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0元起家到身家百億,吉利李書福:想阻止我只有殺了我

作者l 二毛

原創l 創業智庫(ID:cyzk88)

人生和創業的成功有很多種,也有很多不同的路。有人家境優越,從小接受好的教育,工作起步就是大公司好工作,創業起步就是大格局大視野大生意。

但我更欣賞李書福式的成功,家境差,起點低,5次創業,這樣的人最終能大成,更需要雄心和魄力。為什麼?因為窮人的孩子,沒見過大錢,很容易小富即安。

但李書福不是,他每次到了一個比較舒服的狀態,就會不斷進化,尋找合適的時機向上攀爬,即使是失敗也絕不停留原地。

從19歲做生意,到今天,李書福已經幹了36年,他從120元起家,最終做到現在的百億富翁,很了不起。

從120元起家到身家百億,吉利李書福:想阻止我只有殺了我

李書福是20世紀影響中國的25位企業家之一,但卻很低調,大眾對他不算熟悉。我第一次對他有深刻印象,源於中國企業家對李書福的一個專訪:

《中國企業家》:成為主流人物是否意味著要做一些妥協?

李書福:人在這個世界上活的時間不長,到底是對自己的人格負責呢,還是妥協?我是一個很簡單的人。

我們是改革開放的一個兵,你不讓打了,我就立正站著不動,你讓我掉頭,我馬上掉頭,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也可能就是因為這麼簡單,所以有時候把事情給做成了。

《中國企業家》:你有孤獨的時刻嗎?

李書福:我們一開始2002年提出來要併購沃爾沃,那時候所有人都在笑話我,我們內部人也都在笑話我。但我就是這麼一步一步走的,你說孤獨也好,熱鬧也好,總而言之就是要對全局有一個正確的判斷,這個很重要。

《中國企業家》:你的案例可以複製嗎?

李書福:怎麼複製啊?世界上只有一個沃爾沃,也只有一個吉利。

一問一答,都透露出李書福不凡的視野格局和業務自信。

1963年,李書福出生於一個浙江台州的農民家庭裡。19歲,中學畢業他就出來做生意,54歲與其兒子以1100億身家排名胡潤百富榜前10名,公司市值至少1545億人民幣。

李書福的成長,創業過程中有沒有一些關鍵節點,每一次他是如何做選擇的,這樣的選擇又是如何一步步放大他的格局和視野的。這篇跟你分享一下,相信會對你有所啟發。

從120元起家到身家百億,吉利李書福:想阻止我只有殺了我

開照相館、當冰箱廠長、搞摩托車

32年他創業5次

李書福曾說,他的商界偶像是稻盛和夫。

這位大師白手起家創辦了2家世界500強企業,78歲以門外漢的身份接任負債累累的日航企業,僅僅6個月就扭虧為盈。

為了成為稻盛和夫那樣的人,李書福年輕的時候就暗下決心,要讓自己的人生過得精彩。

19歲那年,李書福因為3分之差沒能考上大學。後來,他拿著父親給的120塊錢,做起了照相生意。

最初做生意,只是揹著相機在公園或大街上給人拍照,半年後他就攢了錢,租了一個店面,開起照相館。

做了一段時間,照相館賺了一萬多塊錢後,李書福發現做工業,發展前景很大。接著他把賺的錢都投入到冰箱零部件裡面。

他開始在家生產,自己研究技術,鑽研產品知識,做好就親自送到冰箱廠去賣。

後來,生意越做越大,1984年,李書福和幾個兄弟合夥辦了黃岩縣石曲冰箱配件廠,21歲就當了廠長。

從不安於現狀的李書福,早在畢業之前就一遍一遍告訴自己:如果天天想著自己失敗了怎麼辦,那就不能前進了。

所以,每當一個商機出現,他總能最先捕捉到,並馬上行動。

一年後,他又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生產電冰箱。當時主要生產北極花電冰箱,到了1989年,他的北極花電冰箱廠的年產值超過千萬,每天到工廠拉貨的車子排起了長隊。

到了26歲,李書福已經是一個十足的千萬富翁。

從120元起家到身家百億,吉利李書福:想阻止我只有殺了我

你會發現,區別開平庸與優秀的恰恰是一份膽量。26歲,也許很多人還處於迷茫期,但李書福早已明確自己的目標,每一步都走得堅定。

正當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時,這時國家對電冰箱實行定點生產製度,作為民營企業,北極花電冰箱廠不在其列,只能被迫關門。

但李書福並不認命,他開始困惑怎麼選擇未來的路?

喬布斯的一段話啟發了他:要成就一番偉業,唯一的途徑就是熱愛自己的事業。如果你還沒能找到讓自己熱愛的事業,繼續尋找,不要放棄,跟隨自己的心,總有一天你會找到的。

後來,李書福南下到深圳大學“充電”,他發現有一種進口裝修材料的市場前景很不錯,便中斷學業回到台州,聯合幾個兄弟重新創業。

他的工廠生產出了中國第一張美鋁曲板,後來又成為全國第一家鋁塑板生產廠商。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吉利集團的主要利潤來源之一。

李書福總是善於發現先機,並以最快速度去落實執行,20世紀,他憑藉自己的膽量與魄力,成為民營企業家的領軍人物。

他喜歡不斷嘗試,從不懼怕失敗。當時海南掀起一股房地產熱,李書福又帶著幾千萬的資金來到海南,卻遭遇地產泡沫破滅,幾乎血本無歸。

這段經歷,讓李書福深知自己只能做實業。

1993年,他以數千萬元的代價收購了浙江臨海一家有生產權的國有郵政摩托車廠,並率先研製成功四衝程踏板式發動機。

接著又與行業老大“嘉陵”合作生產“嘉吉”牌摩托車,不到一年的時間,他的摩托車銷量不僅一直佔據國內踏板車龍頭地位,還出口美國、意大利等32個國家。

從開照相館到摩托車廠,李書福不斷調整方向。即使開電冰箱廠,事業到達巔峰,擁有別人羨慕的財富和名望。他也從不貪戀這些,不懼怕重頭再來。

且每一次出發,他都能抓住要領,要麼不做,要做就做第一。這種決心和毅力,讓李書福從一個外行人做到頂尖的位置。

也許很多人在這件事上做得不夠好,選擇後就懶得調整方向,會說,“先幹兩年再說吧”,兩年後又說,“轉行成本太高了,再幹幹看吧”。於是就這樣,一步步把自己的青春和職業生涯最重要的階段,給耽誤沒了。

從120元起家到身家百億,吉利李書福:想阻止我只有殺了我

為了造汽車,他向政府申請了6年

吉利成為中國首家汽車民營企業

“什麼叫創新,就是人家都反對你還堅持去做。如果你和大家的觀點一致,這叫創新嗎?”李書福說道。

1994年,李書福洞察到汽車的商機,他想做汽車,但政府只限國有和外資生產,當時民營企業裡沒有人敢這麼想,這麼做。

可即便這樣,也沒能攔住李書福的野心。

為了實現造車夢,他瞞著政府部門,偷偷在臨海市徵地850畝,打著造摩托車的幌子,籌建吉利“豪情汽車工業園區”。

眼看著政府許可還沒批下來,李書福只能一邊偷偷造車,一邊向政府申請。

1996年,他向浙江主管部門提出造汽車的申請,所有人都以為他瘋了。當時的民營企業不可能拿到汽車行業的準生證,更有人笑話李書福,說造汽車不是造摩托車。

但李書福偏不信這個邪,“造車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4個輪子,2張沙發,再加上一張鐵皮嗎?”

為了可以正式造車,他好幾次跑到北京,堵在有關部門門口苦苦哀求給民營企業一次做汽車夢的機會,並聲言不用國家投一分錢。就這樣,他堅持了6年。

可能有的人早就放棄了,但李書福卻為了這個夢想不惜北京、浙江來回跑,而且一跑就是6年。

不顧眾人反對,不懂生產技術,但他卻堅定的說:“我們要讓吉利車走遍世界各國,而不是讓世界各國的車走遍中國。”

這種決心與毅力,真的不是一般人所擁有的。

從120元起家到身家百億,吉利李書福:想阻止我只有殺了我

1996年,吉利集團成立

不禁感慨,任何時候我們都是有選擇權的。一個開掛的人生,可能就差一次勇敢的選擇。

1997年,李書福買了一個四川客車的生產資質,只能生產客車和麵包車。當時,不僅沒有政府支持,同行也在嘲笑打壓他。但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李書福在這種打壓下堅持了下來。

1998年,吉利在寧波建立工廠,開始規範進入汽車製造行業。但還是不能生產轎車,只能生產客車。

那段時間有多艱難?研究汽車技術的時候,李書福要把房子和倉庫都用布蒙起來,像小偷一樣生怕被人舉報。

他不斷告訴自己,“我們要堅定,我們要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讓吉利汽車走遍全世界。”

1998年底,第一輛兩廂“吉利豪情”車下線,李書福把“吉利豪情”的市場價定在4.79萬元,是當時中國最便宜的“電噴車,”救贖者成功邁出了第一步。

但挫折只是開始,那一年李書福專門搞了一個“下線儀式“,他發出去700多張邀請函,結果來捧場的只有一位副省長。原因是當時這輛車還未列入國家規定的生產目錄。

“我當時真想哭。辦了100桌酒席,卻沒有來賓,這是什麼滋味?”回想起來,李書福仍有些心酸。

面臨一系列的挫折,這位“汽車狂人”不僅沒有放棄,反而越挫越勇。

1999年,時任國家計委主任的曾培炎視察吉利集團,李書福對他說:“請國家允許民營企業家做轎車夢。如果失敗,就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吧。”

終於,2001年12月,吉利獲得轎車生產資格,成為首家中國汽車民營企業。

1998年8月,第一輛吉利豪情下線

這場持久戰終於打贏!回想這段經歷,李書福感慨:“吉利汽車的目標是要做真正擁有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受人尊重的中國汽車品牌。雖然我們在這條路上走得不會很平坦,但我相信我們每走一步,就會取得一點積累和進步。”

申請成功後,吉利仍然頂著巨大壓力。畢竟全世界那麼多同行已經在中國紮根,作為後來者要想在這個領域取得成功,非常艱難。

為了在這個領域立足,吉利主打低價路線,讓普通百姓也能買得起。

當時的吉利美日和吉利豪情,每輛價格都在3萬多元。高檔一點的吉利優利歐售價也不過4萬元。

這樣下來,吉利的客戶不斷累積。生產的第一款轎車,最高的時候每年銷售量就高達十多萬輛。

“我不是偉人,是草民。我們的努力得到了認可,我們不就是為了這一天到來嗎?”回顧這一切,李書福說道。

從120元起家到身家百億,吉利李書福:想阻止我只有殺了我

從決定收購沃爾沃到收購成功

他用了8年時間尋找機會

所有的看似一帆風順,背後都有你看不見的眼淚。

吉利起來了,但它最初主打的低價策略卻被人詬病廉價低端,上不了主流。另外,因為過於模仿其他汽車,吉利沒少吃官司,李書福的處境極為尷尬。有人說他快瘋了,見人就講自己是怎麼造出3萬元轎車來的。

這給了李書福很大的打擊,有一回,他與同事喝酒後號啕大哭:“我一不偷、二不搶,每天從早晨6點半工作到晚上11點,辛辛苦苦辦企業,為什麼別人總嘲笑我?”

哭完之後,李書福萌生了收購世界級汽車品牌的念頭。

2002年,拿到汽車生產許可證不久的李書福,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對員工們宣佈:“我們要收購世界名牌沃爾沃!”但當時,收購沃爾沃只能以“夢”的形式留在李書福的大腦中,因為他“沒錢、沒本事做成(這件)事情”。

所有人都在笑話他,包括內部的同事。

殊不知李書福暗下決心,正一步步往他的夢想靠近。

2006年,吉利集團贏得英國百年汽車企業錳銅控股公司的垂青,雙方合資成立了上海英倫帝華合資公司,在上海生產知名的倫敦黑色麵包出租車,實現了“英國品牌中國造”。

2008年,李書福又趁著金融危機帶來的機會,拿下全球排名第二的澳大利亞DSI自動變速器公司。

這一切都是為了向他的“沃爾沃夢“靠攏。

甚至,李書福私下跟吉利的一位高管說道,“我要你知道一件事——一旦我們開始這次冒險,一旦我開始收購沃爾沃,唯一能阻止我的辦法就是殺了我。”

李書福絕不只是說說而已,為了收購沃爾沃,他整整花了8年的時間。

吉利收購沃爾沃簽約儀式

2007年,看到福特深陷財務困境,李書福開始“找錢”,並委託美國一家諮詢公司給福特公司高層“帶話”,表示吉利集團有意收購沃爾沃轎車公司。他還親自去美國拜訪福特公司高層。儘管對方甩掉了捷豹、路虎等知名品牌,但它仍然捨不得出售沃爾沃。

碰了一鼻子灰的李書福,仍然不死心。後來的連續兩年,他又跑到美國底特律參加車展,目的就是找機會和福特公司的首席財務官喝杯咖啡,“聊聊沃爾沃”。

但都遭到了拒絕,原因是吉利公司沒有國際知名度,自不量力。但李書福一直軟磨硬泡,福特公司很多人也因此記住了這個黃皮膚的中國民營企業家。

2008年底,當福特公司決定甩掉沃爾沃這個“包袱”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李書福。

經過幾番溝通,董事會內部始終未能達成一致。

為了說服福特公司,李書福甚至通過一家英國公司組建了一個200多人的談判團隊。

當時談判有多艱難?光是雙方準備的資料和談判記錄,就重達幾十公斤。而且吉利集團的談判成員,由於經常往返中國與歐洲,常常早上醒來都反應不過來自己身在何處。

為了收購沃爾沃,他不知疲倦不知險阻,從收購國外企業到多次與福特公司高管的交涉,都看出李書福的決心,他絕不只是說說而已。

2009年10月31日,福特公司終於在兩個競購者——法國雷諾汽車公司和中國吉利集團當中作出了選擇:吉利集團被列為優先競購者。

2009年12月,福特對外宣佈已和吉利達成框架協議。

一個才有12年曆史、年銷售收入只有160億元的中國民營企業,最終以27億美元的代價吃下了有86年光榮歷史、年銷售收入上千億元、製造世界上“最安全”汽車的頂級汽車品牌之一的沃爾沃。

這在世界汽車史甚至產業史上,都是一個驚人之舉。

周星馳曾說過一句話,“如果每個人都理解你,你得普通成什麼樣子?”

一路走來,很多人都不理解李書福,甚至笑話他。

但他從不在乎,也從不害怕失敗,因為他知道只有去做了才有掰回的餘地。

就像他說的那句,“人生沒有標準的答案。”

耗費90億美元收購奔馳母公司

你看不到李永福做選擇有任何恐懼

曾有記者問李書福,經營這個巨大的產業帝國有沒有壓力?

李書福的回答是:

“我沒有壓力,真是沒有壓力,什麼叫壓力我不懂,因為我是農村來的。你說我怕什麼,失敗了沒有關係,回去種地、養龜、養蝦,對不對?承包兩畝地,一畝地種菜,一畝地種水稻,怕什麼呢?有吃有喝。”

沒有這樣的心態,李書福也許很難堅持到現在。

19歲出來做生意,21歲就成為千萬富翁,但他的出發點卻不是賺大錢。

1989年,李書福把所有資產都捐給了政府。他又重新開始創業,不斷突破人生的天花板。

為了獲得汽車的生產許可權,他整整申請了6年,在這6年裡,他潛心研究造車技術,為出產轎車做準備,直到2002年才發佈第一款小轎車,結果賣到斷貨;

接著,他又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收購沃爾沃”。一個賣廉價汽車的民企要收購一個高端國際品牌,怎麼看都覺得是笑話。結果他用了8年時間,真的做到了。

你能想象,他心裡裝的,一定不是個小夢想。

而這,只是李書福夢想的第一步。

2018年2月24日,吉利集團正式宣佈以90億美元收購奔馳母公司戴姆勒,佔股9.69%,吉利成為戴姆勒集團最大的股東。

從120元起家到身家百億,吉利李書福:想阻止我只有殺了我

這有多瘋狂,很多人都想擁有一輛奔馳,而“汽車瘋子”李書福的做法是直接買下它的母公司。

90億美元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比李書福和其兒子財富總額的一半還多,是收購沃爾沃價格的五倍。

李書福不僅“瘋”了,而且還出乎你的意料。

曾經有媒體問李書福,“你個人的終極追求是什麼?”

李書福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什麼終極追求?人生是一個不斷奮鬥的過程,所有人最終都會進墳墓,哪有什麼終極追求啊?”

如今,55歲的李書福已經功成名就,他也成為汽車行業的風雲人物。但他仍然在追夢的路上。

看到這裡,感觸頗深。這幾年來,看到很多人的起伏。

2015年,是自媒體創業元年。有個朋友也剛好趕上這個風口“一個月賺20萬,幾乎天天有廣告接,挺爽的。”

我聽完後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建議他樹立自己的壁壘。

原因很簡單,憑藉風口賺快錢不會持續很久,如果只是靠粗製濫造的內容根本留不住用戶,現在迭代這麼快,一個不小心就會被打倒。

他明白,但明白的不夠徹底。接著又這樣混了2年。道理很簡單,如果有門生意,每天隨便弄一下,一個月能賺上萬,大多數人即使明知道不好,也不想去改變。

但2年後,他的公司已經走下坡路,因為沒有核心的商業模式,曾經10個人的團隊縮減到3個人,收入也艱難。因為害怕失敗,他嘗試都不敢嘗試,等到醒悟過來,早已經被替代。

人這一輩子,不是隻有短短兩三年,不到最後一刻都不要放棄提升自己。

這麼簡單的道理,並不是每個人都明白。

- END -

本文部分素材來自中國企業家、粥左羅、人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