,果然兩塊大理石還沉睡在那裡。但要搬動卻是個難題,因為每一塊都重達上萬斤,找來幾輛吊車都不能“撼動”,最後還是請來達鋼也是達城當時最大最長臂的50噸起重機,才將埋藏在泥土草籠中的大理石吊出。

第二個難題是石頭堅硬。因為所有的石材都是非常堅硬的花崗石,每一寸雕塑細節都必須用鏨子一寸一寸的鏨刻而成,所以雕刻起來相當費時費力。由於普通的鏨子硬度不及花崗石,當時還專門從福建購回100多根“合金鏨子”。在重塑整個“巴山魂”過程中,這100多根鏨子全部都消耗完了。為了雕刻這個紅軍頭像,6名技工分成三班24小時雕刻,花了20多天才完成。

第三個難題是打基樁。當時經過地質勘查,雕塑點地底下還有流沙層,為了讓雕塑更牢固,“巴山魂”基礎部分所打下的30根挖孔樁,深度都在17米以上,最深的超過20米,全部通過了流沙層,直接澆灌在地質硬層上。“巴山魂”雕塑的主體部分中心是空的,全部用鋼筋加掛,用混凝土澆灌,再焊接縫隙,讓重塑後的“巴山魂”比以前更加牢固。

鄒太平說,施工中,重塑的“巴山魂”使用的材料、工具,以及工藝流程比原來更加科學先進,且“巴山魂”外部用的石蠟改為油性美石寶防腐劑後,顏色比原石頭加深,保持時間長,可以掩蓋其斑點、瑕疵,還可以防酸、防風化、防腐蝕。現在市民看到的“巴山魂”就比原來更加的有氣勢和感染力,視覺衝擊力更加強烈,人物造型也更形象逼真。

經過施工人員7個多月的辛勤奮戰,2006年6月15日,歷經滄桑的“巴山魂”終於重新有了一個安穩的“家”。

紅軍精神

激勵700萬達州兒女奮勇前行

鄒太平說,現在看來,這座外表稱不上華麗的大型雕塑,卻有著非常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

上世紀30年代初,達州成為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8萬多巴渠兒女豪情壯志參加紅軍,2萬將士血灑疆場。英勇的巴山兒女浴血奮戰,寫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為新中國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巨大貢獻。1992年,為緬懷革命先烈、紀念中國工農紅軍入川60週年,在城市中心樹起了“巴山魂”大型雕塑。

在採訪時,記者恰遇一位帶孩子在“巴山魂”雕塑下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的張女士。她對記者說,在那艱苦卓絕的歲月裡,革命先烈以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勇奪勝利的堅強風範,構成了獨具達州特質的紅色基因,孕育出了“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鬥、不勝不休”的偉大紅軍精神,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非常深刻的教育意義。

她建議,應該把“巴山魂”也列入紅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組織祭奠瞻仰活動,讓紅軍精神永遠激勵著達州兒女克難爭先,奮勇前行!

(達州日報社全媒體社區記者 邱一彪 譙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