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習慣是一種可以改變的慣性嗎?明了其機制控制飲食易如反掌?

控制自己食慾最大的敵人是什麼?

是飢餓感。控制食慾=控制飢餓感,而要控制飢餓感,首先要認知飢餓感。

人為什麼會有飢餓感?

西醫生理學說,維持生命活動主要的能量是血糖,正常血糖範圍3.7-6.1,一旦血糖低於3.7,人就會有飢餓感。人的生命行為會消耗和降低血糖,飢餓感=低血糖。這是一種現象描述。

何為飢餓感的本質?

人類精神世界有兩個主宰者,一個是自我意識可以感知的“”,即識神,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識,識神以腦為舍,掌控的是人為力;一個是潛意識的主宰者元神,元神以心為舍,掌控的是自然力。

飢餓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生物設定,也可以說是一種由元神而非識神掌控的元氣運行機制,屬於自然力,其目的是維護生存。

飲食習慣是一種可以改變的慣性嗎?明瞭其機制控制飲食易如反掌?

飢餓感是由元神而非識神掌控的

食物是人類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稀缺的生存資源。沒有足夠的食物,我們的祖先們就不得不面臨生存危機,就不得不時時與飢餓為伍,飽受飢餓的煎熬。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食不裹腹”是主旋律,飢餓也一直是人類形影不離的“伴侶”。飢餓問題一直貫穿於人類的歷史之中,是人類發展變遷的主旋律之一。

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取消了實行40年之久的“票證制度”,標誌著中國已經由缺吃少穿、物資匱乏的饑饉時代,步入到了豐衣足食、物資豐富的飽食時代。

飲食習慣是一種可以改變的慣性嗎?明瞭其機制控制飲食易如反掌?

票證制度

人類對飢餓的心理恐慌非常之大,尤其是中國人,潛意識之中對飢餓的恐懼真可謂是根深蒂固。即使是到了今天,在人類已經基本戰勝饑荒的飽食時代,飢餓恐懼仍然頑強地遺留在人由元神掌控的自然力系統裡。

由於歷史上無數人因為飢餓問題而死亡,人類遺傳基因之中自然就會有應對飢餓問題的靈敏機制,這種生物設定或氣場氣機會促使人去尋找食物。

飲食習慣及飢餓感是一種慣性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天地自然的節律,夏、秋兩季可吃的食物比較多,冬、春兩季可吃的食物比較少。很多動物在食物短缺的寒冬季節來臨之際,通過冬眠這種生理機制來應對。而人類這個族群並沒有冬眠機制,其血脈能延續至今,說明在生理上人類比有冬眠機制的動物要耐餓,但人類在心理上卻極端恐懼飢餓。

飲食習慣是一種可以改變的慣性嗎?明瞭其機制控制飲食易如反掌?

夏、秋兩季可吃的食物比較多

如何理解人的飲食習慣是一種慣性?

現代人習慣於一日三餐,而人類自古以來卻是一日兩餐,史書記載貴為天子的李世民、朱元璋和乾隆都是一日兩餐。

在當今世界,國際自然醫學會調查遠離都市文明還處在農耕時代的世界5大長壽區的人們,原蘇聯的高加索地區、巴基斯坦的罕薩、厄瓜多爾的比爾卡班巴、中國新疆的和田和廣西的巴馬,仍然採取的是一日兩餐制。

就熱量攝取而言,5大長壽區平均一天都熱量攝取是1640千卡,他們可都是重體力勞動者啊,而營養學會的膳食標準裡面,重體力勞動者一天的熱量攝取>3000千卡,輕體力勞動者的熱量標準是2400千卡。

飲食習慣是一種可以改變的慣性嗎?明瞭其機制控制飲食易如反掌?

正在幹農活的巴馬老人

元神掌控的自然力系統針對飲食會有自己的氣機,而這種氣機是有慣性的。身體習慣了一日三餐制,人到點不吃飯,一般就會出現飢餓感。飲食習慣以及由飲食習慣的改變所帶來的飢餓感,事實上都是一種慣性。

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裡定義慣性為:

慣性,或物質固有的力,是一種抵抗的現象,它存在於每一物體當中,大小與該物體相當,並儘量使其保持現有的狀態,不論是靜止狀態,或是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飲食習慣是一種慣性,驟然改變元神就會用飢餓感來抵抗。

飲食習慣是一種可以改變的慣性嗎?明瞭其機制控制飲食易如反掌?

物理學鼻祖牛頓

就像是汽車因為慣性,如果從高速變成低速,乃至於直至停車,需要一個剎車時間或者說是剎車距離,人控制自己的食慾是不是也需要一個剎車時間或剎車距離呢?

控制自己食慾的時間機制

在日常生活之中,自己正在吃飯,剛吃完一碗米飯,覺得今天菜的味道不錯,自己還可以再吃個少半碗,可突然來了一個重要的電話,說得時間又有點長,等到自己放下電話,再回到桌子上的時候,情況卻好像已經在不知不覺之中發生了變化——“剛才還想吃,現在卻飽了”。

西醫認為原因就在於胃把吃飽的信號送到大腦,需要10~15分鐘的時間。因為機體信息傳輸的滯後問題,大腦並沒有接到胃發出的已經吃飽的信號,因此自己還有食慾。

可胃把吃飽的信號送給大腦為什麼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呢?這不是明擺著讓我們多吃嗎?為什麼要這樣子呢?

飲食習慣是一種可以改變的慣性嗎?明瞭其機制控制飲食易如反掌?

吃飯時打個長電話會降低食慾

根源就在於身體設計為“在有機會吃的時候就多吃點”,並不是“維持理想健康需要多少就吃多少”。吃飽的信號要晚一點發,是為了在有機會吃的時候就多吃一點,儲備下來以應不時之需。

人多長時間能夠形成新的飲食慣性,或者說,控制食慾的時間機制是什麼樣的呢?

2003年初,在陰陽律理念的指導下,我決定斷晚餐。可到了飯點,人餓的受不了,在家時就找蘋果、橘子、西紅柿、黃瓜等蔬果來吃;要是在辦公室,就喝水,抽菸。

5、6天過去之後,到了飯點,飢餓感很弱,或者說幾乎沒有什麼飢餓感了,但要是拿東西吃,也能吃不少。

飲食習慣是一種可以改變的慣性嗎?明瞭其機制控制飲食易如反掌?

半個月之後,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原本晚上已經不吃飯了,照理說午飯應該被平時的午飯吃的多。而實際情況卻是:不僅晚飯不餓了,午飯反而比以前吃的少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從理上來說,是元神改變了有關飲食方面的氣機,或者說,以前元神針對飲食方面每天分配的元氣量比較大,現在元神把節氣閥關小了!

《素問·六節藏象論》:

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

天地氣機是5日一小變,15日一大變。天人合一,機體飲食習慣慣性的克服——比方說克服斷晚餐之後的飢餓感,一般情況下,過了5天以後,飢餓感的症狀就會減輕。過了“三候”即15天之後,元神就會形成新的有關飲食方面的元氣運行機制。

關鍵詞:飲食 飢餓感 哲學 黃帝內經 減肥 養生 健康

大哉!元氣、陰陽、五行!

美哉!華夏族群原生文明!

深層挖掘,傳播正向能量;

以文明道,再生華夏人文!


部分內容和圖片取自於網絡媒體,特此感謝!部分內容來自作者專著《病因哲學:全民狙擊慢性病》。

作者郵箱:

[email protected]

自由文化學者

郭文喜

2018.3.1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