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別著急否定這種方法,聰明的父母利用它幫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緒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名為《寶寶遇事只會哭不懂用語言表達?抓住幾個關鍵詞,引導孩子“有話好好說”》,其中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最關鍵的是關於情緒管理的問題,不少媽媽私信我說真是受益匪淺。

讓她知道了原來孩子的情緒不能打壓,也不能漠視不管。

關於情緒管理的繪本解讀,維尼媽媽更喜歡繪本《生氣湯》中所傳遞的媽媽的態度。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育兒方式,而我們每個人,在育兒的路上也都在探尋更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今天解讀的這本書,同樣是和情緒管理有關。

維尼媽媽發現,情緒管理的繪本不僅對孩子受用,對於我們父母來說,更有能夠比肩育兒書的效果,故事中父母的做法,其實就是給現實生活中爸爸媽媽一個最佳的參考。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小脾氣,因為他們是獨立的有思維的個體。

親子溝通上,最難把握的就是當父母和孩子都處於氣憤狀態時,改如何理性地溝通。

這本書名叫《羅伯生氣了》。

先彆著急否定這種方法,聰明的父母利用它幫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緒

主人公小羅伯同學,一看這個樣子就知道是遭遇了不高興的事,鞋子也破了,褲子也髒了,最愛的球拍也破了。

先彆著急否定這種方法,聰明的父母利用它幫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緒

羅伯滿腹委屈和憤怒,故事裡的爸爸處理方式顯得很簡單粗暴:忙於做飯,並且用嚷嚷的方式給孩子一個指令:脫掉髒兮兮的鞋子。

先彆著急否定這種方法,聰明的父母利用它幫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緒

羅伯更生氣了,他用摔掉鞋子的方式回應了爸爸。

先彆著急否定這種方法,聰明的父母利用它幫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緒

羅伯的餘怒未消,當他看到晚飯只有他最討厭的菠菜的時候,就更加崩潰了。

他嚷嚷,爸爸也很生氣。

顯然,和《生氣湯》那位智慧的母親相比,這位父親並不是一個完美的父親,他更貼近於我們的生活:

做菜並不是那麼好吃(只做了一道菠菜算什麼鬼?);

對於孩子的情緒和行為還是有自己無法接納的地方,並很真實地像孩子表露出自己的不接納。

生活中我們更多的是這樣的父母,很累、要忙工作忙家庭、要洗衣做飯,做不到佛系地時刻認清“孩子的情緒是孩子的情緒,自己不被這種情緒所感染”,也會發脾氣也會無法控制。

維尼媽媽想說,沒關係,首先你是一個真實的父母,你無需在事後為自己的情緒過分自責甚至要刻意地給孩子彌補什麼。

我們只需要在自己和孩子都平靜了之後,好好地解釋一下發脾氣的原因。

先彆著急否定這種方法,聰明的父母利用它幫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緒

但這位父親也是一位聰明的父親,他聰明地做到了控制局面而不是控制孩子:讓孩子暫時回到自己的房間去冷靜冷靜。

先彆著急否定這種方法,聰明的父母利用它幫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緒

羅伯回到房間之後,委屈和憤怒使得他的情緒爆發並宣洩:它們噴薄而出,變成了一個紅色的怪獸。

突然感覺繪本是相通的,紅色代表了憤怒,這也曾經出現在立體書《我的情緒小怪獸》中。

先彆著急否定這種方法,聰明的父母利用它幫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緒

這個怪獸開始了它的為所欲為:摔東西,扔枕頭,把房間搞得亂七八糟。

先彆著急否定這種方法,聰明的父母利用它幫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緒

其實這些都是羅伯衝動的行為,允許孩子在成長中的衝動行為,但是也要讓他們承擔後果——羅伯的衝動使得他的小汽車摔壞了,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懊悔。

孩子承擔了後果——修理了他的小汽車,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憤怒情緒已經變得越來越小了。一直到最後,被裝進一個盒子裡。

先彆著急否定這種方法,聰明的父母利用它幫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緒

故事暖心的最後,“悄悄”、“聲音輕柔”說明羅伯已經完全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可以和父親很好地溝通了。

當然,他想吃的是甜點,在接下來的父子溝通中,他會不會很委婉地要求父親給他做一些營養豐富可口的晚餐呢?

我想會的!

一個開放的結尾,也給父母們一些思考的空間:如果你是那位父親,面對了冷靜下來的孩子,你會怎麼做呢?

我會給孩子一個擁抱,心平氣和地給他做他想吃的東西。如果他願意說一天裡的遭遇,我願意聽,不打斷,也不評價。

這種解決方式,有沒有點《野獸國》的意味呢?

這個故事裡提到了一個我們經常在美劇中見到的場景:

父母和子女吵架,在雙方情緒逐漸崩潰的時候,父母往往會說:回你房間去!

這時孩子會摔門躲進臥室。

而下一組畫面則是孩子鬱悶完糾結完,父母敲開門,和子女心平氣和地坐在屋頂看星星,並敞開心扉了。

這其中便蘊含了一個非常科學的親子溝通及情緒處理方式——計時隔離

“計時隔離”通常用在孩子不聽話、犯錯,情緒崩潰時。

恰恰此時,也是父母隨時會大吼大叫的時候。

在美國,計時隔離被廣泛用於孩子犯錯時的一種懲罰。讓孩子冷靜下來,計時隔離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我們在氣憤的時候往往會說出一些傷害對方的話,尤其是對自己最親的人。

此時,我們會口不擇言地說出:“你這個笨蛋!”、“你太煩人了!”、“你怎麼這麼不懂事?”、“我沒你這樣的孩子!”甚至更嚴重的話。

雖然生氣時的中傷不是我們的本意,但這樣的話一經出口,就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一萬點傷害。

他們會因此而產生自卑、逆反的心理。

生氣時脫口而出的話,最無心,也最傷人!

因此,此時冷靜的處理方式便是“計時隔離”,讓孩子回到自己的房間,家長冷靜下來,孩子也冷靜下來反思。

在美國,計時隔離被廣泛用於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的反思方式。

當然,關於這種方法,育兒界也是存在爭議的。不少媽媽認為,這種方式看起來很美,並沒什麼用。

“當你的孩子在發脾氣或者崩潰的時候,她可能會不知所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懲罰無需小題大做》的作者,加州大學洛杉磯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丹尼爾·西格爾博士說:“你的孩子在情緒最糟糕的時候,實際上是她最需要你的時候。”

先彆著急否定這種方法,聰明的父母利用它幫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緒

大多數專家認為計時隔離是有效的,只要你能夠在合適的情況下正確地使用,特別是對3歲以上的寶寶來說。

因此,正確使用計時隔離是有講究的:

1、不適用於3歲前的嬰幼兒

3歲前的孩子,父母要給予及時滿足,尤其是嬰兒期的孩子。

3歲前的孩子心智發育還未達到能夠接受“計時隔離”的程度,父母輕易讓他們獨處會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過早地給孩子介入計時隔離,會讓孩子感覺——媽媽不要我了!

印象特別深的一次,維尼2歲多一點兒的時候,她一定要拿到她的玩具水果刀,可是因為語言發育的限制,她只會哭來表述。而彼時我的不理智,造成我和孩子雙雙崩潰。

我試圖讓她在一個地方冷靜下來,於是我把她關在臥室裡,可是她並沒有領會我的用意,反而哭得更傷心:因為她錯誤理解為我拋棄了她,從而產生了不安。

對於3歲前的孩子,哭是他們最管用的伎倆,我的經驗是呆在孩子不遠的地方,讓孩子哭完,再把她抱起來,共情,安撫,說出情緒,解決問題。

2、用於情緒上的疏導上的初衷是冷靜而非懲罰

計時隔離更廣泛地用在孩子犯錯看到時候,但也適用於疏導孩子的情緒。

採用這種方法的初衷是讓孩子冷靜,再進一步地選擇理性溝通的方式,不要讓孩子覺得,讓他回到自己的房間去這樣的指令是懲罰。

情緒無關對錯,我們不評價孩子的情緒,只需要讓他冷靜下來就夠了。

3、區別於“關小黑屋”

地點很重要,回到自己的房間裡,想摔東西想大哭大喊怎樣都好。

但絕對不能把孩子關進沒有窗戶的衛生間,不能將孩子置身於一個小黑屋!

我至今還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惹媽媽生氣,彼此情緒都已經崩潰,我媽拽著我把我關進衛生間。

衛生間沒開燈,只有一把摺疊椅子,我趴在椅子上哭,哭著哭著就睡著了,當時的感觸只有恐懼,對黑暗和幽閉環境的恐懼,但因為惹媽媽生氣的問題並沒有解決。

現在想來,我媽曾經用的方式,以及我曾經錯誤地用在維尼身上的方式,懲罰大於冷靜,其實更像是家長不冷靜的行為。

4、計時隔離有時間限制

最初通常一兩分鐘,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時間,一般來說,幾歲的孩子就隔離幾分鐘。

計時隔離不是屢試不爽的法寶,重點在於不能經常用它,屢次用這個辦法,孩子會抓到“軟肋”,認為“不就是單獨待一會兒嘛”,將原本有效的冷靜方法變成了形式,起不到親子溝通的作用了。

5、誰發起誰結束

如果是爸爸下令“回你房間去”,那麼計時隔離也最好是由爸爸來結束。

結束的時候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隔離結束了,那麼我們現在可以談一談,或者平靜下來給孩子一個擁抱。

6、事後溝通

計時隔離結束後,父母需要和孩子及時溝通:為什麼發脾氣,什麼原因導致爭吵和不聽話。最後,不要忘記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愛你!

對於孩子學會控制情緒的繪本,維尼媽媽此前在書單中也介紹過《菲菲生氣了》。這兩本書很像,有異曲同工的意味,也各不相同。

關於情緒管理,我發現媽媽們越來越關注,也越來越認可繪本給孩子起到的心理自助作用。

其實,換個角度,繪本也是我們的育兒書。

近期維尼媽媽將整理情緒管理的繪本書單,敬請關注喲。

更多精彩育兒請關注

工*宗*號*:宛爸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