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十三 篇 子路篇 (7-12章)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十三 篇 子路篇 (7-12章)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經》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全書共20章、492篇,首創 “語錄體” 。是中國現代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十三 篇 子路篇 (7-12章)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0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境內),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十三 篇 子路篇 (7-12章)

篇簡介一覽:

子路第十三

(主要記錄孔子論述為人和為政的道理)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十三 篇 子路篇 (7-12章)

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欲速則不達”;“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本篇包含的內容比較廣泛,其中有關於如何治理國家的政治主張,孔子的教育思想,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第十三篇 子路篇 (7 - 12章)

【原文】

13·7 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譯文】

孔子說:“魯和衛兩國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樣。”

【評析】

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衛國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是兄弟,當時兩國的政治情況有些相似。所以孔子說,魯國的國事和衛國的國事,就像兄弟一樣。

【原文】

13·8 子謂衛公子荊(1):“善居室(2)。始有,曰:‘苟(3)合(4)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註釋】

(1)衛公子荊:衛國大夫,字南楚,衛獻公的兒子。

(2)善居室:善於管理經濟,居家過日子。

(3)苟:差不多。

(4)合:足夠。

【譯文】

孔子談到衛國的公子荊時說:“他善於管理經濟,居家理財。剛開始有一點,他說:‘差不多也就夠了。’稍為多一點時,他說:‘差不多就算完備了。’更多一點時,他說:‘差不多算是完美了’。”

【原文】

13·9 子適衛,冉有僕(1)。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註釋】

(1)僕:駕車。

(2)庶:眾多,這裡指人口眾多。

【譯文】

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為他駕車。孔子說:“人口真多呀!”冉有說:“人口已經夠多了,還要再做什麼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起來。”冉有說:“富了以後又還要做些什麼?”孔子說:“對他們進行教化。”

【評析】

在本章裡,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後教”。這是正確的。但這並不是說,對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觀念中,教化百姓始終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所以,在這裡,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原文】

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譯文】

孔子說:“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國家,一年便可以搞出個樣子,三年就一定會有成效。”

【原文】

13·11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譯文】

孔子說:“善人治理國家,經過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殘暴,廢除刑罰殺戮了。這話真對呀!”

【評析】

孔子說,善人需要一百年的時間,可以“勝殘去殺”,達到他所理想的境界。其實,從這句話的本意去理解,善人施行“德治”,但並不排除刑罰的必要手段。這在現實的政治活動中,並不是可有可無的。

【原文】

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譯文】

孔子說:“如果有王者興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實現仁政。”

【評析】

上一章孔子講,善人施行德治需要一百年的時間才可以到達理想境界,本章又說,王者治理國家也需要三十年的時間才能實現仁政。同樣,王者在實現仁政之前的三十年間,也不能排除刑罰殺戮手段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