綽號雜談——綽號來自民間,因而有著更強的生命力,其他的號基本消亡時,它卻生存下來了

綽號,也叫外號,古已有之。綽號起於號,中國古人有起號的癖好。號是古人的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它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輩的限制,因而人們可以通過取號而更自由地抒發或標榜某種情操。常見的號有居士、山人之類,像李白號青蓮居士,朱耷號八大山人。還有取自齋號、室號的,梁啟超就稱飲冰室主人。古代還有諡號,即死後由朝廷頒賜的榮稱,像岳飛的諡號為武穆。死後由門人、後人起的尊號,則稱“私諡”,如晉代陶潛的“私諡”是靖節。最複雜的當屬皇帝的號了,像清康熙帝, 廟號聖祖, 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年號康熙。

綽號雜談——綽號來自民間,因而有著更強的生命力,其他的號基本消亡時,它卻生存下來了

綽號來自民間,因而有著更強的生命力,其他的號基本消亡時,它卻生存下來了,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其魅力。綽號有自己所起和他人命名兩種形式,或蘊涵豐富而含蓄,或嬉笑怒罵、詼諧幽默。有史可查的綽號起自漢代,如嚴延年、郅都、董宣是漢武帝時期的三個酷吏,世稱之為“屠伯”、“蒼鷹”、“臥虎”。楊震因博學,被人尊稱為“關西孔子”。

綽號的產生,有多種由頭。如從形貌看,漢代賈逵身高頭長,被稱為“賈長頭”;從舉止看,西漢甄豐好夜間謀議,人稱“夜半客”;從行為看,東漢崔烈花500萬錢買官,人稱“銅臭”;從愛好看,南明弘光帝喜用蛤蟆製藥,丞相馬士英好鬥蟋蟀,人稱“蛤蟆天子”、“蟋蟀相公”;從著作看,唐駱賓王的詩中多用數字做對,人們因此稱他為“算博士”;從學識看,明代程濟因博學而獲“兩腳書櫥”的雅號;從談吐看,南宋趙霈擔任諫議大夫卻大談禁殺鵝鴨,因此被人譏為“鵝鴨諫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關於綽號,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群體綽號。如宋代丁大全、陳大方、胡大昌同時擔任諫官,他們有共同的特點,即明哲保身,不敢進言。於是,時人諷他們三人為“三不吠犬”。明憲宗時更有“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等群體綽號,真是形象之極啊。

在中國古典小說中,綽號出現的頻率很高,尤其是公案小說和歷史演義小說,幾乎每個人物都有綽號。而集綽號之大成者,非《水滸傳》莫屬,在書中,不光一百零八條好漢有精彩的綽號,連一些次要人物也都有綽號,像高俅綽號“位列三公”,想來十分滑稽。不過,《水滸傳》中人物的綽號也就二到四個字,而在另一些古典小說中,綽號的字數卻變得越來越長。像《童林傳》裡童林的綽號是“鎮八方紫面崑崙俠”,八個字之多。而新武俠小說也繼承了這項傳統,並且將之發揚光大。古龍的《絕代雙驕》裡的小魚兒,有一次給自己起了個超長的綽號,結果嚇退了那位膽小的武林人士。看來,在武俠的世界裡,綽號也是生產力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