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被暗殺對當時國家有什麼影響?

靈兒153515693


1913年3月,滿懷一腔熱血,準備前去北京組閣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
宋教仁的去世,在很多人看來中國失去了一次走向所謂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的良機。畢竟,當時的宋教仁及其領導的國民黨,已經在國會大選中大獲全勝。根據所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規定,作為國會第一大黨將負責組閣。同時,那個位居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權力將會被極大限制。不過,這種認識多少有些書生意氣。擁有北洋新軍,在亂世軍隊才是“本錢”的時代,所謂國會大選根本就是一紙無效的契約,對於袁世凱這樣的軍閥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宋教仁死與不死,對於中國的發展可能沒有任何影響。
但是,宋教仁的被刺,還是掀起了一些風波的。比如,在南方還握有一定實權和兵力的革命黨人徹底與北洋軍閥撕破了臉。於是,有了袁世凱的“善後大借款”來籌備軍費。最終逼迫革命黨人爆發“二次革命”。只不過,此時革命黨人早已沒了當年的“一呼百應”的神奇,除了江西、江蘇和上海等幾個地方宣佈獨立之外,其他省份根本沒有響應。所以,革命黨人最後的一點家底,很快就丟的乾乾淨淨。
沒有了革命黨人的牽絆,袁世凱行事也就愈發的無法無天。不僅逼迫國會通過所謂“中華民國約法”,而且之後更是肆無忌憚,直到開始了“洪憲”鬧劇。所以,宋教仁的死亡或許是袁世凱加速稱帝的一個小小的誘因。畢竟,沒有了革命黨人的牽制,其部下的馮國璋等又不敢輕易違反袁世凱的命令,所以讓袁世凱過於驕狂。也正應了那句話”欲令其亡,必令其狂”。
當然,對於宋教仁的死,在革命黨 內部也是一次大洗牌的良機。同盟會的成了,三家核心分別是興中會、華興會和光復會。其中,宋中山的興中會,實力和人脈最差,不過由於孫中山本人德高望重,所以是公認的革命領袖。但是,光復會似乎對於他們並不感冒。到了中華民國成了,宋教仁改組同盟會,雖然依然將孫中山視為最高領導,但實際的最高領導其實已經是宋教仁。所以,宋教仁死後,這個由他一手改組的國民黨立即作鳥獸散。原本已經有些被“架空”的孫中山,立即改組國民黨,將革命黨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或許,這些才是宋教仁死去後,對中國的影響。

潞州節度


宋教仁是議會制的堅定鼓吹者,加上當時國民黨已經在議會選舉中獲勝,所以某些人認為,如果宋教仁組閣,會使得議會制在中國確立。相比較大權獨攬的總統制,對於中國之後的發展會有一定的好處。這種觀點過於理想化,我個人並不贊同。

第一,在民國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無論是總統制還是內閣制,本質上只是一個形式而已,並不能改變中國傳統的社會模式和政治結構。民國的議會本質上就徒具形式。和西方社會相比,這套完全移植過來的體制並沒有在中國得到下層民眾的擁護和支持。以議會形式對於領導人進行制約是不可能的。在北洋政府時期,段祺瑞就曾經以總理身份統領政權,事實上證明了議會制本身並不能改變獨裁的問題。

第二,就算宋教仁不死,也不能把中國真正導向議會體制。袁世凱當時手握重兵,這才是袁世凱權力的根源。宋教仁不可能靠著選舉結果就將袁世凱的權力全部取消。宋教仁如果北上和袁世凱交涉,考慮到當時的力量對比,必然是宋作出讓步。如果不讓步,那麼馬上就會出現南北分裂的局面,很快就會形成內戰。以革命黨的軍事能力,恐怕很難佔到便宜。除此之外,國民黨內部還有矛盾。宋教仁推崇議會制,孫中山主張總統制。兩派之間已經有了嫌隙。孫中山之所以擁護議會制,本質上是希望藉此來約束袁世凱的權力。就算袁世凱當時主動放棄權力,那麼這個時候宋教仁和孫中山的矛盾會立即凸顯出來。最後究竟是什麼政治體制,恐怕也很難說。

第三,政治體制變革需要漫長的時間,這不是一個辛亥革命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宋教仁作為一個宣傳者,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指望他一個人解決所有問題是不切實際的。


zyb38537240


謝謝誠邀!我是萬盛文化傳媒。我來回答。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宋教仁。他是中國第一位推行內閣制的革命家,被稱為中國的憲政之父。宋教仁一生堅守的民主憲政,是反對專制統治的有力武器。他的憲政思想和獻身精神,在中華民族追求民主的鬥爭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復辟帝制的袁世凱對他的暗殺對當時的國家形式可以說是一石驚起萬重浪,讓人們認識到只有武裝革命才會達到革命的目的。下面聽我一一講解。



第一,宋教仁推廣內閣制。

宋教仁積極推廣責任內閣制,他認為內閣如果做不好完全可以更換,而總統做不好則很難讓總統改變,就算必須換個總統,國家肯定也會動搖。而且推行內閣制完全可以限制大總統的權利,這就限制了當時的大總統袁世凱的權利。而且推行內閣制也可以限制袁世凱的部下進入內閣,可以組建一個完全由有新思想的革命黨人組建的內閣。所以他的這一思想和觀點影響了袁世凱及其部下舊官僚的利益,所以袁世凱派殺手將其殺死。



第二,宋教仁的死。

袁世凱在1913年3月20日指使刺客武士英將宋教仁暗殺於上海火車站,子彈從後背射入體內,射中其右肋,斜入腹部,兇手開槍後逃逸。當時大部分人都不敢相信袁世凱敢動手殺這個有威望的人,袁世凱的舉動也讓革命黨看清了袁大總統的本來面目。



第三,宋教仁死後的影響。

宋教仁是國民黨的組建者之一,他為了國家有個新的制度而到底演講,到處奔波,但是不幸在火車站被袁世凱刺殺。他死後,國民黨和人民群眾極其憤恨,人民自發的去弔唁他。這也喚醒了人民和國民黨對革命的追求,也堅定了國民黨對革命事業堅定到底的信心。從此國民黨再不和袁世凱和談,進而發起第二次北伐革命。



總結:宋教仁作為革命先驅為了組建內閣,憲政治國付出了生命,他的死在當時具有很大影響力,讓革命黨和人民看清了只有武裝革命才能達到完全結束封建帝制的目的。只有新思想的革命軍才能結束封建社會。

本文作者——萬盛文化傳媒


萬盛文化傳媒


宋教仁製造了家天下!

袁始凱是清朝政府禪讓的受託接管組合國家政權方,在全國幾百個政治團體公選中、(包括孫中山革命黨的這一政治團體)共同推舉袁始凱為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開國首任總統。

眾所周知,1911年革命黨內部,45個革命黨人推選孫中山做南京革命黨的總統時,實行的是美國式的三權分立,革命黨總統是行政負責制。總統內閣是隻是一個諮詢、顧問、嗟商部門。

袁始凱做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首任總統的時,在全國幾百個政治團體中,唯獨革命黨這一個團體要求袁始凱必須實行法國式代議制民主,實行內閣總理制,內閣決策,內閣集體負責,內閣總理負責制,總統只是虛位政治名片,總統也由國會選舉產生。

國民黨是撮合很多黨派後,宋教仁一手締造的政黨,控制了北洋政府國會,宋教仁又是內閣總理。

如果按宋教仁的現狀和憲政路線,北洋政府必然出現這種局面:宋教仁控制國民黨,國民黨控國會,宋教仁控制內閣總理政府行政權和國會立法權,選舉總統權,,,,,,這樣,所有權歸宋一人於一身。

宋教仁的這套憲政方案,顯然違背最起碼民主規則和最基礎民主常識,與民主沒關係不搭邊,不論在任何國家,任何政黨中,都不具實踐操作性。



1913年1月,宋教仁應北洋政府總統袁世凱的邀請,從家鄉湖南桃源出發,到達上海,準備前往北京“組閣”。就在宋教仁準備離開上海,前往北京之際,他在火車站被刺客開槍刺殺,由於子彈有毒,再加上傷勢嚴重,1913年3月22日凌晨,宋教仁因傷重不治去世,年僅31歲。

宋教仁被刺案,在中國的政壇引起軒然大波,中國的時局也風雲突變,歷史因此走向了另一個拐點。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革命的火焰迅速席捲全國,短短几個月時間內,清政府的統治土崩瓦解。以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為首的革命黨和北洋軍首領袁世凱成為當時中國最主要的力量,此時,封建帝制的清王朝已經滅亡。

那麼,中國應該走什麼路呢?中國的路在何方?

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本就出身封建士大夫階層,袁世凱一心一意的想繼續走封建帝制的老路。在南京臨時政府將權力交接給袁世凱之前,為制衡袁世凱,已經將總統制改為內閣制。此時的宋教仁,一心一意想走和平鬥爭的議會制,宋教仁等人參考西方內閣制,一廂情願的制定了資產階級議會制的“遊戲規則”。



1912年,宋教仁組織同盟會、國民公黨等多個黨派,將其整合為一個新的政黨——國民黨。並決心在議會中佔據多數席位。由於孫中山堅決辭去了國民黨理事長一職,宋教仁成為了實際的黨魁。

就在同年的國會議員的選舉中,國民黨取得了大捷,在兩院870個席位中,獲取了392個席位。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國會選舉。國民黨大獲全勝後,欣喜異常的宋教仁躊躇滿志的準備策劃第一屆責任內閣。但是,還沒等他到達北京,已經被刺身亡。



宋教仁被刺,究竟誰是誰兇手,有很多種說法。最主流的,也是證據最多的,則是袁世凱是主謀,其他還有說是孫中山主謀的;有說是陳其美主謀的;也有說是應夔丞主謀的;還有說是趙秉鈞自作主張的。但是無論誰是主謀,宋教仁被刺案後,意味著中國和平鬥爭的議會制完全失敗,宋刺案導致的“二次革命”,則徹底掀起了中國軍閥混戰,武力解決爭端的序幕。


在中華民國剛建立的時刻,宋教仁希望採用議會制組閣,進而掌握國家權力,制衡袁世凱的想法,其實完全是一廂情願。小站練兵起家,軍閥出身的袁世凱,只信奉實力,宋教仁希望通過議會鬥爭,就想讓袁世凱乖乖交出權力,完全只是幻想而已。

雖然宋教仁所堅持的議會鬥爭路線實現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宋教仁刺殺案,則完全破壞了民國黨Z的底線,從此,中國資產階級一直試圖走的憲政路線徹底失敗,中國陷入了以武力解決爭端的老路。中國人民直接陷入了軍閥混戰的悲慘境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