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建築會說話:憶當年「明」月,觀南京古城牆

朱元璋定都南京後,開始修建南京城牆加強京師防禦,規模之大,工程之艱,難以想象。如今南京城仍比較完整的保留著那個時代的恢弘之舉。說起明城牆具體淵源,其建於明代初年(1366-1386年),是明太祖朱元璋採納“高築牆”的建議後而興建的。它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5.67公里,周長33.676公里。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憶當年“明”月,觀南京古城牆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憶當年“明”月,觀南京古城牆

南京明城牆不同於中國其他古都的城牆,主要在於其形狀和走勢比較特殊。城牆的建築路線不同於以往都城牆取方形或矩形的舊制,而是在原有前朝城牆的舊址上,根據金陵山脈、水系的走勢築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勢,南以外秦淮河為天然護城河;東有鐘山為依託;北有後湖為屏障;西納山丘入城內;形成獨具防禦特色的立體軍事要塞。這種方案既順應自然又整體構築優美。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憶當年“明”月,觀南京古城牆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憶當年“明”月,觀南京古城牆

南京明城牆宏偉壯闊,工程浩大。據相關史料記載推算當時籌建之初共耗費了數億塊城磚。城磚一般長40~45釐米,寬20釐米,厚10~12釐米。由於城磚大都來自附近各省份的官窯燒製,故其城磚材質的土性也呈多樣性(有粘土、沙土、高嶺土等等)。大多數城磚留有銘文,少則一字(或一個符號、記號),多則70餘字,城磚質量比較高,每塊城磚之間用糯米漿和土粉填築固定,這種築牆方法堅固異常,這不僅是南京明城牆的一大特點,也是南京明城牆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憶當年“明”月,觀南京古城牆

南京明城牆所用如此巨量的城磚,依靠哪些區域燒製單位提供並不明確,由於史料記載的匱乏不詳,近幾十年來經文物工作者或有心人對城磚銘文孜孜不倦的考證、補定,才有了一份目前尚未完全統計精確的資料:南京明城牆所用城磚,分別來自長江中、下游的廣袤地區,其中包括今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五省的府、州、縣,以及軍隊衛、所和工部營繕司等近200個單位承擔組織人力製坯、燒造。史料記載,明城牆的磚石並非在南京城內集中燒製,而是由全國32府148個州縣共同承擔,規模之大可想而知。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憶當年“明”月,觀南京古城牆

為了確保建造南京京師城牆的城磚燒造質量,朝廷要求各地府、州、縣地方官員,軍隊衛、所的士卒,以及縣以下里、甲的基層組織負責人(總甲、甲首、小甲),直至造磚人夫、燒磚窯匠均需在磚上留下姓名,以便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追究制磚人的責任,甚至殺頭。這種嚴酷的“責任制”,卻保證了南京明城牆建造過程中的高質量。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憶當年“明”月,觀南京古城牆

南京自古就是風水寶地,依山傍水,虎踞龍盤。南京城牆的建設當然也離不開風水玄學,城牆依照天上南鬥星與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在被人格化的南鬥鬥勺內,設市為民居,既符合當時的經濟條件和民心的向背,又保護了元末明初南京城最繁華的區域,更重要的是道家隱喻在南京城牆建築語言中的設計思想,滿足了朱元璋秉承的封建帝王皇權“至高無上”、“永為人主”的慾望,體現了設計者的“天人合一”與“皇權神受”思想。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憶當年“明”月,觀南京古城牆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憶當年“明”月,觀南京古城牆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憶當年“明”月,觀南京古城牆

南京明城牆高堅甲於海內,據崗壟之脊,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國禮教制度與自然相結合的典範,也是古代都城建設的傑出代表。其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都無法與之比擬,是繼中國長城之後的又一宏偉構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