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名著《老子道德經》全文解釋(下篇 第八十一章)

中華經典名著《老子道德經》全文解釋(下篇 第八十一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中華經典名著《老子道德經》全文解釋(下篇 第八十一章)

中華經典名著《老子道德經》全文解釋(下篇 第八十一章)

中華經典名著《老子道德經》全文解釋(下篇 第八十一章)

下篇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194]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195]

【註釋】

[194]這段話“出口,淡乎其無味”。而且前面也都講過了,應該沒有特別大的問題。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從中可以看到,老子的“德”強調的是給予,而不是韓非所說的“得”。

怎麼總是提韓非呀?的確,這裡沒有必要多提到韓非。但是既然韓非認為老子的“德”是“得”,而不是“給予”,所以我就不得不反覆提醒讀者注意老子的本意是什麼了。

[195]不論是“天”,還是“聖人”,都要具有積極的、建設性的作為,而不是消極的、破壞性的作為。雖然說“不破不立”,但結果“破”只是“立”的一個過程和手段罷了。相反,沒有人“立”是為了要讓它“破”的;除非是前面所說“將欲奪之,必故予之……”這樣的情況。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天的“道”,其實就是“道經”中的“道”;而人的“道”,是“德經”中的“德”。二者的區別在於,天是無目的的,而人多少是有目的的,所以需要“為”那麼一下。

【譯文】

真實的話不華美,華美的話不真實,

嘉善的話不詭辯,詭辯的話不嘉善。

有真知的人(指領會“道”的人)不要求知識廣博,知識廣博的人沒有真知。

聖人不積聚什麼東西,他已因幫助別人而自己更加富有,已因給予別人而自己更加增多。

自然的規律(“天之道”),有利於萬物而無損害;聖人的準則,對人有施為而不與之相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