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小品的命载不动电影的魂:我评冯小刚

我无意评价崔永元和冯小刚的争议,我只想谈谈对冯氏电影的看法,特别是在《手机2》拍摄完毕即将上映的时候。

去年底看完芳华我就不想聊芳华,因为该电影印证了我对小刚的一贯看法,他是个导小品的超级段子手,拍电影还是算了吧。

作为观众,冯小刚和陈凯歌都曾是我喜欢的大导演,但这两年他们拍的电影却不让人太喜欢。总得感觉是两位都力不从心。

陈凯歌的电影只能拍好一半故事,故事开头铺陈的很到位,可是怕转折,一转折就露了死相,结尾又往往潦草单薄的令人吃惊!

但话说两面,陈凯歌是个很简单的人,他的电影哪怕是《无极》,虽然傻还透出一股子真味,我就是傻,一根筋到底,但我不蒙拐骗,不掺假!

对冯小刚,我的否定大于肯定。他的电影,第一感觉是太像小品了,他总是设置一个特别夸张的语境。人物安排又特别背离现实,幽默体现在主要演员耍贫嘴的功夫上,台词极其相声化,故事的情节是否合理,人物性格的变化是否符合逻辑都是次要的。在这样的电影中,葛优成为他的特型演员就理所当然了!

记得2004年,我还在南京读书,临近毕业还忘不了去看一场电影《手机》。当年的大ip被冯导用男性中年危机加上对某主持人的影射包装得既幽默又深沉,一夜之间让所有人都重新认识了手机,也重新审视人际交往的信任难题!

在这之前的冯导拍电影直来直去,主题是明确的,就是喜剧,一惯的冯氏贫嘴幽默插科打诨,间或抛出一些金句不光抖了包袱还直接刺社会现实,哪怕是装疯卖傻也都颇显分量。即便电影里有些苦情的空间,冯导也会用幽默拧干了递到你眼前。

手机就不是了,看过的人知道,这本电影看似喜剧,其实看完以后是带着沉重走出电影院的。若干年以后回顾,冯导就是从那时起变得多愁善感了,天下无贼讲的是一对小偷夫妻的自我救赎,主题上升到了宗教!非诚勿扰一加上了葬礼,插足,忏悔,自杀等等悲情环节!到了非诚勿扰二,更是变本加厉,把活闹丧和离婚仪式搞到了舞台上。

《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集结号》《潘金莲告状》基本上就是正剧了,大导演不卖笑了,又好像有点吃不开,于是来个《私人订制》但结尾部分驴头不对马嘴的安上对环境问题的严肃思考。

个人觉得,所谓冯氏电影本质就是一个大号的小品,一开始他用笑逗乐观众,后来发现光逗不行你得深沉一点,于是就开始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过程!什么热就加什么,环境问题获关注就加环境,大家喜欢战争,就加一段几分钟的战争戏。大家想看看地震什么情况,又砸一场地震戏。按照这个套路也行,只要砸出深度大家就买账。

冯小刚的错误在于:如果说张艺谋导演喜欢堆砌镜头,冯小刚就是在堆故事。他很喜欢把好多故事揉在一块,可是又不能很好的组合,他能感觉到哪些是好故事,可是他说不透,他就凑,凑了很多个点,看市场喜欢什么点就加什么点,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一地鸡毛。

搞小品的命载不动电影的魂:我评冯小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