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的銀行股值不值得買?

銀行股現在是A股最便宜的板塊了。以市淨率(股價/每股淨資產)來看,大部分銀行股低於1,最低的光大銀行只有0.7。國有企業轉讓評估值的下限就是淨資產,現在0.7倍的市淨率,相當於投資者的買入價比評估值的下限還要打7折。

銀行股價低不是沒有原因的,大家都擔心銀行的資產質量和方方面面的問題。巴菲特1989年買入富國銀行,不巧加州房地產價格下跌,巴菲特被套了40%。我們一起來看看巴菲特被套後是如何操作的。

1990年加州房地產經過幾年20-30%的大幅上漲後,由於供給過量,出現5-10%的下跌。美國人房地產首付比例最低只有3-5%,這一跌幅足以抹去購房者的本金,威脅銀行資產質量,而富國銀行是加州最大的房地產貸款機構。在那段時間,一些加州銀行連續爆雷,投資者認為銀行財務報表水分很大,難以相信。他們用腳投票,拋出所有銀行股,富國銀行也不能倖免,股價從1990年6月到10月急速下跌1/3。

巴菲特1989年已經買了5000萬美元的富國銀行,1990年最大虧損近40%。但巴菲特並不慌張,反而感謝暴跌能讓他以低成本大量買入。到1990年底巴菲特共投資2.89億美元持有5百萬股富國銀行,佔當時富國銀行近10%的總股本,是巴菲特當年第五大重倉股。

對於投資富國銀行,巴菲特在《1990年致股東的信》中有詳細說明。巴菲特很少詳細解釋他的投資邏輯,富國銀行是一個難得的案例,簡要歸納如下。

巴菲特首先解釋為什麼要買入富國銀行近10%的股票。一來富國銀行是一家管理卓越,回報高的銀行。二來持股量達到或者超過10%需要美聯儲的批准。潛臺詞是富國銀行值得買入,略低於10%是無需監管機構批准的購買上限。

接下來巴菲特提醒風險。他說銀行有超高的槓桿率,因為銀行資產多是資本金的20倍,很小的資產損失,就可以導致絕大部分本金虧損。而且,對於很多銀行來說,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大部分管理層會因為“制度性約束(institutional imperative)”,不由自主的模仿競爭對手。哪怕對手的做法特別傻,管理層都會照搬到本公司。在管理層的瞎指揮下,公司職員像旅鼠一樣盲目跟隨,而現在一些銀行面臨和旅鼠一樣的命運。(旅鼠每隔3-4年數量會猛增,然後集群覓食。面對大河大湖時,整個鼠群會一往無前跳入水中,結果是集體自殺。)20:1的槓桿率、很可能犯錯誤的管理層、會放大管理層錯誤的機制,這些風險因素使得巴菲特不會購買管理差的銀行,即使股價很便宜。他只會投資股價合理而且管理優秀的公司。

然後,巴菲特讚揚了富國銀行兩位最高管理層。他們讓巴菲特想起了首都城市傳播美國廣播公司(Capital Cities/ABC Inc.,巴菲特當時的第二大持股)的兩位最高管理層。兩大公司的管理層有相同的特質,都是業界最優秀的組合。一來兩家公司的兩位最高管理者之間都能夠相互理解、信任、欣賞工作夥伴,實現1+1>2的效果。二來兩家公司的最高管理層都給能幹的員工付高薪,而痛恨冗員。三來他們會著力削減成本,即使利潤創新高也不懈怠。第四是每位最高管理人都知道自己能力所在,基於能力而不是自尊來做決策。

巴菲特解釋了他為什麼買大銀行的小部分股權,而不是小銀行的控股權。一是不用付出控股權溢價。富國銀行有560億美元資產,淨資產回報率超過20%,總資產回報率1.25%。購買富國銀行10%的股權,財務上相當於購買50億美元資產銀行100%的股權。如果真要去購買50億美元資產銀行100%的股權,可能要付2倍買富國銀行10%股權的價格,因為有控股權溢價。二是富國銀行自帶優秀管理層。如果100%控股50億美元資產的銀行,找優秀管理層是個大問題。。

巴菲特坦承無法完全避免極端風險。加州是地震多發區域,如果發生大地震摧毀房屋,銀行業會被拖下水。宏觀經濟也可能收縮,或者出現金融恐慌,管理好的銀行也難以逃脫。但巴菲特認為極端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很低。

最後,巴菲特算了筆帳。富國銀行有10多億美元的稅前利潤,加上3億美元留出來用於充抵壞賬的準備金,合計13億多美元可以抵禦風險。假設富國銀行480億信貸中有高達10%的比例變成壞賬,這些壞賬中有30%的金額最終損失,則富國銀行的損失為480*10%*30%=14億美元。所以,即使在極端情況下,富國銀行也基本能做到盈虧平衡。

總而言之,巴菲特認為:

1)股價下跌帶來買入機會;

2)優秀的管理層值得信賴;

3)買大銀行的小部分股權比小銀行的控股權好;

4)即使發生極端情況也能盈虧平衡;

因此,買入富國銀行是一筆值得的投資。

巴菲特和富國銀行的故事說完了,回到中國的銀行股,到底買還是不買呢?

這當然是由投資者自己決定的。如果你看好中國長期經濟發展,沒有借錢買股票,也沒有想著一夜暴富,定期定投銀行股和銀行股為主要的指數基金是可以考慮的。如果想賺快錢,像“房產打新”那樣抽中就是30%的收益,銀行股很難。

本文源自可望buffett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