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希特勒最后已经同意了第6集团军的撤退,卢保斯还是没有选择突围呢?

川军团机枪手迷龙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是综合因素阻止了第6集团军的撤退,小胡子胡乱排兵布阵,遥控指挥、卢保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戈林信誓旦旦,最后食言、苏军做了万全准备等等综合在一起,导致了第6集团军的“悲剧”。

很多人将责任甩给小胡子,单纯的认为由于他的独断专行导致了德军的“悲剧”,但大兵认为,最应该负责的应该是卢保斯,这名元帅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特别是已经明确看到苏联人要对整个集团军进行包围的情况下,依然盲目的任由小胡子瞎指挥,延误撤退时机,从而错过了最后的撤退机会,可以说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典型代表。

就军事才能而言,他虽然不及大名鼎鼎的“沙漠之狐”隆美尔以及战术大师曼施坦因,但是他在人才济济的德军将领中也算是出类拔萃的。特别是在当参谋的时候,1939年,保卢斯被任命为赖歇瑙指挥的第10集团军的参谋长。保卢斯充分发挥沉着冷静、善于思考和讲究策略的长处,与精力充沛、勇猛果敢的赖歇瑙合作得相当默契。

因此,第10集团军(攻占华沙后改称第6集团军)在对波兰、比利时和法国的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此后,保卢斯被保送至第6集团军司令,开启了一线作业。在这个过程中,保卢斯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指挥风格,治军有方、练兵有术、从容冷静、深思熟虑、忠于上级、但缺乏果敢和决断,可以说,他是一名好参谋,却不是一名好将军。

如果是他的前任赖歇瑙指挥第6集团军,应该早早就选择了突围,甚至不会陷入斯大林格勒打巷战,当然这些都无从得知了。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作为最精锐的第六集团军的总指挥卢保斯不可能不清楚自己的部队遭遇了什么,也不可能意识不到久攻不下背后意味着什么,但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相信小胡子,戈林,曼施坦因的“承诺”,这都体现了他缺乏决断能力,可以说他要为第6集团军的几十万德国军人负主要责任。


新兵卫


需要强调的是希特勒本人从未答应让保卢斯突围,他始终坚定地认为第6集团军能守住环形阵地,赫尔曼-戈林的运输机大队已经在包围圈之外集结了超过500架运输机,在这位心腹保证下元手相信第6集团军的补给问题不会太严重,因为空军运输机部队的能力已经在“杰米扬斯克”和“霍尔姆”包围圈作战中得到完美展示,似乎这一次运输机大队也能完成空运任务,下图是德军运输及机场与战线变化和第6集团军包围圈分布示意图。

红色战线是希特勒终于允许高加索集团军后撤之后、哈尔科夫反击战开始前的战线此时第6集团军正在进行最后的抵抗,这时候已经是1943年的2月份了!蓝色战线是曼施坦因发起“冬季风暴”行动时的战线,此时第6集团军不到30万人被110万红军包围距离友军最近的距离也有80公里左右,但是史学家一直认为此时正是保卢斯突围的最佳时机,很可惜没有元首的命令他不敢放弃阵地。曼施坦因无法等待所有的救援单位到齐,在1942年的12月12号第57装甲军的4个装甲师开始向东北方方向进攻(如黑色箭头所示),曼施坦因为什么不选择更近的距离进攻呢?小编很疑惑。

这张图是更清晰的“冬季风暴”作战示意图,黄线是解救行动发起前的战线而绿色线是57装甲军推进最深线。注意它跨过了“阿贾克斯河”“米什瓦河”之后又推进了一段距离,此时距离保卢斯的包围圈环形阵地仅有48千米,在2条河之间的“维尔赫内-库姆斯基”爆发惨烈的坦克会战。图中所画的第6集团军突围的箭头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保卢斯从未进行过突围尝试他的理由很充分也很滑稽。到12月18号解围部队的推进基本上停滞了,此时曼施坦因请求希特勒允许保卢斯展开突围作战,尽快从内测帮助自己打开通道但是希特勒断然拒绝而且重申命令禁止任何形式的突围行动。(地名和河名可以根据模糊的拼音自己判断,帮助了理解)

无奈之下的曼施坦因寄希望于保卢斯的民族大义,希望他放下自己的荣誉冒着被元首枪毙的风险抗命突围。曼施坦因派出自己的首席情报官员“艾斯曼”陆军少校,冒着生命危险飞到斯大林格勒劝说保卢斯,期初胆小的保卢斯是认可了曼施坦因的意见的,他也认为再不突围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但是它的军团总参谋长“阿瑟·施密特”中将提出了更加现实的问题,就是在寒冬当中挣扎了几个月的第6集团军士兵不可能突破哪怕1公里的苏军防线,第6集团军能用的坦克不超过70辆、各种武器严重短缺尤其是燃料储备仅能行军30公里,再这样的情况下贸然离开环形工事是极不明智的。(包围圈外有7个苏军集团军兵力在80万以上)

最终施密特和保卢斯两人一致否定了曼施坦因的建议,虽然他们相信突围是唯一的出路但是也深刻明白没有突围的力量。平心而论,这两位将军的判断十分正确、判断战局角度十分老练,而且他们不能下决心突围也有曼施坦因的责任。原本是为了鼓励他们突围曼施坦因故意把“顿河集团军”的处境说的非常危险(是事业就是如此),这让施密特、保卢斯误以为自己突围出去也得不到有力增员,反而有可能被消灭在漫漫雪原之上。史学家认为这是曼施坦因在暗示保卢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围,因为他已经把后备队第48装甲军部署到顿涅茨克河走廊准备迎击朱可夫的“小土星”行动,没有什么力量保证突围部队的安全。(小土星行动从16号开始此时救援部队后方有可能被击垮自己身陷包围圈也是时间问题了),

保卢斯和施密特确实也有突围的打算,比如施密特反复强调要顿河集团军加强空运的力度,也就是说他想要获得足够的援兵和物资补给来加强第6集团军的力量,之后即便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也能突破包围圈外110万苏联红军的阻击,但是他们不知道德国仅有的运输及部队早已经在“杰米扬斯克和霍尔姆”两个包围圈补给任务中损失殆尽了。施密特和保卢斯都是教科书培养出来的军人,他们只知道在充分条件保障的情况下作战,丝毫没有隆美尔那种随机应变和毕其功于一役的拼劲,它们也想不到外围德军会在短短2个月不到的时间里败退到南方集团军的大本营“扎菠萝热”周围,这里距离斯大林格勒足足有800公里之遥,突围是彻底没希望了(第一张图中红线距离包围圈的最近距离保守估计是820公里)。1943年2月2号保卢斯投降。

写到这里小编不得不对纳粹德军肃然起敬了,撇开这支部队的历史罪孽不说他确实是一支历史上最能征善战的部队,载入史册的奇迹多半都是它们的杰作。作为看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能帮助当时的保卢斯和施密特摆脱困境吗?曼施坦因是否可以打得更好呢?希特勒不允许撤退的命令是否真的是荒诞不羁呢?欢迎各抒己见。最后附上冬季风暴的详细地图:


兵器世界


因为突围命令下得太晚了啊,当时第六集团军在挨冻受饿中,坚持现有阵地都非常艰难,更不要说突围了。

喜欢吹牛又总是把牛皮吹破的戈林元帅,再次大发厥词,给第六集团军挖了个大坑

之所以突围命令下得太晚,一是因为戈林元帅许诺每天可以向包围圈内空运300吨物资,结果实际上每天平均只能达到95吨,包围圈里的德国兵每天只有一两的面包配额,许多人都不是战死,而是冻死、饿死、病死的。

在战争中表现得像希特勒的死忠,战后却极力给希特勒扔黑锅的曼施坦因,给已经掉进坑里的第六集团军埋上了土

一是因为曼施坦因元帅拍胸脯说自己一定能够把第六集团军接出来,于是希特勒相信了他,任命他担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司令去解围,他还踌躇满志地亲自给保卢斯发去电报:“不要放弃,我会来救你们的,曼施坦因。”电文。解围失败后,曼施坦因矢口否认这封电报,然后在他的回忆录中就以保卢斯拒绝突围为由,把斯大林格勒解围失败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在解围失败后,第六集团军只剩下不足百分之十的部队还有拖曳火炮和物资的骡马,坦克也不足一百辆,其他部队要突围就只能抛弃重武器和辎重,完全靠双腿在冰天雪地里行军了,可这样一来即使突围出去也丧失了战斗力,会很容易被苏军追歼。所以保卢斯不愿冒险采取这样一场绝望的行动,这会使他的集团军沦为一群毫无战斗力可言的难民。


海军史研究会员


1942年12月19日,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直接向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下达了命令:要求第6集团军在不就即开始向西南方向突围,执行“冬季风暴”行动,必要时向顿斯卡耶察里扎推进,同第4装甲集团军建立联系,使该地区的运输纵队将补给运向第6集团军,使之维持战斗力继续执行突围行动。

希特勒同意了第6集团军向西南突围,同第4装甲集团军建立联系,但要求第6集团军仍要坚守斯大林格勒地域的东、北、西三面防线。也就是说希特勒并不同意让第6集团军撤离斯大林格勒,只是企图打通一条补给走廊,让第6集团军得以继续守住现有防线。

摆在第6集团军司令部面前的是两条路,要么听从集团军群的命令,向西南突围彻底撤离要塞地域;要么听从希特勒的命令,但是以第6集团军现有兵力根本不可能做到一面向西南发起突围,一面还要据守现有防线,即按照希特勒的命令根本无法执行,只能继续据守。

最终迫使第6集团军司令部做出不突围决定的因素是燃料问题!以目前集团军现存的燃料仅够其坦克最多行驶30公里,而集团军距离第4装甲集团军尚有50公里,根本无法同第4装甲集团军建立联系,而没有坦克德军的突围将举步维艰。

并且第6集团军还面临着一个更加巨大的风险,那就是一旦首次突破不成功,集团军主力将会停留在半路,一旦苏军将德军背后的掩护兵力击溃,第4装甲集团军也无法继续推进,那么第6集团军的命运也就注定了。尤其对于这支缺乏物资和机动性的疲惫之师而言,所冒风险更为巨大。

最终在这些多重原因下,第6集团军司令部没有选择突围,等到第4装甲集团军被苏军击退后,第6集团军丧失了最后突围的机会。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放弃突围的选择并不是保卢斯一人的决定,而是整个第6集团军司令部的决定,他们的处境过于严峻,而希特勒的陆军司令部又同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命令不统一,最终使第6集团军在犹豫不决中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小小狼王


虽然最后希特勒同意了撤退命令,但此时的保卢斯已经错过了可以打出去的机会,也不看看当时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是个什么状态,连阵地能不能守下去都是个大问题,更别说突围了。

在斯大林格勒作战期间,小胡子是一直在替保卢斯调兵谴将,保卢斯也一直在按照小胡子的命令走,可以说第六集团军被包围,纯粹就是小胡子惹的祸,自己给自己的将领埋了坑,还让将领往里跳,简直就是纳粹德国神助攻。

当然最坑的当属小胡子的“不许撤退”的命令,搞得保卢斯元帅是一惊一乍,虽然希特勒最后看第六集团军实在撑不过去了派了曼施坦因过去协助保卢斯突围,但是别忘了希特勒的另一个前提条件——在守住斯大林格勒的同时完成突围。

要知道,以当时第六集团军的人数,战斗力和剩余的燃油储备,连突破苏军的包围圈都难,更别说能守住斯大林格勒了,所以最后,保卢斯还是选择了继续死守斯大林格勒以降低全军损耗。

当然,这个锅不仅仅是小胡子、曼施坦因和保卢斯的,还有一个锅得分给“戈不灵”;此人之前信誓旦旦的对某胡子和某卢斯称每天都可以在包围圈空投300吨物资,结果最后只搞了95吨的物资,到了最后连物资都没得了,在有空投的日子里,士兵至少还有一两面包吃,但是空投一停,饥荒也就来了,许多士兵要不就是冻死,要不就是饿死。

此时的第六集团军如果想成功突围,就必须舍弃掉重型装备和辎重,但是这样做,士兵们就算可以成功突围,那也只能靠两条腿行军,再加上当时第六集团军的状态,要是再遇上苏军就无疑是送死;而坚守阵地至少还能等一等援助,所以保卢斯在无奈之下也只得选择继续坚守阵地。

所以这个黑锅不仅要保卢斯背,戈不灵、曼不群和小胡子都得背锅。

然而曼施坦因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开始甩黑锅:是保卢斯的错,是小胡子的错,是体制的错,是地球的错,巴拉巴拉巴拉(省略一千字)反正就不是我曼施坦因的错。(这本回忆录叫做《失去的胜利》,别名《一切都怪小胡子》)


二战吐槽君


其实希特勒最后也没有同意突围,因为当时第六集团军部队已遭到分割包围,苏军在第六集团军地域已达成突贯,部队已不具备突围条件,如果坚守,这些被分割的小集团仍可以牵制大量苏军。据顿和集团军群统计,在集团军群当面地域已发现苏军259个兵团(师,坦克旅),第六集团军牵制了其中90个兵团,再加上当时苏军攻陷哈尔科夫,若第六集团军贸然突围,不但会遭受毁灭,更会使苏军大量兵团从中抽身,将德军整个南翼包围在滨海地区,届时整个战局将万劫不复。

话讲回来,第六集团军在战役期间曾有两次突围机会,第一次是十一月中旬之前,趁苏军尚未完成合围或刚完成合围包围圈薄弱时撤出斯大林格勒,另外一次机会是配合冬季风暴行动,舍弃重装备与解围的第57装甲军打通包围圈。虽然会失去部分战斗力,但有生力量仍旧可以保存,之后充实千疮百孔的防线。12月下旬,苏军发动反击,德军距离斯大林格勒最近的两座机场相继失守,人员和装备已很难补充给包围圈内的部队,加之第六集团军鏖战多日,油料弹药所剩无几,救援的部队又被苏军击退几十公里,突围的可能性已彻底丧失,第六集团军防守地域不断被苏军压缩,贸然撤退极有可能因遭遇追击而变为崩溃,因此也只能继续坚守了。


顿河集团军群


元首问,还有多久能拿下斯大林格勒,他说,我还需要三个强师的增员!元首同意了,作为一线指挥官,无形中让帝国加大了筹码,确让优秀的野战军去打巷战,消耗殆尽。最后曼斯坦因让他突围,他确以伤员和油料不足为借口,断送了集团军最后的生机!那三十公里路,成为了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第六集团军是东线德军的脊梁骨,是精锐!很可惜,最后他自己也郁郁而终。我想他作为参谋更优秀,作为指挥官可能有些牵强了。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不能强求自己去到某个职位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结果可能害人害己!


归隐山林笑看风云


1942年11月,苏军向围攻伏尔加格勒德军发起反攻两路大军形成铁钳攻势,在伏尔加近郊的卡拉奇会师,包围了保卢斯上将率领的第六集团军共二十二万人,希特勒严令死守,并派最得力的战地指挥官冯,曼施坦因前来支援,此时两军相隔五十公里,保卢斯有突围希望,但他执行死守命令,突围化为泡影,曼斯坦因后被苏军击溃,战后他也唉叹,说这次增援不是求生而是求死的竞赛。第六集团军更加危急,苏军包围圈缩小,将德军一劈两半,戈林的空投吹嘘无用,1943年1月饥疲的德军在无法突围情况下由保卢斯率领投降,另一部也随后缴械,此时希特勒刚授予保卢斯元帅军衔,骂他沒有杀身成仁,下令为覆灭的德军哀悼三天,另外有9万l千名德军成为战俘,德军的东线攻势被打断了脊樑骨,第三帝国一落千丈,开始走下坡路。


文舀


对于被包围的军队来说,突围的时机最好的时机是被包围之初,一方面包围圈刚刚形成,不可能很严密,这时候打出去还是比较容易的。另一方面,刚刚被围时,储存的物资还是比较充足,军队还不会感到物资的缺乏。

如果被包围的军队,经过一段时间围困,首先是,包围圈已经完全形成,对于可能的突围方向,都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防备,对于攻坚来说,都是很艰难的战斗。第二,储存的物资已经被大量消耗,别的不用说,粮食就会消耗很多,说句笑话,皇帝还不差饿兵呢,饿着肚子怎么打仗?

对于保卢斯来说,最严峻的就是补给,当时德军每人每天只能分一片面包,50发子弹,所有的军马已经被宰杀吃完了,当时被围德军其实已经崩溃,如果不是苏联人包围,早就四散逃命了。就当时的德军情况,别说突围,就是苏联人放开大路让德国人走出去,德国人都走不到曼施坦因那里。


有痰


根本就是屁话,什么时候希特勒同意过突围?再说当时的实际情况鲍卢斯跑了,高加索集团军怎么办?自己去看看当时的情况,好像希特勒都不如你们聪明,征服欧洲波兰都是假的,只能说把防线交给仆从国部队是个败笔,分兵高加索也是一个致命的失误,实力不够,胃口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