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讓人變得更好,可是爲什麼還是沒有多少人能做到?

反省讓人變得更好,可是為什麼還是沒有多少人能做到?

古今中外,人們都知道反省的好處,比如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海涅說反省是一面鏡子,將我們的錯誤照出,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魯迅說 多有隻知責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種族,禍哉,禍哉!......

所以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喝斥的話:為什麼你總這樣,你有沒有反省過呀?

可是知道反省的好處未必就會反省,或者反省就必定會產生作用。因此我們也常會看到被喝斥一方往往委屈地嘟著嘴,一肚子冤屈無從說起的樣子。如果是你是我挨批,可能腦海裡也是會飄過無數同樣的回答:我知道自己有錯,可要不是因為你...因為他...因為它....因為.... 總之,重點真的不在自己身上,怪不了自己呢!

而事實上要求別人反省的人自己面對問題時未必就會反省,同樣地也經常是屢錯屢犯、明知照犯。

為什麼這樣呢?

首先,這是人們趨利避害的本能慣性。

其次,反省不到位,常常停留於表面,而要深入有難度。

最後,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反省讓人變得更好,可是為什麼還是沒有多少人能做到?

先來看第一個:趨利避害的本能慣性

面對問題時候,我們自然地要維護自己的社會地位,避免自己被打壓,這是本能,因為我們的遠古祖先通過慘痛的經歷深深地知道,處於弱勢時是多麼地危險和無助,於是通過進化把這種感覺深深地刻進了我們大腦深處。以至於一遇到被責備,我們習慣性地首先要替自己想,替自己找理由開脫。

那此時分兩種情況。

一是事實上有理由。此時我們會腰板挺直、振振有詞。

二是事實上沒理由。此時我們會想辦法找理由,儘管心虛,但死了的鴨子嘴還硬。

但本能卻逃不過智慧。因為對方正在用高級人腦看待問題思考分析問題,動物腦的反應自然逃不出它的審迅。於是它一眼看穿了你的破綻和把戲。而且無論是有理由還是沒理由,你都在問題當中,它會問你的影響力在哪裡?你有沒有充分使用到它?

比如報表沒做出來,你說某某部門沒提交數據,上級說:你為什麼不早通知?你說早通知了,上級:那為什麼不多催幾次?你回:催了好多次!上級立即接口:催了好多次沒有用為什麼還不想辦法促使人家及時提交?......

再比如業績提不上,你的充分理由是沒有人脈關係,但上級說:你不會去開拓?上班遲到,你的充分理由是偶爾一次很正常,但上級說:偶爾一次會壞大事!

總之當你處在問題當中時,你就逃不出干係,你就永遠鬥不過上級,他永遠是對的,因為他是局外人。

反省讓人變得更好,可是為什麼還是沒有多少人能做到?

此時還不如乖乖就擒,超越自己的動物本能,畢竟現在不是遠古的莽荒時代,我們不再是欺弱怕強純粹的猴子。所以我們真得站在上級的角度,站在問題之外之上,看自己在問題當中的角色,自己發揮了什麼作用?發揮了多少效能?自己為什麼沒考慮到?在幹什麼呢?等等。

不過有時候,我們找理由,不光是因為本能使然,還因為我們自身的經歷導致我們害怕被責備害怕承擔責任。這時候的超越就需要兩層了,一層心理背景,一層動物性本能。

還有,有的人根本不需要被罵,他已經在深深地在自責了,都是我的錯,是我惹的禍。我是一個沒用的人,什麼事都做不好。

事實上這不是反省,不是對動物性本能的超越,分兩種情況,一種這是他潛意識進行自我保護的一種習得模式,也就是面對問題時,他歷史上進化出了這樣一種方式。他知道這樣做會讓自己更舒服一些,或者的確避免了來自外界的責備施壓。

另一種仍然是習得模式,但不是出於自我保護,而是把從歷史挫折經歷中所獲得的表面現象概括轉化成了信念。然後一遇到問題就自動運行。那象這類情況,屬於社會性壓制了動物性,要突破就是三層了,依次是自責心理,動物性,心理背景。

反省讓人變得更好,可是為什麼還是沒有多少人能做到?

再來看第二點,反省不到位。

得先弄明白什麼叫反省,要反省什麼。這樣才有方向,否則叫一個人反省,人們通常反省來反省去得出的結論是:不管我什麼事呀!這其實就不是反省了,而是反證,反而證明了自己沒錯。這顯然有違反省初衷。

反省,又可稱為反思,通常我們理解為回想自己的思想行為,檢查其中的錯誤。淺層的理解導致了淺層的反省。因為這裡的錯誤是一個不統一的標準,那人們出於前述的本能會想我這樣是沒有錯的呀,所以結果就是前面說的不管我什麼事了。

深層次的反省應當包含回想觀察分析自己在歷史事件當中自己的情緒行為表現,情緒行為表現背後的心理活動內容,心理活動內容的背景,以及情緒行為對於事件的影響,心理活動與事件的聯繫,包含了情緒情感,觀點信念、個人記憶與事件的關係。

看到這,很多人頭暈了,這麼複雜?

對了,有效果的反省絕不是一兩秒鐘拍腦袋的結果,它是對於心理活動及與事件聯繫的深刻剖析,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我們可以把心理活動當成歷史記憶與當前信息集結運轉流動的一個繁忙的交通站,情緒行為呢是從交通站駛出的列車,發錯車次或交通堵塞(對事件的影響)是因為交通站設置不當或者組織指揮不力。那要解決問題當然得從交通站內部結構出發,而不是光看一個情緒行為結果或者只找某個交通員(某種觀念或信念或某種記憶)的麻煩。

因為思維模式沒變,心理核心信念未變,種種束縛還在,那對待事件的態度和處理方式也不會變(還會做一樣的設置找一樣的交通員),因而就一錯再錯了。這就是反省不到位的結果。

那這樣的反省必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內容,有時候就會包含前面所說的幾項突破超越。可是有幾個人會做到這種程度呢?

難吧?沒錯,心理的剖析需要靜心,需要千頭萬緒理亂麻的耐心,需要智慧的啟迪指引,因此通常只有遇到大挫折,人們才會痛定思痛,甚至有時候人們撞了南牆也不回頭,只好解釋這就是命。

不過遇到合適的諮詢師幫你,那就另當別論了,合適的諮詢師會讓反省的路程變得輕鬆而愉快,關於這點讀者可以去看我的文章《問題與思維——諮詢師為什麼要提問》

反省讓人變得更好,可是為什麼還是沒有多少人能做到?

再來看第三點,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那為什麼自己做不到反而要求別人理直氣壯,而且的確也是在理呢?

一是因為位置撐腰。

二是置身事外,自我保護的方向不是找理由為自己開脫,而是勒令當事人承擔責任,以杜絕再犯。

所以大腦清晰,思維敏捷,毫無同情心,一針見血地讓你心寒,儘管在當事人看來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了。

有時候還會遇到同情心更弱的,那就更麻煩,比如他有堅定的信念:只看結果不看過程。這時候,你要申訴的地都沒有,只能啞巴吃黃蓮,吃多幾次,苦得不行,便不用上級逼問就開始自我反省了。

所以,親愛的朋友,遇到事的時候,多聽聽長輩領導的話是沒錯的,其次要記得反省到位,不要畏難,難的時候不妨找一找行家裡手,比如心理諮詢師、智者,藉助他們的智慧。

簡單的小事,反省一次就是大腦功能加強一次,心理地域交通網絡裡便增加高鐵一條。經常這樣,那你心理進行活動時就駕輕就熟、四通八達,順暢無比了,況且想想魯迅先生的話,我們不要成為種族的禍哉禍哉,對吧?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