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属于私人修史还是官修史书?有什么依据吗?

一德格天1


《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是过去读书人的必读书,也是所谓的“正史”的经典之作。但这四部书都是私人编修的史书,编修者虽然大都有官员的身份,但修史都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而是出于个人爱好在干自己的私活。

司马迁是“太史令”,一般人好像觉得写《史记》是他的“工作”,其实不然,“太史令”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历法”的修订和天文观察的记录,是不管写历史的,写历史纯粹是司马迁和他老爸司马谈的业余爱好,司马迁写的《史记》本来就叫做《太史公书》,它是要“成一家之言”的,而不是想去为官方代言,《史记》对历史的看法不代表西汉官方的立场。像写汉武帝的部分,还因为触犯忌讳而被销毁,现在看到的《史记》的武帝本纪是后人从《封禅书》里面摘抄出来的,不是司马迁的原文。

《汉书》的情况比较复杂,班固的老爸班彪,跟司马迁的老爸司马谈一样,在生前也爱好历史,曾经替《史记》补写了六十多篇传,这是《汉书》的雏形。班彪死后,班固接着父亲的活干,打算写一部西汉的史书,不久就被仇人告发,说他私下写国史,结果被下了狱,幸好他有个投笔从戎的弟弟班超,跑到洛阳给皇帝解释,汉明帝看过班固写的书稿以后觉得班固写得还不错,是个人才,于是提拔班固做“兰台令史”(国家图书馆研究员),并且同意他可以继续把没写完的《汉书》写完。所以《汉书》的情况跟《史记》就有点不一样了。

班固编写《汉书》虽然是个人行为,但因为后来得到皇帝的授权,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官方的立场。但既便 这样,《汉书》并不是官修的,朝廷并没有参与和干预《汉书》的编写工作,《汉书》仍然是班固父子(后来还是他的妹妹班昭参与)的个人行为,而且班固虽然做了“兰台令史”,后来又做了“校书郎”等官,但写《汉书》也并不属于他的工作范围。他需要在完成本职工作(国家图书馆的国书整理)以后再抽业余时间去写《汉书》。

《三国志》的情况很清楚,它就是陈寿私下搞的,《三国志》本来是三部书,即《魏书》、《蜀书》和《吴书》,直到北宋以后,才把这三部书合刻到一起,取名《三国志》,在这之前,《魏书》是被归类为“正史”,而《蜀书》和《吴书》则是被归类为“编年史”。陈寿的《三国志》写成之前,魏国和吴国曾经由官方编写过自己的史书,即王沈的《魏书》和韦昭的《吴书》,这两部是官修史书,但陈寿的《三国志》流行以后,王和韦的书就失传了。

《后汉书》的成书时代比《三国志》要晚,虽然从历史的时间线上来说,东汉在三国之前,但写东汉的历史的书一直没弄好,直到南朝刘宋的范晔出来,才算是把东汉的历史整好了。范晔算是史学家里官做得最大的了,他官至左卫将军,在朝中有些势力,后来因为被人告反“谋反”被处死。他的本职工作从来都不是修史,《后汉书》他当上宣城太守之后开始动笔写的,写《后汉书》也是他在工作之余的个人爱好而已。而且由于东汉早就亡了国,他写《后汉书》也不需要朝廷授权,自己写就是了。


只爱潘多拉


汉代司马谈自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周王室的太史,所以立志要撰写一部史书,未成而死,临死前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的儿子司马迁。司马迁的《史记》问世后,后世虽有作史的,但不能稍微打乱他的规模体制。

东汉班彪、班固父子,认为汉朝直接承上古的尧运而建立帝王之业,而写《汉书》,班固死后,《汉书》还未写成,他妹妹班昭续写成书。另外,荀悦写有《汉纪》,此书是《汉书》的续作。

后汉的历史,开始时让儒臣撰写,编成书称为《汉纪》,有七、八家之多。南朝刘宋时范晔根据这些书删削编写成《后汉书》,此书一出,其它各家的书废弃不传,《后汉书》里甶志是后来刘昭补进的。

著述三国的杂史很多,最后只以陈寿所作的《三国志》为定本。

我认为这些都是官方修的正史,最少也得上书阐明,上方许可才写,官方认可才好传世。也有下诏让写的。唐太宗就下诏让房乔、禇遂良修定《晋书》,宋仁宗下诏重修唐书,经过十七年才修成。

写史耗时长,工程浩大,不是官方支持难以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