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結婚的風俗

不同地區訂婚習俗還是有很多講究的,對於準備訂婚的雙方應該學習和掌握訂婚的習俗。你知道東北訂婚風俗都有哪些嗎?下面來為你詳細介紹東北的訂婚習俗。

東北結婚的風俗

一、提親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兒子大了,父母即張羅為其說媳婦。男女雙方選擇親事多以門當戶對、勤勞儉樸、人品正派之家為標準。選定某女後,即託能在女家說上話的人為媒提親,女家多以"等回話"為由,在背地裡觀察和多方打聽,視人品行、相貌、家庭狀況而定。50年代及"文化大革命"期間,男女找對象非常注重家庭出身、以貧農為佳。近以有一技之長能掙錢者合意。雙方請"先生"據生辰八字以"合婚",看屬相是否合,有"白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金雞犯人犬,羊虎不到頭,狗猴婚斷頭,虎蛇如仇割,龍兔淚交流"和"蛇盤兔"、"猴騎羊"、"虎犬金"之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大青年人對此嗤之以鼻,以情投意合而結伉儷為幸福家庭。

二、謝親

即為定親。雙方合意,擇雙日舉謝親禮。是日,女方親戚朋友集中到女家。媒人領男方及隨人若干,攜訂親衣服、錢及紅頭繩若干至女家。因此,謝親又稱"接紅頭繩"。而後由女方長輩相陪入席,同時,女方煮麵條,以碗盛各送左鄰右舍,曉於女兒訂親。縣境有地方稱"謝親"為"結事",程序頗簡,男方媒人相伴送訂親衣及錢至女方,表示把事已定。

三、彩禮

定親後,女方通過媒人要彩禮,多參照或同比別家。索要錢、物,以紅紙寫禮單,大致有傢俱、現金、衣服、雜色(即布與棉花)、糧油、首飾(現多不要)等。50年代,結婚多不要彩禮,兩套衣服、一個頭巾、兩雙襪子即成。70年代,增縫紉機、自行車。80年代增彩色電視機、錄音機。90年代條件好的又增電冰箱等,禮單一式兩份,男女雙方各執。並商定,按物折款給女方。有的"大包乾",按禮單折款,付女方自購。舊時彩禮備齊,男方擇日抬"食摞"(一種類似圓籠樣的木頭盛器)送至女方。今為直接交於女家。此外,逢年節,當地廟會和春秋換衣季節,男方都要給錢,讓女方買衣服,不論時間長短至娶為止,所給數量隨當地"大流"。

四、擇日子

即決定娶親日,多請算命者據生辰擇"利月"、"吉日"。凡臘月任一天均為吉日,名曰"闖亂歲"。舊有"黑年"(即一年兩頭不見春)不娶親之避,還有"正月不提親"之說。此外,縫衣、縫被男女雙方均造擇吉日請四位異姓婦女幫忙,忌寡婦、孕婦。男家要於被角包紅花,取"榮花富貴"之意。女方除縫賠送衣被外,還要給夫家人各做鞋一雙。男方在娶前的十餘天,將所炸"幹麻糖"俗稱"散的""果子"送至女方,女方分別送給親戚朋友通知娶嫁日子,表示邀請,俗稱"花消"。"花消"此舉,男方也同時進行。類似同學、同事等只互傳,到時以被面、臉盆等物或錢相贈作賀禮。

五、請親家

迎親前一天,男方要請女方爺爺、父親或叔伯等若干人到自家,設宴款待。是日,男方還要派人挑籮筐送各種麵食、肉菜給女家,以備次日食用。請親家在縣城一帶盛行,縣境部分地方無此舉。

六、娶親

當日,雙方均在大門上簷掛紅布,男方大門屋門均貼對聯,院內"迎壁"貼大雙"喜"字,樹上纏紅紙條,有的地方將房上水口、下水道皆用紅紙掩蓋以避不吉。洞房門兩側各放紅紙條束麥稈、系黑炭棒兩把兒,以防邪氣入門。上午,女方家族親戚十數人往男家"送嫁妝"。人手不得有空,將所帶物品置箱櫃內落鎖,宴請而別。男方即起程迎親。舊時,祖上有做官者,打"執事"列鳴鑼開道,龍鳳大方桌各兩面,"迴避"、"肅靜"方牌兩面,無做官者也可借用。繼有吹奏班子,後有八抬大轎兩頂,男左肩披紅,帽上插花,有"娶媳婦小登科"的比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廢乘轎,結婚從簡。"文化大革命"中,曾強調不許濃妝,結婚當天必須步行到家,不準送客,不準吹奏,一切從儉。現又改為坐高級小汽車,浪費勝過以往。

迎親中兄弟夾紅包袱,內包女子披紅、矇頭紅、頭飾等,鞭炮齊鳴,浩浩蕩蕩至女方家,女方長輩揖禮相迎,宴請。嫁女戴紅花、穿紅衣,踏"上轎鞋"(此鞋在進洞房之前忌著地,日後只准在男家穿,忌穿回孃家),妝畢,吃"離家飯"。宴請迎娶者結束時,要有意讓男方弟弟等偷酒壺、一團棉花、一雙筷子(取夫婦長久開花結果快生子)。新郎至院由女方在右肩披紅,曰"十字披紅"、新娘頭蒙紅布蓋面,由舅或叔從炕上抱至轎內,現已無此舉。親戚與家叔、嬸、姨、舅、兄、姐、弟、妹等隨後,稱避免沖掉喜氣。過十字路或橋時,要燃掛鞭,以驅散邪氣。若另有娶親新人相遇,親孃則互換禮物(如毛巾、手絹等),村中有友好者,當道在椅子上放酒杯稱"搭酒臺",新郎作揖為謝,賞錢少許。轎一路不落地,至家門落轎,男方嬸或嫂用紅紙包錢予新娘,俗稱"下轎錢",錢少則擲地,再加,直到滿意方下轎,鼓樂停。與新娘屬相妨克者遠避。新娘懷抱銅鏡、織布機梭再由舅或叔從轎內抱出進門,跨馬鞍,過犁鏵,往新娘身上灑"五穀"(五種糧食),新娘至洞房炕上,面對事先放好的"喜神"桌(以卜算當日喜神所在方向放桌),新郎嬸、嫂入,關門揭矇頭紅,給新娘梳頭,將髮辮挽髻,新郎端"喜湯"讓新娘喝(有的地方無此俗)。事畢送客者入屋,查看新房佈置,不合意處,即向媒人提出,男方及時糾正或給錢,否則不入席。酒席畢,男主出錢將箱櫃鑰匙從送客者手中索回,俗稱要"開箱錢"。與新娘告別,即返。是日晚,男家宴請送禮者。請畢,不分長幼男女,聚入新房戲鬧,俗稱"耍媳婦"、"鬧洞房",有"三天無大小"之說,時新娘不能惱怒,認為"越鬧越喜",無人鬧則有威信低落的意味。鬧畢人散。婆婆給媳婦端"夜湯",嬸、嫂等給新人鋪炕、裝枕頭,除裝麥秸外,還裝筷子、紅棗、核桃若干,有"早生貴子"之意。花燭夜多有人"聽房",若無人聽,婆婆則放一掃帚於洞房窗戶外充當聽房人,以為吉利。

七、送閨女

次日早,嬸或嫂為新娘"上臉",即以紅線兩條將其臉上汗毛拔盡,意為已不是黃毛丫頭。飯畢,新娘拜天地,拜公婆,拜認親戚本家長輩。凡受拜者均給磕頭錢,有"不磕空頭"之說。拜畢,由新郎相陪,回孃家。女婿拜見岳父母,拜認女家長輩與親戚。嬸、嫂、姐、妹們與新郎推拉戲鬧,往臉上抹鍋灰,要買喜糖錢,俗稱"耍女婿"。下午,女家奶奶、母親等送閨女直至男家,宴請即返。次日送閨女回孃家為縣城一帶風情,別處則無。叫三日 閨女嫁出第三日一早,新娘哥哥(有地方為伯或叔)至男家,好飯招待後,叫閨女回孃家,俗稱"叫三日",女忌將出嫁時所穿衣物帶回孃家。當日,叫者再送回婆家。第九日,另人再叫,住八日再返,俗稱"叫九日",有"住九還八,兩家齊發"之說。1980年後,程序減化多將衣親家、迎親、送閨女合於一天。隨新事新辦之提倡,有年青人棄舊俗,結婚後即外出旅遊,或選在國慶、"五一"勞動節等紀念日,請朋友吃喜糖,即宣佈結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