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口为什么越来越少?

最长旅途1


身边确实越来越多东北人,最直接的例子是街边新开了很多东北土菜馆、东北烧烤等店面,去吃过好几次,酸菜馅饺子、东北菜盒子、乱炖等,遇到的顾客,大多都是北方人长相——这个很好辨认,北方人大多虎背熊腰,国字脸,眉宇间透着一股慷慨侠气,这一开口说话,北方口音无疑了。


其实也不仅仅是东北的,街边的饭馆还有很多内蒙的、山东的、河北的,至于此前红火一时的湖南的、四川的饭馆反而生意逐渐落寞了。

有一个朋友是大连的,他说大连这个城市看着漂亮,可是工资低,消费高,工薪阶层居不易。另外,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做的也不是很好,还都是重工业为主,消费经济没有做起来,提供不了太多的就业机会。因此,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国营单位还是公务员(私企效益不好)为数不多的工作机会都竞争激烈,这又促成了各种吃拿卡要的腐败。

由于东北教育底子好,有很多理工科很不错的学校(东北是重工业基地,产业研结合形成了一大批优质院校),哈工大、大连理工、海事学院等,很多学校的毕业生回到家乡没有平台施展所学,纷纷南下。首选首都北京,其次广东、海南。

由于消费经济不景气,不止东北地区,多数北方地区兴起了一本万利的金融贷款业务,说白了就是放高利贷的。这种高利贷不仅无助于实体经济的恢复,反而还将本已为数不多的民营企业给拖垮了,因此经济活力就越发不好。一个比较显见的例子,南方工业园区,恨不能一天分成两天来用,而北方大多在晚上9点、10点就已经睡觉了。

南方人思路活泛,市场意识强,商人重利,小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连吃饭也要AA制,此即是经济独立的表现。北方人耿直爽快,政治敏感度高,朋友重义,所以江湖习气规矩到现在还留有很多,盛行拜把子,对于市场经营就有粗放之嫌,比如到东北饭馆吃饭,桌子大,桌子间距很大,本来可以摆开20张桌子的,结果只摆了10多张。

古语说慈不掌兵,义不理财。北方的义气,更适合做政治,团结、整合人心;对于金钱,很多人虽然也认为很重要,尤其经历过极端贫困的年月的,可是在遇到涉及“面子”、“兄弟义气”等场合时,市场规律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北方开办的企业,不可避免要受到这些风土民俗的影响。如果企业主坚持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可能会被当地人看不起,不得不做很多违背商业原则的事。国营单位本来就具备政治性质,无所谓商业原则,可是小型企业主他们图的只是利,而不是义啊。即使儒商重“义利之辨”,但那也只是一种道德觉悟,而非道德绑架。

东北人口越来越少的数据没有查过,经常见到报道,说东北人口有外流现象。一般而言,人口会流向经济更有活力的地方。一个地方能够吸引人,最好的宣传绝非政治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你能够挣到钱,能够安居乐业,这是当地政府无声的宣传。很多南方城市更进一步,为了留住优秀人才,纷纷出台了很多优惠措施抢人,已经在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未雨绸缪了。

所以,东北人口越来越少,综合以上所知的信息:

1、传统重工业基地,国营单位多,市场不景气,工作机会少。

2、传统上缺少市场意识,不能形成好的市场氛围,创业难度高。


而知而行


东北曾经号称共和国长子,从解放战争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东北地区都是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整体的福利待遇和文化水平都处于全国前列。 五十年代后,从其他地区抽调了大量科研人员着力发展东北,进一步奠定了东北在全国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到了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逐渐为市场经济所取代,作为计划经济最强大的区域,东北在各个方面出现了不适应。

首先是经济。与南方蓬勃兴起的市场经济不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东北的大企业,尤其是重型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在迅速适应市场环境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冲击下,适应市场困难,经济效益急剧下滑,整个东北经济虽然也在发展,但相比先进地区,可谓步履维艰。

经济兴衰决定了人口迁移的风向。南方地区在九十年代以后,蓬勃兴旺,但那时面临熟练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的缺乏,遂用高薪吸引东北地区的人才。近几年来,东北经济更加恶化,人口流失可谓愈演愈烈。

促使人们离开东北的另一个原因是那里的社会环境的恶化。我在东北时间不算短,总的感觉是,那是一个处处都要讲关系的地方,没有关系简直寸步难行。许多明明可以简单在市场解决的事情,在东北却要各种托人情,大大增加了人际交往的成本,也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成本,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既然全国还有其他地方的市场化更加发达,为什么还要继续在东北饱受人际关系之苦?

为什么东北的社会环境比较恶劣?根本原因还是过去计划经济造成的恶果,那里计划经济发达,所以人们习惯于计划经济下的紧缺状况,为了获得有限的资源,人们倾向于通过人际关系解决问题。

另一个是人的观念如何适应市场的问题。我经常去长春,这么多年几乎就没有见到过这个大城市的出租汽车打过表,全部是讲价。这仅仅是一个例子,营商环境的好坏,是需要一些稳定的规则的,没有越来越多的稳定规则以及人们对于规则自觉认同,就会给人们带来不安全感,使营商环境恶化,增加营商成本。

总的来说,东北问题的本质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不适应,正因为东北过去是计划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所以现在也背负着计划经济最为沉重的负担,转型也格外困难。如今是社会可以自由流动的时代,当人们有更好的机会,当然想为自己和后代寻找更好的出路,离开陷入恶性循环的东北,是很多经营阶层的选择。其实做这样选择的,又岂止精英阶层?

至于东北的寒冷,是一个原因,但并非最重要的。

不过,东北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相信东北会重新成为充满活力的经济区域。


考贰拉


哎!过日子真难啊!人多了,愁!愁人多资源少,那么多伸手等着吃饭的;人少了,愁!没了人又谁来吃饭呢?!东北近年来人口越来越少,经济也一蹶不振。分析人口减少的原因,我看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东北人真老实,认真执行每一条政策。这计划生 育政 策,在东北执行得最彻底。别说城市里有正式工作的职工都是一个孩子,就连农村有些可以生两个的都只生一个了。想来,那些搞计 划生 育工作的人这些年得拿了不少奖金。东北的人口出生率就这么降下来了。

2、很难留住青年。因为东北经济不好。经济不好的原因很多,比如资源被开采光了、官僚作风严重等。经济不好,就业以及前途都堪忧。所以,现在是考到省外的大学生不愿意回来,本省的大学生毕业希望去省外找工作,打工的青年人也愿意到省外去找机会。人口又流失一批。

3、候鸟逐渐增加。东北自然条件就在这呢,半年的冬季。取暖期空气不好,外出运动也收到影响。所以,很大一批老人开始在南方各省买房或租房,一到冬天就去南方猫冬。等第二年春暖花开了在回来。而且这样的老人逐年递增。

综上,这新生的少,年轻的留不住,老年的往外飞,人口能不少嘛?!发展经济的一项前提条件就是人口红利,这个东北已经没了。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近年来,东北人口流失严重,其原因还是出在东北自身。

先来举一个最近热议的视频。2018年1月2日,“知名民营企业家毛振华控诉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的视频,迅速刷爆朋友圈。视频中,中诚信集团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毛振华不惜与当地有关部门撕破脸,控诉当地管委会和执法机构等对其公司的侵占威胁、强买强卖。无论如何,知名民营企业家毛振华也是有头有脸的人,他“不计后果”嘶声裂肺地控诉,显示当地的营商环境差到了何种程度。换言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连他这样的知名企业家都遭遇如此羞辱的话,其他中小老板或许遭受的“蹂躏”更多。在这样的营商环境下,普通民众的待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众所周知,这些年来,市场乃至民众,对东北发展的信心一直不足。直到现在,不少人还挂着口头禅“投资不过山海关”。一提到东北,不少人就直摇头。归根结底,东北的营商环境堪忧,吓跑了不少人。毕竟,眼下是市场经济掌握话语权。优质人才,总会寻求最能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地区来施展自己的才华,而资本则会自然而然地流向最容易保值增值的场所。由于营商环境堪忧,人才和资本就毅然决然地“用脚投票”,逃离黑土地。鉴于上述原因,读者会发现近年来全国其他各地的东北人越来越多,这也在情理之中了。

当然,危中有机。只要东北地区的有关部门痛下决心,着力打造 “软环境”(Soft Environment),促进人才发展和人才有效配置,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提高人才幸福感、成就感,那些暂时不得不离开东北的人,一定会再回来的,从而凝聚起振兴东北的磅礴力量。当然,要实现这个愿景,就需要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让各类资源百舸争流,迸发出无尽的活力。如果硬给东北振兴开药方的话,或许以下两个措施值得考虑:一是从“政”入手,将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当然,这笼子不能太大,否则起不到关的作用,当然也不能太小,否则权力也放不开手脚做好事。二是从“商”入手,切实打造国法商规的尊严和威力,从而让各类公司、企业和经济组织都不敢贿、不能贿、不易贿、不想贿。


世界东西


2017年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最终,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和机械增长两方面,促成了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往往人口快速增长的地区,即增加环境的负担,又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世界上那些人口增长较快的国家,如菲律宾、印度、越南、泰国等国家将来的经济发展都将享受“人口红利”。

就我国而言,2017年不同的省区之间人口数量变动情况差异很大,2017年广东人口增加150万人,山东人口增长近100万人,河南、四川、安徽、浙江增加人口都超过50万人。而东北三省是唯一人口数量减少的地区,辽宁省2017年人口减少4.6万人,黑龙江省2017年人口减少12.18万人,吉林省2017年人口减少20.29万人,三省合计减少37.07万人。

造成,东北地区人口数量减少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经济原因,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发展遇到了瓶颈,经济增长缓慢,如何振兴东北,正在努力探索之中,导致大量年轻人往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具有更多就业岗位的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迁移。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

二是气候原因,东北地区地处中高纬度,气候冬季漫长而严寒,因而不少东北人,特别是退休以后的老年人,往更为温暖的南部沿海地区迁移,比如往海南岛等地迁移,进一步加剧了东北人口数量的减少。


地理沙龙


个人总结了几个原因,姑且一看,是否有些道理: 首先相比闯关东的年代,农耕时代,关内很多土地开发完毕,黑土度地广人稀,迎来一个人口流入高峰。

然后,新中国成立之后,背靠苏联老大哥的时代,东北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加上苏(俄)和日本留下基础设施、工业、矿业等方面的基础,加上东北的木材、煤炭、石油等资源优势,五年计划中的大批重工业项目落地东北,人口迎来第二个流入高峰。

再然后,随着60年代初,中苏交恶,重兵压境,东北靠近苏联的地理位置反而成为劣势。国家启动大三线建设,大批核心企业和研发单位分流(备份)到南方、西南方。人口流入的趋势就此扭转。 四,随着改革开放的启动,长三角、珠三角的强势崛起,对于全国人才和劳动力的吸聚效应,自然也吸引到部分东北的人口流出。

五,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90年代时期,大批国企改制,大量员工“下岗”,生计维艰,部分人口外流。同时,体制僵化的老国企的吸引力和人才吸纳能力都大幅下降。

六,而人群观念的转变一般而言是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的,东北社会中弥漫的进国企进公家单位的气氛,不利于经济的转型创新,经济活力不足,自然难以吸引劳动力。

七,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单纯的资源型经济优势已经不能支撑经济发展的后劲,而近几年压缩低端产能(去产能)的进行,继续恶化东北原有的经济状态。

八,东北的石油等矿产资源,原本储量不丰,经过几十年的开采,不少已经接近枯竭。总之,东北曾经为新中国打造工业化基础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遭遇困难,全国要反哺东北人民。


潮白河小鱼


首先,我是个山东人,回答这个问题,不一定多么正确,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多多包涵。

我先来讲一下东北的优势。


东北,无论是建国之初,还是民国时期,在中国的地位都很重要。东北土地肥沃的程度,简直让其他地方的人羡慕到嫉妒。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有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东北土地肥沃。


东北资源丰富,铁矿、煤矿乃至建国后的油田,都为中国重工业的发展贡献出了最强有劲的力量。

号称共和国的长子,建国之初,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建设东北的重工业,因为那里的工业基础较好,设施较为齐全,同时也离前苏联近,地理位置优越。(那时中苏关系尚未破裂)


这个时候,差不多算是东北最兴盛的时候。当然,这样说的理由是对比其他的省份而言,也就是横向比较。


可惜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东北边境面临前苏联的威胁,不得已,我们转移了一部分高精尖的工业。当然,这并没有动摇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地位。不过却也由此开始造成东北日渐“瘦弱”。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举措,让中国朝着一个更高更远更强的方向发展。


只不过,因为全球经济的转型,原先的第二产业的地位遭到了第三产业的冲击,这导致了东北原先的工业优势被削弱,而且周边的一些省份,工业基础也日趋完善,进一步冲击了东北的工业。


这是大势所趋,无法避免,同样也不应该回避。


联系问题,东北为什么人越来越少,直接原因在于大批劳动力外流。根本原因在于东北的经济较为单一,无法留住劳动力,而且它和其他省份相比,吸引人才的优势并不那么明显。

本地的人走出去,外地的人也不走进来,这就造成了东北人口较少的状况。当然,我说的是一个大的趋势,也有外地人才流向东北,但是数量较少。


一句话,东北需要改变这个状况,就要改变它的产业。国家也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口号,其中“振兴”这个词,用的还是比较客观的,承认了它为中国的付出,同时也表明了不会让它沉寂下去。


除了产业体系的不合理,网络经济的发展,也带坏了东北的经济风气。


作为一个外地人,我本不该对东北人民指手画脚,但作为中国人,我不希望看到看到东北经济继续萎靡下去,因为每一个地方的经济都是关系到民生福祉,我希望咱们中国繁荣昌盛,也希望咱们所有中国人都可以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好了,我开始要批评一下网络经济带给东北的恶劣影响。


首先,互联网经济成为一个趋势,这是大家所不容忽视的,但是伴随着新兴经济的发展,除了冲击原有的经济支柱之外,还会在其基础生衍生出一些不良现象。

相信“老铁,没毛病”“双击666”等一些词语,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没错,我想批评的就是网络直播、喊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其实,我对这些并没有多少反感,但是它们带来的危害却不浅,尤其是发源地之一——东北,将原本东北人豪爽的形象糟蹋的不轻,给人一种很傻的形象。我身边也有东北的人,他们对此也挺生气的,但是却也无可奈何,因为这一现象隐隐有扩延的趋势。这一点,我们不能忽视,而且也挺揪心的。


可能是喊麦之流的事物,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所以不少人开始效仿,并且一些无节操、无下限的视频也开始在网上流传开来。因为现在是经济社会,为了钱而做事,这并不丢人。但是凡事都要有个度,或许这带来经济收益,不过却是以东北人的形象为代价。

我不好评价这究竟是对还是错,只是心里面很排斥这些低俗的东西。


不过,我始终坚信一点,东北迟早会有一天被振兴起来,到时候,它也再将为中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出应尽的力量。


好了,说了这么多,夸了东北,同时也批评了东北,不一定多么正确,但是我没有任何恶意,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我会虚心接受所有人的合理批评。


不喜勿喷,谢谢。


我就是上不知天文,下不晓地理的幺幺龙,谢谢大家的阅读。


幺幺龙


说说我知道的几个现象,来解释一下东北人口为什么越来越少。

一、东北人口本来就少。

五六十年代,瓜菜代的时候,关内人吃不饱,很多人都跑到了东北。东北人慢慢就多了。八十年代以后重工业的发展,又吸引了一大批人来东北。所以,很多关外人都是关内人。

二、九十年代关内经济发展较快,很多闯关外的人又回到了老家。我们这很多村子都有操着本地口音的人带着说东北话的孩子回来,到现在,这些孩子也都三四十岁的人来,口音终于改过来了,当然也有没改过来的。

三、重工业衰退造成一部分东北人流向全国讨生活。

现在几乎关内每个城市,包括县城,都有很多操着东北口音的人,他们从事各种行业,包括美容美发、娱乐休闲、餐饮或者其他工作,有的已经在关内成家立业,顶多过年才回趟老家。

四、冬天很多东北老年人会到南方过冬,这也会减少部分人口吧。

五、年轻人更愿意到外地闯世界,不仅东北如此,其他省市的年轻人也是这样吧,留在当地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

现在东北人已经遍布全国,不,已遍布大街小巷,不信你试试!


小民谈


人怕出名猪怕壮,黑吉辽三省近两年一直被黑,实际上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福利太好了,经济太强了,看GDP增长,确实不行,因为已经到顶峰了,反观一些贫困省,近几年数据很好看,比比城市建设吧,黄河以北好像没有比沈阳建设好的,北京天津算在内。说人才流失,都是东三省找不到工作的农村娃,上了个二本找不找北了,在当地找不到工作,在本地工作的,5年内有房有车,哪个不比出来瞎胡混的强,东三省人口流失,比比南方那些贫困地区吧,流失更厉害,怎么没人说呢,还有,就是东三省教育太厉害,导致了人才剩余,黑龙江的高校很多,全国很多高校都有哈工大哈工程援建的身影,我也呆过几个地方了,见识不少人,说几句实话。


单片机开发08


东北人来答

1 生于欲望不强,东北地区传宗接代的观念本来就不如山东广东等地浓厚,而且东北有很多国企,国企的员工是不允许生两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时国企员工如果敢生两个就会被开除,所以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一家只生一个孩子的传统,即使开放二胎也有很多家庭只生一个

2 没有工作机会,年轻人大量外流。东北国企众多,以我自己为例,家里人全部在国企,然而除了国企公务员银行,东北就没有什么体面有高收入的工作了,在国企工作只是稳定,收入也不高。东北有没有什么能吸引别的地方年轻人的,老龄化会进一步导致人口下降,沈阳哈尔滨长春都人口外流,就别提其他小县城了。所以敢拼敢闯,有想法的年轻人都出去了

3 80后90后的数量实在太少。80后和90后已经是计划生育的一代,和60后70后相比,80后的人口总数已经大幅下降,即使80后一家两个孩子才刚刚维持人口总数不变,而东北的氛围一家两个孩子在农村都不一定能做到。年轻人数量太少会进一步导致人口下降

4 历史经验表明,生育率下降就没有再提升上来,韩国和日本都经历过婴儿潮和生育率下降,政府大量发放生育福利和产假,都没能有效的提高生育率,所以年轻人少加上人口外流,导致人口一旦下降,就很难再升上来了,东北的人口会越来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