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穀:不食五穀,吸風飲露

“辟穀”源自道家養生中的“不食五穀”,是古人常用的一種養生方式。它源於先秦,流行於唐朝,又稱卻谷、去谷、絕谷、絕粒、卻粒、休糧等。辟穀最早的記載源自《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作為一種延年益壽的養生法則,辟穀在很多古書典籍裡也有記載。

傳統的辟穀分為服氣辟穀和服藥辟穀兩種主要類型。服氣辟穀主要是通過絕食、調整氣息(呼吸)的方式來進行,其效用目前缺乏科學依據;服藥辟穀則是在不吃主食(五穀)的同時,通過攝入其他輔食(堅果、中草藥等),對身體機能進行調節。

辟穀:不食五穀,吸風飲露

在科學的指導下有針對性的進行辟穀,確實有利於身體的健康,但其功效不應過分誇大,其中的科學原理仍有待研究。

辟穀食氣主要是採用綿長柔細的呼吸方法。這一方法來源於仿生吐納,所以又叫做龜息。道家認為,烏龜之所以長壽,是因為它“食氣”。氣在人體內循環不止,不可或缺。氣的運行包含著人體最深奧的秘密。古籍中說“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在辟穀之前首先練習“服氣”,不僅能抵禦斷食帶來的飢餓與虛弱,還能使人精力旺盛,益壽延年。

辟穀:不食五穀,吸風飲露

科學論證

人類是恆溫動物,即便在睡眠中一動不動,仍然需要消耗能量維持體溫和內臟活動,因而從科學角度來講,服氣辟穀並不現實。

辟穀:不食五穀,吸風飲露

禁食一天內,肝臟儲存的糖原就已耗竭,由於紅細胞和腦組織通常情況下只燃燒葡萄糖,因此人體開始把其他能源物質轉化為糖以滿足所需;禁食36小時後,肌肉蛋白質分解釋放出氨基酸,肝臟在激素的影響下攝取丙氨酸來製造糖;禁食48小時後,機體開始大量動員脂肪來產生能量。不過脂肪並非“清潔能源”,在消耗過程中會產生大量酸性產物,血液和尿液中酮體的含量迅速提高,體液的酸鹼平衡開始經受考驗。如果此時飢餓仍未解除,脂肪燃燒也無法滿足生命需要時,人體不得不再次大量分解蛋白質。

辟穀:不食五穀,吸風飲露

蛋白質是生命的功能單位,蛋白質大量分解帶來的將是功能障礙。重度營養不良的人全身各器官都瀕於衰竭,死亡也就不可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