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是夏日清利湿热不可多得的良药

端午时节话保健习俗,吃一些温补的食物,补充体内的营养

农历五月是春去夏来的时节,蚊蝇滋生,瘟疫疾患常在此时流行开,百姓对初夏的五月心生不安,所以在民间习俗中,农历五月是恶月,民间称其为“毒月”。五月的端午节就慢慢形成以“驱灾去邪保健”为主要精神的节日。

习俗一:挂艾叶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是夏日清利湿热不可多得的良药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是夏日清利湿热不可多得的良药

艾蒿有着特殊的清香,是一味常用中药材。我国古代的医书《五十二病方》记载,艾叶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等作用。民间有“家有三年艾,郎中用来”的俗语。艾蒿中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可驱虫杀菌,对多种细菌及某些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在端午除病驱瘟,艾蒿必不可少,是养生保健的天然佳品。

端午节是属于一个夏天的季节,也是属于春天跟夏天交替的季节,有一些身体比较不好的人,或者是抵抗力比较差的人就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环境反应,所以这是需要比较注意的地方,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同时还要注意天气的变化,尽量要注意自己的衣服添置。千万不要因为爱美或者是风度,而忽略了温度对身体带来的影响。平时可以吃一些温补的食物,补充体内的营养。

习俗二:吃粽子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而最常见的即是用糯米与红豆共同包制的粽子。红豆不仅含有多种营养物质,而且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等功效,是夏日清利湿热不可多得的良药。

端午节期间,口腔健康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牙科专家提醒大家:粽子虽然好吃又应时节,但是,在端午期间勿忘护牙,记得要为口腔健康“把关”。粽子虽美味可口,颇受人们喜爱,但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较大,容易粘黏在牙齿上,不易清洁,正在接受牙齿治疗或者牙齿状况欠佳需要补救的朋友,应慎吃粽子。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是夏日清利湿热不可多得的良药

粽子制品过黏,很容易附着在牙齿矫正器上不易被清除,也导致矫正器部件松动或脱落,影响矫正效果。另外,牙齿矫正期的朋友,除粽子之外,其它糯米制品、口香糖等也要慎吃。

二、小朋友不要贪吃粽子

甜甜的粽子,容易引起蛀牙。甜甜的粽子中往往加入蜜枣和豆沙等,含有糖分,但当口腔里的乳酸杆菌遇到糖后,就产生层菌膜,这些细菌就在菌膜内以糖为养料生存、繁殖,同时不断产生乳酸而腐蚀牙齿,使牙齿脱钙软化,发生蛀牙,形成蛀洞。

三、刚做过牙齿冷光美白的人慎吃粽子

牙齿冷光美白技术是当今时尚达人们追捧的一种牙齿美白方法,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牙齿美白度。刚刚做完冷光美白的朋友,在24小时内,不要吃带颜色的食物。因为粽子中有红枣,豆沙等有色食物,粘在刚刚美白过的牙齿上会影响美白效果。

四、牙齿残缺不全的老人慎吃粽子

缺失牙齿的老人由于牙齿不健全、咀嚼力减弱,粽子的粘性会容易使得镶牙老人的活动义齿在咀嚼时脱位,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咬坏义齿。建议缺牙的老人可以考虑实施种植牙技术,保证日常顺利进食。

如果您牙齿状况良好,但还是要注意:刚出锅的粽子不宜吃,易伤害口腔组织;果仁粽子要慢慢吃,吃粽子时勐力咬到枣核,会引起牙龈疼痛或牙齿噼裂等其它损伤。吃粽子后要及时刷牙,粽子甜而黏的残渣如果进入牙缝,不及时清洁易引发各种口腔炎症或口腔异味。

温馨提示:最后,一定要根据自身牙齿的健康状况食用粽子,不要让牙齿成为节日的牺牲品,如果发现牙齿有恙,应及时到医院做一次全面的口腔健康检查,及时发现龋齿及牙龈炎等口腔疾病并及时接受治疗,远离牙病的困扰。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是夏日清利湿热不可多得的良药

习俗三:吃五红

在南京,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要吃“五红”,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虾、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1、饭桌上红苋菜不可少,红苋菜习惯与大蒜同炒,大蒜中富含的大蒜素有“天然抗菌素”之誉,杀菌解毒作用十分显著;苋菜性味甘凉,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痢之功。二者同炒,优势互补,堪称防治痢疾等夏季肠道疾病的良药佳蔬。

2、红心咸鸭蛋 咸而微寒,能滋阴、清肺,可治夏季膈热、咳嗽、喉痛、齿痛、泄利等病症,补充夏季因流汗而流失的盐分,是一味夏日食补与佐餐佳品。

3、雄黄泡酒后呈橙色,具有燥湿祛痰、杀虫解毒功效,但雄黄本身有毒,很少内服,现在已经演变成在小孩子的额头上用雄黄写“王”字,借老虎的威风癖邪的习俗。

4、河虾买点儿,油炒后,虾壳红彤彤的红光油亮,河虾味甘,性微温,肉鲜嫩又无刺,还能托毒温肾阳,是夏季餐桌上一道美味。

5、烤鸭颜色棕红,到鸭子店斩个脯子或鸭腿,花费不多,浇上卤,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就齐活了。南京人素来喜欢吃鸭,所谓“三天不吃鸭,走路要打滑”。鸭肉性微寒、味甘、咸,归脾、胃、肺、肾经,可大补虚劳,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养胃生津,清热健脾,可谓“补身不上火”之佳品。

“五红”营养价值高,又是季节食材,价格亲民,顺理成章地出现在端午节的餐桌上,替代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南京历来流传的炒五毒(银鱼、虾、茭瓜、韭菜、黑豆腐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