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得抑鬱症的機率有多大?

有一個“哭婆婆笑婆婆”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老婆婆,整天哭個不停。原來,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賣布鞋的,二女兒嫁給了賣雨傘的。每當天下雨,老婆婆發愁賣大女婿賣不出布鞋;而當天氣晴朗,又發愁二女婿賣不出雨傘。

有個人就給她出了個主意:“下雨時,你去賣傘的女婿家幫著賣雨傘;天晴時,你到賣布鞋的女婿家幫著賣布鞋。”

後來,哭婆婆雨天去賣雨傘的女婿家,天晴時去賣布鞋的女婿家,每天笑得合不攏嘴,從此變成了笑婆婆。

您得抑郁症的概率有多大?

認知決定行為。世界是你內在自我的一個反映,

生命可以是一座玫瑰花園,

或塵世的地獄,

往往決定於你的心態。

您得抑郁症的概率有多大?

患病之前,我的抑鬱症知識,多來自媒體報道。三毛、張國榮、張純如、崔永元……這一長串名單,讓我想當然地認為,抑鬱症是一個比較“高級”的病。精英,至少是文化人,才容易得這個病。

這個誤解,在我第一次去到安定醫院看病時,就被打破了。

在安定醫院人頭攢動的候診大廳,我看到了一張張有著中國各地特徵的愁苦不堪的臉。他們顯然是舟車勞頓,輾轉來到這裡;東張西望,侷促不安,一臉的惶惑和驚懼。他們經常長時間枯坐,如泥雕木塑。看著他們,我腦海裡掠過一句話——“沉默的大多數”。

是的,在中國,即使在抑鬱症人群中,也有沉默的大多數——中國抑鬱症的最大人群,是窮人,在農村。

您得抑郁症的概率有多大?

窮人是抑鬱症最大群體

任何階層成員都可能得抑鬱症,貧困階層受苦更甚。只因這個階層活在在聚光燈之外,他們的痛苦不為人所知。

研究已經證明,貧困是抑鬱症的一大誘因。貧困使人抑鬱,抑鬱愈使人貧困,二者交互作用,導致精神障礙與孤立。貧困和抑鬱,是一對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

抑鬱症最早可以追溯到人類的童年時期。當我們的祖先從狩獵文明向農耕文明演進時,一部分不適應這種變化、不能掌握農耕技術的獵人,成為抑鬱症最早的受難者。

由此我大膽猜測:在社會大變遷面前,不能與時俱進,被時代拋棄的人,因其焦慮、惶恐、絕望,可能成為抑鬱症的俘虜——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近十幾年來,中國國企下崗人員和農村留守人員,成為抑鬱症高發群體。

另一個旁證是:接受社會救濟的人群中,抑鬱症比例是總人口患病率的三倍。

中國高校的貧困生一直是敏感話題。貧困生進入城市,如果得不到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其心理疾病的發病概率極高。目前我國高校中,貧困生約佔總在校生的15%―20%,其中有心理問題的佔65%。

在美國,很多窮人亦受抑鬱症之苦。一項調查表明,美國85%-95%的嚴重心理疾病患者是失業者。

貧困群體的抑鬱症識別率低,是雪上加霜。一般來說,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相對優裕快樂,他們得了憂鬱症,異乎尋常的痛苦相對容易被察覺;而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窮人,日子本來就困頓艱難,抑鬱症狀會被掩蓋。他自己也搞不清,他的痛苦到底是抑鬱症,還是來自生活本身。很多窮人得了抑鬱症,始終都不自知,也不為人所知。

所以,反貧困和抗抑鬱相輔相成。對抗抑鬱,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幫助窮人擺脫貧困,提升改變命運的能力。

您得抑郁症的概率有多大?

遺傳基因與抑鬱相關

在知識階層中,抑鬱症患者也有職業之別。

演員、公務員、媒體人、警察、教師比較容易得抑鬱症——這是安定醫院主任醫師姜濤23年行醫生涯的觀察。

他對我具體闡述:“這幾個行業收入差距大。公務員,有守法的和不守法的;記者有敲詐和不敲詐的;警察有好警察和壞警察……收入差距非常大,他們就容易不平衡,焦慮,壓力大。”

姜濤所說完全是個人經驗描述,未能驗證。不過他揭示了一個現象:內心的激烈衝突和抑鬱症相關

接下來就可以討論:就個體而言,哪些因素容易導致抑鬱症?

首先是生物學因素。抑鬱症一般被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兩大類,內源性抑鬱症往往由軀體內部因素引起,帶有明顯的生物學特點。這個“內部因素”其實就是基因,往往通過遺傳獲得,它是造成大腦中三種神經遞質(5-HT、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失衡的根源。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可以觀察到,一個抑鬱症患者的直系或旁系家屬中,還有其他精神疾病患者。這說明這個家族遺傳傾向明顯。上海精神科醫生顏文偉認為,在全世界人口中,大約有5%-10%的人有這種遺傳基因,容易得抑鬱症。

姜濤也認為遺傳因素對於抑鬱症致病有重要作用。他給我一個數據:抑鬱症的遺傳度達到80%。所謂“遺傳度”,是指如果你攜帶致病基因,那麼發病的可能性達到80%。

不過,到目前為止,人類對於遺傳因素和抑鬱症的內在關聯,還不能給出科學的解釋。即使再先進的儀器,也無法觀測到大腦內部化學變化的過程。

對生物學因素之說,心理學界反對聲音甚多。他們認為抑鬱症主要是心理疾病。曾有一位心理醫生接受我採訪時,義憤填膺地表示:西醫強調生物學因素,是“想把患者都拉到醫院去”。這是對抑鬱症患者的傷害,會讓他認為是自己的“種”不好,失去對治癒的信心。

您得抑郁症的概率有多大?

性格的“內在懲罰者”

遺傳因素說尚未得到科學驗證,性格因素則可以認定佔有比較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人有各式樣各樣的性格特點。相對來說,簡單、敏感、自尊、固執、要強、好勝、求全,習慣於克己、內疚、自責、自省、自罪的人,容易得抑鬱症。

為什麼?尚無科學解釋。我個人的觀察是,以上性格都易於使情緒處於緊張狀態;而情緒是從心理通往生理的橋樑,長此以往,緊張的情緒就破壞了大腦分泌神經遞質的功能,抑鬱症的種子由此埋下。

心理學認為,自責、自罪最容易破壞人的心理結構,它構成一種內在懲罰機制,對自身進行譴責和制裁。抑鬱症患者的壓抑、自卑、自我評價降低、活力下降,多來源於此。

我也曾認真追溯過自己患病的原因。我最後的結論是,也許和我童年和少年時代所處的環境有關。在我出生前,我父親就因為是右派,被髮配到蘇北某地農村勞動。他在外受到迫害和欺辱,回到家裡就沒有好聲氣。因天性敏感,我從小就對嚴酷的生存環境有著超越年齡的感受,學會了理性、忍耐和剋制,以及用約束自我的方式來抵抗外在的侵略。可是,內在的反叛性,又刺激憤怒的情緒在我內心悄然滋長。少年時代,我其實是在以一種“邊緣不合作”的態度,面對異己的世界。

考上大學後,很多年來,我一直在用巨大的努力,來克服自小形成的與現實的緊張關係,尋找自我與外部世界的和解方式。我曾自以為成功了,豈知童年和少年時代的陰影,會成為潛意識中的條件情緒性反應,植根於人性深處。

再就是環境壓力因素。比如工作壓力、生活壓力、人際關係壓力等等,它們也應該是以情緒為橋樑,殊途同歸,作用於神經遞質。

不過,我從來認為,僅僅單方面的壓力不足以導致抑鬱症。如前所說,抑鬱症患者多半能夠自省和剋制,乃至自我犧牲。如果壓力只來自一方,他們還能通過委曲求全來化解;但是,如果多個不同方向的壓力蜂擁而至,並且這些壓力彼此交錯排斥,即使委曲亦不能求全,抑鬱症就會在這時登堂入室。

您得抑郁症的概率有多大?

前兩天,一位網友來找我,傾訴她的媽媽患病的經歷。她說,她的媽媽性格單純、開朗,生活幸福,工作順利,找不到任何患病的理由。只有一個意外事件:去年,外公外婆從她的舅舅家轉到她家生活;而兩個老人,又屬於性格自私怪癖、要求又多又高、根本不會為他人考慮的一類人。於是,家裡安靜有序的生活被打亂了。在她看來,她的媽媽是因為不能應付自己父母的壓力,精神崩潰,得了抑鬱症。

從這個女孩滔滔不絕的敘述中,我聽出了她以及她的父親,對外公和外婆的反感。對於她把病因單方面歸於兩位老人,我猶豫了一下,決定坦白地說出我的看法。

我說,即使兩位老人真的自私、挑剔、無理、貪圖享受,也未必能壓垮她的媽媽,畢竟他們是父女、母女情分。問題是你媽媽會不會受到更多的不同方向的壓力?比如,你的舅舅是不是壓力?你媽媽多年未盡贍養責任,現在外公外婆不滿意,她如何面對自己的弟弟?你和你爸爸的抱怨,會不會也是你媽媽的壓力源?三方面都是她的親人,她怎麼辦?這三方面壓力交錯、對立,她只能忍耐、自我犧牲;而如果委曲亦不能求全,她內心的焦慮、自責、自罪、無奈等情緒,就可能彙集在一起,成為沖垮她精神堤壩的洪流。

“如果你愛你媽媽,你就先停止對外公外婆的抱怨,把你們這一方的壓力撤掉。”我說。

您得抑郁症的概率有多大?

最後一個因素,是創傷性突發事件。比如失學、失業、失戀、親人去世、炒股失敗,等等。不過,突發事件只是刺激因素,不是真正的病因。抑鬱症植根於你的人性深處,即使沒有這個創傷事件,也還會有別的事件,差別只在於爆發的時機不同。當然,如果運氣好,拖個十年、八年,自行消失,也未可知。

綜上,抑鬱症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不只是簡單的心理疾病,它的根源是某種錯誤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導致了內心的分裂和背叛,你要戰勝它,惟有用另外一種方式把它矯正過來。---轉自網絡,僅供參考

您得抑郁症的概率有多大?

認知會影響人的情緒。心理學他們做一個實驗,這個實驗:他們找了一歲的嬰兒、找了三歲的幼童、找了七歲的小孩子,另外找了一位成年的小姐。那麼這個實驗,首先他們拿了一盤東西,端到這個一歲的小嬰兒面前,盤子裡面放著狗屎。結果這個一歲的小嬰兒看到這盤子裡面的狗屎,他伸手就抓。然後,這位實驗的專家再把這盤狗屎端到三歲幼童的面前,結果這個三歲幼童看了這盤狗屎他就說:“哎呀,好惡心啊!”那當然三歲的幼童知道狗屎很噁心。七歲的小孩當然就不用試了。

那麼第二個試驗:他們端了一杯飲料,把這杯飲料拿到三歲的幼童面前,他們拿這個飲料放到三歲幼童的面前,然後跟這位幼童講說:“你還不能喝”,這個實驗的專家去夾了一隻蟑螂,把它丟到這杯飲料裡面,然後問那個三歲的幼童說:“你可以喝嗎?”結果這個三歲的幼童看了以後,他搖搖頭,他說:“不行!我會吃到蟑螂。”這個實驗的人就再把這個蟑螂夾出來,結果這個三歲的幼童他拿了這個飲料就喝了。接著這個做實驗的人再把這一杯飲料放到七歲小孩的面前,然後同樣的方式也是先丟了一隻蟑螂,再把蟑螂夾出來,然後要這位七歲的小孩來喝這個飲料,結果這個小孩子說:“哎呀,好惡心啊!這個飲料已經被汙染了,好惡心!”這個是第二個實驗。

第三個實驗:他們去拿了一個小孩子用的那種小馬桶,而且是新的小馬桶。那麼這個實驗的人把這個小嬰兒用的馬桶放到七歲小孩面前跟他說:“這個是什麼你知道嗎?”七歲的小孩說:“這個是弟弟妹妹用的小馬桶!是弟弟妹妹尿尿、還有大便用的馬桶。”這個實驗的人跟他講說,這個馬桶是新的、是乾淨的。然後他把飲料倒到馬桶裡面,跟這個七歲的小孩說:“你想喝嗎?”結果七歲的小孩把這個馬桶拿起來喝飲料。然後實驗的人同樣的情形,拿去對那位成年的小姐做試驗,請這個成年的小姐問她要不要喝這個馬桶裡面的飲料。結果這個成年的小姐她就說:“哎呀,好惡心啊!馬桶怎麼能夠喝飲料?!”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噁心的情緒,是受實驗者他的認知影響,所以心理學上他們說,認知會影響情緒。

同樣的情形前面我們講過,生死的恐懼是一種情緒,煩惱的苦是一種情緒,可是我們對於生死的認知、對於煩惱的認知正確嗎?既然學佛要了脫生死,那麼佛法對於了生死的看法是什麼呢?學佛要消除煩惱,佛法對於消除煩惱的看法是什麼呢?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摩訶般若波羅密”!什麼叫“摩訶般若波羅密”呢?我們簡單的講,就是說大智慧到彼岸。摩訶的意思是大,般若的意思就相當於我們所說的智慧,那波羅密呢?就是到彼岸--就是渡過生死大海到達解脫的彼岸。那麼佛法對於生死以及這個煩惱的看法,說要摩訶般若波羅密,意思就是說要依著大智慧去改變認知,然後來了生死、來除煩惱。因為你有了大智慧,你的認知會轉變,所以說要依著摩訶般若波羅密來了生死、來除煩惱。

您得抑郁症的概率有多大?

那麼這個也許大家還有點疑問,我們再舉一個譬喻來加以說明。好比說每一個人每天都在使用鏡子,我們都知道,鏡子當中的影像是不實在的。但是動物學家拿猴子來作實驗,結果猴子看到鏡子中的影像,其實那個影像是自己,它看到鏡子中的影像,結果張牙舞爪,要跟鏡子中的那個影像,好像要跟它打架。拿著香蕉的猴子看到鏡子中那一隻猴子手上拿著香蕉,它竟然把自己香蕉丟掉,要跟鏡子中的那隻猴子去搶它的香蕉。所以這就表示說,猴子它並不知道鏡子當中的影像它不是真實的。但是還有一種情形就是說,透過觀察這個鏡子上面的影像,是生生滅滅的、是起起落落的,知道說鏡子上面的影像不可能永遠存在的,是會有生滅的,有生滅那就不實啊,所以說他知道鏡子當中的影像是生滅不實的,但是他沒有看到那面鏡子。其實這個情形不難理解,假設有一面很大很大的鏡子,大到我們看不見它的邊緣,那這個時候,鏡子裡面的影像常常就會被人家誤以為是真實的影像。那麼這第二種的情形就像這樣子:他看了鏡子裡面的影像,他沒有看到鏡子,他知道影像是生滅的,但是他不知道鏡子在那個地方。那麼還有第三種是什麼?第三種就是,他看到了影像也看到了鏡子,然後他知道這個影像其實是這個鏡子所顯現出來的。那麼以這三種情形來看的話,我們假設把它比喻作人,那麼大家應該就可以瞭解,這三種人當中當然第一種人是最愚痴、最沒有智慧的,因為他連鏡子當中的影像是不真實他都不曉得;那麼第二種人跟第三種人:第二種人就像什麼?就像佛法當中說這個人他知道鏡子裡面的影像是不真實,他可以說是有解脫的智慧,他不會執著鏡子裡面的影像,但是他沒有實相的智慧,因為他沒有去找到那面鏡子,他不知道鏡子的所在,這是第二種人。那第三種人呢?就是說他不只知道鏡子裡面的影像是生滅不真實,他更實際上去找到那面鏡子,知道鏡子在什麼地方,他也知道說鏡子上面的影像其實是鏡子所顯現出來的。當然這第三種人,這最後一種他就是不只有解脫的智慧,而且有實相的智慧,因為他找到那個鏡子。

您得抑郁症的概率有多大?

那麼我們以佛法上來講,祖師這樣講說:“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祖師的這句話,我們把它拿來用在剛剛譬喻的那個鏡子上的影像加以說明,大家就能夠比較清楚:我們這個生死的是我們的五陰身,也就是我們這個肉體的色身,還有我們見聞覺知的這個心,這個是有生死的,那麼這個有生死、有生滅的五陰,其實它就好像是鏡子上面的影像一樣,鏡子上面的影像它起起落落、生生滅滅,永遠不會不生不滅,永遠不會恆常的存在。但是前面我們引祖師的那句話說:“一切眾生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就是說一切眾生都有他自己的那面鏡子,自己的五陰都是那面鏡子所顯現的影像,那麼在佛法上說這面鏡子,就把它稱作“摩尼寶珠”。說一切眾生都有一顆“摩尼寶珠”,由這“摩尼寶珠”來顯現你的色身,你的見聞覺知心,然後你的色身、你的見聞覺知心就這樣子一生一世在這個“摩尼寶珠”的表面,顯現了又消失了,然後又再顯現又再消失,所以說有生有死。同樣的我們所執著的“我所”,前面跟大家說明過,就是說我的身體、我的財富、我的眷屬、我的事業,乃至於說我所享受的一切,也無非都是在“摩尼寶珠”上面生起又滅謝,都是生滅的。那麼這樣子去認知生命的實相,知道說我們的五陰身,我們見聞覺知的心,還有我們所能夠擁有的一切的財富、一切的眷屬,無非都是在那個恆不生滅的“摩尼寶珠”表面生生滅滅、起起落落。這個五陰身有生滅,你的財富、你的健康、你的眷屬有起落,可是“摩尼寶珠”祂恆然存在,“摩尼寶珠”祂恆是那麼清淨、那麼潔亮,如金剛一般永不斷滅。這樣子去認知之後,不是就能夠很自然的了生死、除煩惱嗎?因為你沒有必要,再去為那個本來就是會生滅的鏡子上面的影像,那個“寶珠”上面的影像,而去恐懼它隨時將滅嘛!所以說就佛法來講的話,就是找到你的“摩尼寶珠”。——《學佛的目的》

您得抑郁症的概率有多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