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義大利、奧地利)

上世紀初由於錄音的出現,使一般的聽眾有機會聆聽到大師們的指揮錄音,這也使得很多指揮大師為普通愛樂者所熟知。尤其是上世紀下半葉,立體聲錄音的出現使古典音樂欣賞不用必須走進音樂廳才能欣賞滿意的效果了。另一方面,立體聲錄音在一開始就達到一個非常高的高度,那時很多大師又都在巔峰狀態,這使得大量高質量的錄音唱片出現並使指揮家成為古典音樂唱片的中心。併為音樂愛好者所熟知(當然,其中的皎皎者比如卡爺,收穫的不僅是名稱,還有豪宅和私人飛機)。

就讓小編給大家數一數上世紀的著名指師家吧,排名不分先後,歡迎討論!觀點僅代表個人,想來這個應該不會有人噴吧。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篇

一、托斯卡尼尼

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1867.3.25-1957.1.16),意大利指揮家, 出生於艾米利亞-羅馬涅帕爾馬。托斯卡尼尼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最負盛名的音樂家之一,他的指揮風格以強度與完美主義以及對管絃樂的細節與旋律明銳的聽覺而聞名。是本世紀最有才華和要求最嚴格的音樂指揮之一,他永遠是完全憑記憶來指揮。他在臺上總是不苟言笑,嚴肅專注。這對於他指揮棒下的樂員來說倒不可怕,可怕的是他那高不可攀的要求。他的堅強不屈的高尚純潔的品質使他成為一個舉世矚目的不可估量的人物。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托斯卡尼尼曾活躍在多個不同的音樂舞臺,他曾在米蘭的斯卡拉劇院(Teatro alla Scala),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紐約愛樂樂團(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都擔任過音樂總監。在他的音樂生涯後期被任命為美國NBC交響樂團的第一任音樂總監(1937年至1954年),眾多的音樂愛好者通過廣播和電視節目和眾多的歌劇與交響曲錄音獲知了這位音樂大師,使得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許多美國評論家認為他的指揮藝術是完美無缺的,其實他和所有的指揮家一樣。也有其本身的侷限性。由於他指揮手法高超、注意表現力以及整體感,因而綽綽有餘地抵消了存在的某些不足。他指揮意大利歌劇技術高超,同時對瓦格納的歌劇以及自海頓到當代某些交響樂作曲家的作品也能出色地予以詮釋。

二、阿巴多

克勞迪奧·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年6.26--2014.1.20)生於米蘭一個音樂世家,當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揮家。1958年在美國參加庫謝維茨基指揮比賽獲獎。1963年又獲米特羅普洛斯國際指揮比賽頭獎,因而聞名於世。1965年,他被邀請參加薩爾茨堡音樂節,擔任維也納愛樂樂團指揮。他常以客席指揮身份出現於歐洲各地。1968~1971年被聘為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常任指揮,1977年曾一度辭去斯卡拉歌劇院之職,以抗議意大利政府不重視歌劇,旋又復職,任該院藝術指導。1979年任倫敦交響樂團首席指揮,1982年創辦斯卡拉愛樂樂團,1989年任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2003年任盧塞恩節日管弦樂團藝術總監。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大器晚成的阿巴多,憑著百折不撓的意志,獨攬了維也納、柏林主要音樂團體的指揮大權,終於立足於世界樂團(歌劇院)的峰頂上,成為繼卡拉揚之後樂壇上的新"帝王"。為了表彰阿巴多在音樂上的貢獻,各國授予他的贈銜無數。他在倫敦皇家歌劇院指揮演出穆索爾斯基的歌劇《鮑里斯·戈杜諾夫》,榮獲最佳歌劇獎;意大利政府頒發給他最高國家獎章;維也納愛樂樂團贈予他尼柯萊金獎;國際馬勒協會授予他金獎等。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阿巴多的指揮集眾家之所長,集名師之大成,以此揉成自己的指揮特點。他的指揮,具有鮮明的意大利風格,熱情、明快、如歌、流利、敏銳,雙手極富有魅力,眼睛裡有音樂。他的曲目十分廣泛,古往今來,種類繁多,包羅萬象。對羅西尼、威爾第等意大利作曲家的歌劇作品,他的演繹尤為出色,堪稱一絕。他也擅長指揮德、奧、俄的交響樂以及現代作品。他是一位尊重總譜的指揮家,沒有準備好是不會站到指揮台上的,《沃採克》就排練了40次,為了掌握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他足足花了10年時間研究。從不愛自我宣傳、與世無爭的阿巴多,於2002年與柏林愛樂樂團合約期滿之後不再續約。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三、朱里尼

卡羅·馬里亞·朱里尼(Carlo·Maria·Giulini,1914.5.9—2005.6.14)20世紀重要的指揮大師之一。1944年首次登臺指揮就獲得成功;意大利廣播交響樂團聘任他為常任指揮,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發現他的才華,讓他成為他的助手;1946-51年他在羅馬指揮了RAI廣播樂團,從1950年起又指揮了在米蘭新成立的RAI管弦樂團。從1969年到1978年他是芝加哥交響樂團的客席指揮,1973-76年則接替沃爾夫岡·薩瓦利希成為維也納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1978年任洛杉磯愛樂樂團音樂指導,直至1984年因夫人患病返回意大利。1998年10月29日的一次排練後身體不適,隨後他宣佈引退。

朱里尼一生出版了大量優秀的唱片,先是在EMI公司與愛樂管弦樂團合作錄製了許多唱片,後於1976年開始在DG出版唱片,1989年後又為SONY錄製了一些唱片。在他漫長的指揮生涯後,朱里尼於2005年6月15日在佈雷西亞逝世,享年91歲,同年6月16日在家族墓地下葬。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朱里尼的指揮風格優美而華貴,注重細部的體現,又不失完整性。強勁處有如排山倒海,細婉時又好似潺溪迴環,幽韻諧婉,讓人感到情真意蘊,貼切自然;由此,得到了“一位有著貴族氣質的傑出指揮家”的美譽——他以追求高雅的氣質、細膩的旋律線條刻劃和嚴謹的結構勾勒為特色;他指揮的管絃樂大都呈現出很高貴的表情,而對歌劇的處理可能更優於管絃樂。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四、西諾波利

朱賽培·西諾波利(Giuseppe Sinopoli)1941年出生在意大利的威尼斯。1963年他以其優異的成績和稀有的才華,考入了意大利著名的馬切魯諾音樂學院。然而他的父親卻極力希望兒子最終能夠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生或法學家,於是西諾波利便遵照父親的旨意,進入了帕多瓦大學的醫學系學習,同時也利用一切時間念念不忘地繼續學習音樂。由於他所具有的特殊才華和不斷付出的刻苦努力,最後他居然在這兩個方面的學業中都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而且還取得了腦神經外科的博士學位。但最終,他還是選中了自己最為熱衷的音樂藝術作為一生的職業。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1968年,西諾波利來到了德國的達姆斯塔特,追隨著世界著名的現代音樂作曲大師施托克豪森和馬代爾納。1972年,西諾波利又來到了維也納,他在維也納音樂學院中跟隨著名的指揮教授斯瓦羅夫斯基學習指揮,三年後,他在法國的洛瓦爾揚音樂節上首次登臺指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978年,他以成功地指揮威爾弟的歌劇而一舉成名,第二年,他又在柏林指揮德意志歌劇院成功地上演了威爾弟的歌劇《馬克白斯》。除了威爾弟的作品以外,他還指揮了他所喜愛的作曲家普契尼的許多作品,其中包括作曲家最為出色的歌劇《托斯卡》。

從1983年起,他被聘為羅馬聖切契利亞音樂學院管弦樂團的常任指揮,同年,全體團員一致推選西諾波利接替穆蒂而擔任了該團的新任首席指揮。除此之外,西諾波利還在這幾年內廣泛地活躍在柏林、漢堡、維也納和慕尼黑等地的歌劇院中,積極地指揮意大利和德國作曲家的歌劇作品。

2001年4月20日在柏林德意志歌劇院排練《阿伊達》時,突然因心臟病發作,從指揮台上摔下而失去意識不治,年僅54歲。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西諾波利是一位非常富有修養的細膩型指揮家,他精通藝術史,對於音樂風格的掌握有著十分出色的能力和獨到的見解。他對於自己的指揮藝術充滿信心,相信自己的藝術鑑賞力和判斷力,他曾說過:“在指揮音樂的時候,問題往往不在於作曲家如何想,而在於指揮家如何去解釋這些作品”。

西諾波利在指揮時的細膩作風是十分出名的,首先,他有著旁人不具備的細微而又敏銳的感覺,其次便是他那對藝術一絲不苟的精神,僅這兩點便是他細膩的指揮特徵所體現的依據。他習慣於說話算數、擁有實權的常任指揮的工作方法,不喜歡到處遊蕩型的客席指揮方式,為的是能夠有更加穩固和富餘的時間及適當的條件來徹底的實現自己的藝術設想和要求。西諾波利對音樂作品的剖析和理解能力是很強的,也許這也正因為他是一位醫學博士的原故,因此有的評論家曾認為:“西諾波利的指揮藝術就像一個外科醫生手中鋒利的手術刀一樣,將埋藏在樂譜中沒有被人們所發現的魅力全都表現出來了”。

五、裡卡多·穆蒂Riccardo Muti(1941-)

裡卡爾多·穆蒂(Riccardo Muti),1941年出生於那不勒斯,畢業於米蘭威爾第音樂學院,是當今國際樂壇最負盛名的指揮大師之一。1972年曾指揮費城交響樂團。1973年任英國愛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1975年,穆蒂又被美國費城交響樂團聘為客座指揮。1980年,老一輩大師尤金·奧曼迪退休後,任費城交響樂團音樂指導與指揮。這段時間裡,穆蒂除擔任以上要職外,還常常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米蘭斯卡拉大歌劇院、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等歐洲著名歌劇院中擔任客席指揮,同時他還是著名的薩爾茨堡音樂節和佛羅倫薩音樂節最活躍的指揮家。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穆蒂對前輩大師的藝術是無比崇敬的。他在托斯卡尼尼、瓦爾特、富爾特·文格勒等藝術家的唱片吸收了很多東西。他說過最為敬佩托斯卡尼尼在指揮上的高度準確性。總的來說,穆蒂本人的藝術風格,更接近於托斯卡尼尼。他有與託氏相似的客觀主義意識,和相似的忠於原作的特點;排練和演出時,其百分之百的投入程度也如託氏一般。但是,穆蒂只是沿著托斯卡尼尼的足跡探索自己的路子,而不是純粹的模仿者。自身的強烈個性,在穆蒂的指揮藝術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其指揮風格富於動感,曲目廣泛,其中以指揮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等作品著稱。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1993年,穆蒂以極其瀟灑的風度、高貴的氣質,完美地指揮了當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在全球的觀眾心中,他的大師形象進一步樹立 起來了。1997,2000和2004年,他再度擔任該音樂會的指揮。他精湛的指揮風格給中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伊戈爾·鮑裡索維奇·馬克維奇(Igor Markevitch,1912—1983 )

伊戈爾·鮑裡索維奇·馬克維奇(Igor Markevitch,1912—1983 ),原蘇聯(烏克蘭)指揮家。1955-1960年任蒙特利爾交響樂團音樂指導,1955年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在美國的首演,1957-1961年任拉穆勒樂團、1965-1968年任西班牙廣播交響樂團常任指揮,1968年起任蒙特卡羅歌劇院院長;馬克維奇糅合了俄羅斯民族與法蘭西民族對管絃樂色彩感的不同感覺,他詮釋的作品獨特韻味。他是優秀的斯特拉文斯基作品詮釋者,以指揮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柴科夫斯基的交響曲、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著稱。伊戈爾·鮑裡索維奇·馬克維奇對俄羅斯音樂的演繹是如此之純正,但他生命裡沒有多少時間是在俄國度過的。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馬克維奇1912年生於一個音樂傳統深厚的俄國富裕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那年他的家庭就離開了俄國,不久就成為了一名小有名氣的作曲家,1937年他首次成功地指揮了自己創作的作品。

一位作曲家轉而從事指揮並逐漸失去作曲的創作力這也並非罕見,許多指揮家都是先從指揮自己的作品開始再漸漸地把全身心都投入到指揮中去的,如薩金特。而馬凱維奇不可思議之處是他從作曲家直接過渡到指揮家,這兩個頭銜幾乎沒有並列過。二戰中,他被睏意大利,在他身上發生了一些至今都無法搞清的事。戰爭的經歷對他觸動很大,他還得了重病,婚姻也破裂了。他的第二任妻子是一個意大利貴族,於是他加入了意大利藉。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二戰結束後,馬凱維奇已是專職指揮了,但他對自己的作品越來越失去信心,並避免指揮自己的作品,(桑德斯指出馬凱維奇曾禁止自己作品的演奏,但1958年伯恩斯坦還是指揮了他的《伊卡萊》。)因此這些作品和很快就被人們遺忘了。

七、尼古勞斯·哈農庫特Nikolaus Harnoncourt(1929-2016) 奧地利

尼古勞斯·哈農庫特,1929年12月6日生於柏林。1953年創建維也納古樂合奏團(Concentusmusicuswien),採用古代樂器與當初的演奏方法專門演奏1200-1800年間的音樂作品。之後,與妻子小提琴家愛麗絲(Alice)拍檔率領樂團赴歐洲各地巡迴演出,並錄製了大量的古樂唱片,備受好評,名聲大振,成為現代最著名的復古音樂表演流派之一,與霍格伍德(C.Hogwood)領導的倫敦古樂學會樂團(The Academy of AncientMusic)並駕齊驅。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哈農庫特雖然一味推崇古樂,也得到唱片公司的鼎力支持,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他並不全盤否定現代大型樂隊,也不鄙視19世紀作曲家的作品。他曾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樂團灌錄了《舒伯特交響曲全集》《TELDEC4509-91184-2》、施特勞特Ⅱ《蝙蝠》(TELDEC2292-42427-2);指揮歐洲室樂團灌錄了《舒曼交響曲全集》(TELDEC0630-12674-2);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灌錄了施特勞斯《吉普賽男爵》(TELDEC4509-98821-2)等。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哈農庫特能將古樂演繹得很"現代",也可將現代作品處理得很"古典"。他的古樂演繹方法用在現代樂隊,既深刻表現原作的精神和基本的風格,又具有現代的音響和時代的特徵,理性和感性結合得非常之好,那種哲理之美很能激動現代人的心靈。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八、卡爾.伯姆(Karl·Bohm)

卡爾·伯姆(Karl·Bohm,1894年8月24日-1981年8月14日),出生於奧地利的格拉茨,1919年正式從事指揮;二戰以後,伯姆相繼與柏林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被授予“奧地利音樂總監”的稱號,獲維也納愛樂樂團終身指揮的榮譽;其指揮技藝精湛,有著異常敏銳的聽覺和果斷的音樂判斷力;被認為是德奧樂派管絃樂和歌劇的最權威的詮釋者之一。1981年8月14日,卡爾·伯姆在薩爾茨堡辭世,享年87歲。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指揮生涯中,伯姆共指揮了150部歌劇。他是德奧古典音樂的權威解釋者。早期,他的名字就和莫扎特、瓦格納、理查·斯特勞斯緊密聯繫;後來,又與海頓、貝多芬、舒伯特、布魯克納、勃拉姆斯、貝格的名字密切聯繫起來,尤其是他指揮莫扎特、理查·斯特勞斯的作品,具有更為卓越的名望 。

伯姆指揮的作品,給人以純正、端莊、沉穩、深厚的感受,而不會給人們帶來不安和浮躁的情緒。伯姆的音樂手法是簡潔、清爽、有力,排斥了浪漫主義的過度傷感,也不沉溺於放縱的技巧表現,實現了平衡巧妙、音響柔和、節奏穩固的音樂效果。這樣,伯姆所處理的作品,既有細緻、精密的局部表現,又有明朗、健碩的整體形狀。在音樂內在意義的表現方面,伯姆的方法是不過份地注入感情,不牽強地藉助理念和邏輯來表達作品,而是從作品固有的形式中去把握其內在的美。從他指揮的莫扎特作品中能較明顯地體會到其風格。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年輕的伯姆在慕尼黑曾隨瓦爾特指揮莫扎特的作品,並獲得收益。但伯姆後來在指揮莫扎特音樂作品時,卻不像瓦爾特那樣投入明顯感情,而是處理得更為平衡、和諧、細緻而內在。他說:“你可以體會到莫扎特音樂中的所有感情,但他從不多愁善感。”無論在指揮風格上,還是對莫扎特音樂的理解上,伯姆都是一種現代風格的莫扎特解釋,具有一種沁人心脾的魅力,既純淨、優雅又有活力,生動感人。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在指揮瓦格納歌劇時,伯姆也不是突出、誇張瓦格納的激情和虛華的浪漫情感,而是化氾濫為收斂,將純粹的內在音樂精神凝聚起來,表現出緊張、莊重的美,形成一種“黃金般的嚴肅感”。所以,德奧古典作品在伯姆的手中,從來沒有華美、煽情或刻板的樣子,而總是顯得那麼大氣、純正、優美。伯姆指揮的歌劇作品有:歌劇莫扎特的《女人心》(與愛樂樂團合作)、《魔笛》(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費加羅的婚禮》(與德國歌劇院合作)、瓦格納的《漂泊的荷蘭人》(拜魯伊特音樂節管弦樂團)和《尼伯龍根的指環》(拜魯伊特音樂節管弦樂團)等。

九、萊因斯多夫 奧利地

埃裡希·萊因斯多夫(Erich Leinsdorf,1912—1997)於1912 年出生在奧地利的維也納,早年曾在著名的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中學習鋼琴、作曲和大提琴,後來又以優異的成績從該院畢業。1932 年以後,年輕的萊因斯多夫在一些偶然的機遇裡被大指揮家瓦爾特和托斯卡尼尼看中,先後擔任了這兩位大師身邊的指揮助理。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1943 年,萊因斯多夫赴著名的克利夫蘭交響樂團擔任常任指揮,萊因斯多夫擔任克利夫蘭交響樂團的常任指揮是接的當時著名的老指揮大師羅津斯基的班,他在這個聲名顯赫的樂團中工作了二年以後,又於1947 年擔任了當時在美國尚屬年輕樂團之列的羅切斯特愛樂樂團的常任指揮,他在這個樂團中一直工作了八年之久為這個樂團擠身於美國一流樂團的行列立下了汗馬功勞。 1955 年,萊因斯多夫辭去了羅切斯特愛樂樂團常任指揮的職務,開始擔任了紐約市立歌劇院的常任指揮。 1958 年,萊因斯多夫再一次重返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擔任音樂指導與常任指揮,這一次他又整整幹了四年,到了1962年,他便繼大指揮家查爾斯·明希之後,擔任了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的常任指揮。 1976 年,萊因斯多夫辭去了在彼十頓交響樂團中擔任的職務,並從此離開了美國,回到了他闊別已久的歐洲。這一年,他受聘擔任了維也納交響樂團的常任指揮,兩年之後。他又到德國擔任了柏林廣播樂團的常任指揮。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萊因斯多夫是一位藝術造詣頗深的指揮大師,他的德高望眾的名聲是全世界音樂愛好者都十分熟悉的,正是由於這一點,美國的藝術科學院才將院士的稱號加封給他,這就足見他的藝術影響力之大了。

萊因斯多夫一般也被人們認為是一位指揮曲目較廣泛的指揮家,在歌劇指揮方面,他不僅擅長於德國歌劇的演釋,而對於意大利歌劇,如威爾弟和普契尼等人的作品,他也有著十分出色的解釋和獨到的處理。而在對於交響樂作品來說,他所擅長的範圍就更加廣泛了,除了對於德奧古典和浪漫派大師貝多芬和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以外,他還是馬勒和布魯克納作品的優秀解釋者,他所指揮的馬勒《第一交響曲》,有的評論家認為甚至是可以與瓦爾特所指揮的同一樂曲相媲美的著名演奏。此外,萊因斯多夫更為引人注目的,則是他對於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的出色解釋,他是世界上十分著名的普羅科菲耶夫作品指揮專家,他指揮演奏的普氏的一系列作品,如具有經典性的第五和第六交響曲,以及他的協奏曲和舞劇組曲等作品,都有著非常鮮明的色彩和精湛的理解,可以說將普氏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精神實質全都毫不保留地揭示了出來,因此他獲得世界普羅科菲耶夫作品指揮權威的稱號,便是極其自然和理所應當的了。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十、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奧地利

赫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1908年4月5日-1989年7月16日),出生於薩爾斯堡,奧地利著名指揮家。卡拉揚在指揮舞臺上活躍60多年。他帶領過歐洲眾多頂尖的樂團,並且曾和柏林愛樂樂團有過長達34年的合作關係。他熱衷於錄音和導演,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資料,包括眾多的管絃樂,歌劇錄音和歌劇電影,涵括從巴洛克到後浪漫主義歐洲作曲家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如貝多芬的交響曲還被多次錄製。卡拉揚在音樂界享有盛譽,甚至在中文領域被人稱為“指揮帝王”。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1954年11月30日富特文格勒逝世,正是柏林愛樂美國之行的前夕。柏林愛樂樂團經理格哈德·馮·韋斯特曼(Gerhart von Westerman)就立刻打電話給卡拉揚,請後者出任樂團首席指揮一職。韋斯特曼打這個電話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在紐約負責樂團訪美事務的有關方面致電他道:除非卡拉揚指揮,否則樂隊的旅美之行,免談。至於卡拉揚方面,這支樂團正是他日思夜想要擁有的。他曾說:“我一定要得到這支樂團,因為他的素質讓我著迷,而且我也知道,和這支樂團一起我將能有什麼樣成就。我要一份終身合同,理由只有一個:我要在這支樂團身上花很多時間,以求他能與我最終同心同德。我不能讓一個新來的議員說著說著就結束我倆的合作關係。我必須承認,這支樂團通過幾十年的成長,正是成長為我夢寐以求的樣子。”另一方面,柏林愛樂樂團的成員也投票通過了對卡拉揚的任命,意味著卡拉揚將帶領樂團旅美。不過卡拉揚在這時提出了一個條件,就是任命文書要在出發之前面交到他的手上並且其任命要得到官方確認。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1955年初,這對新組合踏上了前往新大陸的航班。2月25日樂團抵達美國,一切平靜。卡拉揚對此一切只是做了一簡短的聲明:“我不談政治,我只是作為一位音樂家來到這裡。”卡拉揚與柏林愛樂在接下來的6個星期以其聲音打動了美國聽眾和樂評界。他們分別在華盛頓,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辛辛那提和巴爾的摩等城市演出。樂評總體來說是正面的。而抗議的聲音則在紐約演出之時到達高潮,卡內基門外有人抗議,還有人放飛帶有反對標語的鴿子。但即使這樣,演出的進行也沒有受到影響。

卡拉揚不負眾望,早在3月5日卡拉揚一行還在匹茲堡逗留時,就已傳出樂團大部分成員投票贊成卡拉揚成為他們第四任常任指揮的消息。而等到他和樂團返德之後幾天,其任命被柏林政府確認。卡拉揚再一次被問道,他是否願意繼承富特文格勒衣缽,帶領柏林愛樂樂團。他回答道:“萬分歡喜地接受。”於是,柏林愛樂的權杖歷經漢斯·馮·彪羅,尼基什和富特文格勒,終於傳到卡拉揚手上。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卡拉揚力圖將托斯卡尼尼的忠於原譜和富特文格勒的即興發揮融為一體。他的指揮動作灑脫大方,時而充滿激情,時而又細膩精緻。在指揮台上他經常閉目深思,使得樂隊各聲部之間達到了演奏室內樂般的默契。在他的領導下,柏林愛樂樂團展現出了一種有如金屬般的亮色,被譽為卡拉揚“音響”。

卡拉揚最擅長的是浪漫主義時期的德國、奧地利作曲家的作品,如:貝多芬、勃拉姆斯、門德爾松、舒曼、瓦格納、布魯克納、馬勒、理查·施特勞斯。另外,對於近現代作曲家,如:德彪西、拉威爾、西貝柳斯、尼爾森、肖斯塔科維奇,他都有著非常精彩的演繹。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意大利、奧地利)

卡拉揚的記憶力驚人,一貫背譜演出。終其一生,他都與技術結緣,從錄音錄影到機械,甚至手術都會引起他的興趣,而且他承認自己的個人發展深受媒體技術發展的影響,並盡力在他的演出中使用最新的音頻和視頻技術。卡拉揚以其錄音數量之多廣,演繹之精彩在指揮界享有盛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