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長治檢心得」肖天奉:積極踐行雙贏多贏共贏理念 深化法律監督工作

最高人民檢察院張軍檢察長在近期系列講話和調研中多次強調,檢察機關要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監督理念,建立監督者與被監督者的良性、積極關係,共同推進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如何將張軍檢察長的要求付諸實踐,轉化為推動檢察工作的實際“生產力”,筆者認為要緊扣“四位”要求,重點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提高政治站位,在服務中心大局中贏得理解和支持。檢察工作是政治性很強的業務工作,也是業務性很強的政治工作。講政治,是檢察工作第一位的要求。要進一步拓寬思維視野。要“跳出檢察看檢察”,特別是凡事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場角度思考,要積極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後的新形勢新要求,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多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考慮,緊緊圍繞“三大攻堅戰”等決策部署,主動調整工作重心,做好“檢察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做到履職服務發展、辦案保障穩定、監督促進公正。為有效拓寬思維拓展視野,近兩年來,淮安市院先後組織部分領導和幹警赴華為、騰訊、科大訊飛等高科技企業和淮陰捲菸廠、今世緣酒業等國家、省人大代表擔任法定代表人的當地知名企業,向企業學理念、學管理、學服務。近期,全市檢察機關還結合上級部署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開展了“找榜樣、學先進、促發展”活動,動員各基層院、市院各部門對標全省乃至全國範圍內的優秀榜樣,找差距、補短板、樹品牌,促進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要進一步強化責任擔當。認真履行懲治和預防犯罪、訴訟監督、公益訴訟等檢察職能,特別是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檢察官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肩負著重要責任”的重大論斷和殷殷囑託,充分發揮好政治智慧和法律智慧,敢於啃硬骨頭、打硬仗,通過訴前督促、提起公益訴訟等方式,切實履行好法律新賦予檢察機關的公益訴訟職能,有效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近期,淮安市檢察院辦理了全國首例保護烈士名譽權公益訴訟案件,社會反響良好,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各大主流網絡媒體等進行了報道。要進一步增加檢察貢獻。認真落實省院劉華檢察長在常州無錫檢察機關調研時關於 “要加強對案件的研究和精力投入,在辦案中體現檢察機關價值和貢獻”的要求, 檢察機關不能僅僅當案件的“二傳手”,而要對所辦案件進行“精加工”,一方面,要在辦案中監督,在監督中辦案,紮實做好引導偵查、糾違糾錯、追捕追訴等工作;另一方面,要結合辦案做好矛盾化解、犯罪預防、普法宣傳等工作,把案件辦對、辦好、辦巧,做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體現檢察工作的附加值和貢獻度。

找準角色定位,在依法規範辦案中贏得理解和支持。檢察機關是司法機關,主職主業是辦案。新時代檢察機關要有新形象、新作為,必須立足辦案謀發展,必須主動履職、敢於監督、依法辦案,努力讓人民群眾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體現公平正義。要暢通入口渠道,擴大監督規模。目前,法律賦予檢察機關的監督職能還沒有充分地履行,如對公安偵查、法院執行等活動的監督,還主要依賴於訴訟參與人或案件當事人申訴以及開展專項活動,相應的信息共享機制還沒有建立,再如“兩法銜接”平臺雖已建立,但行政執法的數據錄入還不全面、不及時,上述原因導致大量的案件還遊離在檢察機關的監督視野之外,有待於通過推進政法機關大數據平臺建設等方式,實行執法辦案數據的共建共享,進一步暢通線索獲取渠道,拓寬監督面。要嚴格依法規範,確保精準監督。從內部視角看,通過流程監控、案件評查、文書評審等方式,發現檢察機關自身在司法規範化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從外部視角看,檢察機關監督立案的案件,還有少數被判處無罪、免於刑事處罰,提出抗訴的案件經法院審理後還有一些被維持原判,發出的檢察建議也有部分未被監督對象接受,其中雖有一部分是“認識分歧”,但相當一部分是我們的認識水平、業務能力問題,法律監督還不精準,未能完全做到於法有據、以理服人。所以,檢察機關既要堅持刀刃向內,以內設機構改革為契機進一步整合力量、完善機制,強化內部監督;又不能以監督者自居,要自覺接受公安、法院、司法行政等部門的監督制約,特別是要破除“控”“辯”對立的錯誤觀念,積極構建良性檢律關係,切實保障律師的知情權、會見權、閱卷權、調查權等,促進規範司法。要辦好典型案件,提升監督效果。“一個案例勝過一打文件”,一個典型案件的法律監督效果、法治教育效果也勝過一百個、一千個乃至一萬個普通案件。對普通的案件,要辦成“合格品”,不能有瑕疵、錯誤;對黨委政府關注、群眾反映強烈、有一定社會影響的重大疑難複雜案件或典型案件、熱點案件,要敢於監督、依法糾錯、精益求精,辦成“優等品”,充分發揮典型案件的示範效應。

善於主動換位,在改進辦案方式中贏得理解和支持。監督是天下第一難事。從人性上來說,沒有誰願意接受監督。“要想好,顛個倒”。檢察機關要善於從被監督一方的視角來看待問題,主動換位思考,以幫助對方作為追求,辯證地處理監督中“剛和柔” “點和麵”“內和外”“做和說”等關係,努力贏得監督對象的理解和支持,實現共存共贏、共同進步。在監督的手段方式上,既要依法運用抗訴、書面糾正違法等剛性監督手段,對執法辦案中存在的徇私枉法、錯誤裁判等嚴重問題,堅決予以監督糾正,又要善於運用檢察建議、“檢察提示”等柔性監督方式,對一些程序性瑕疵問題進行提醒糾正。在監督的質量規模上,要堅持內涵式發展,把監督質量放在第一位,既突出加強個案的辦理和監督,有的放矢、精準“點穴”“除病”,又注重加強類案的分析和研判,增強監督的深度和覆蓋面,堅決杜絕為了湊辦案數字而監督,堅決杜絕有“水分”的監督。在監督的路徑渠道上,既注重加強檢察機關內部各部門的協作配合,形成監督合力,又注重加強與相關執法司法機關的溝通協調,特別是注重加強與法院審判管理、公安法制部門等內部監督機制的有機銜接,共同協商如何推動問題解決,爭取最好的監督效果。在監督的落實效果上,一方面,監督意見提出後,不能當“甩手掌櫃”,要跟蹤瞭解落實情況,與監督對象一起想辦法、找對策,幫助其糾正問題、解決難題,使其真正感受到檢察機關的監督是為了幫助他們;另一方面,在監督效果的宣傳上,不能僅說檢察機關如何監督,要突出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監督對象的理解配合,注重維護司法共同體的權威,贏得人民群眾對政法工作的信賴。

立足職責本位,在聚力專業建設中贏得理解和支持。“打鐵還需自身硬”。張軍檢察長指出,我們要敏感於自己的不足,短板和弱項,我們是法律監督機關,政治上不過硬,業務能力跟不上、不如人,憑什麼去監督別人?!省院劉華檢察長在全省檢察工作務虛會指出,在司法大格局中,如果檢察官的水平不能比肩法官,甚至不如律師、警察,檢察機關就會被邊緣化,並將“專業化”作為2018年江蘇檢察“關鍵詞”。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開庭再審物美創始人張文中一案,當庭宣判張文中此前被控的詐騙、單位行賄、挪用資金三罪,均不成立,撤銷了此前的一、二審判決,改判張文中無罪。此案的再審改判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作為公訴機關和法律監督機關,應深入反思和查找該案在辦理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因此,檢察機關一定要有危機感、緊迫感,要把專業化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緊抓好,只有這樣,法律監督才有底氣、才能硬氣,被監督對象才能服氣,才能認同。要發揮體制機制的基礎作用。當前,正在推進的檢察機關內設機構改革應當按照有利於專業化建設的方向實施,要摒棄按照訴訟環節、分段設置、“切香腸式”的機構設置模式,改為按照經濟犯罪、金融犯罪、職務犯罪、公益訴訟、環境資源案件辦理等重點任務,強化專業化分工,組建專業化辦案機構和團隊,做強專業化建設的“底板”;對檢察工作、對檢察官的考核,要以專業化為導向、標準和要求,發揮好引導、激勵和鞭策作用。要發揮領導幹部的示範作用。劉華檢察長來淮調研時指出,“檢察長(院領導)要重新迴歸辦案專家本色”。入額領導幹部直接辦案,既是司法親歷性、司法責任制的內在要求,也是發揮榜樣示範作用、推進司法專業化建設的現實需要。領導幹部要多辦疑難複雜案件和有影響的大要案,體現先進的司法理念、嚴格的程序意識、紮實的理論功底、高超的實戰水平,為廣大幹警立標杆、樹榜樣,並通過辦案,發現並解決司法管理、隊伍建設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推動司法專業化建設。要發揮教育培訓的助推作用。深化“檢校共建”“小課堂”、師徒結對等工作,推行菜單式、訂單式、互動式、案例式等培訓,切實解決教育培訓中“大呼隆”“一鍋煮”的問題,提高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實戰性、實效性,並積極推進檢察人才庫制度,實行動態管理、重點培養,打造檢察專業人才、領軍人才,切切實實地把檢察干警培養成公正司法的“工匠”,推動法治進步的“大師”。

(江蘇省淮安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 檢察長 肖天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