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肅北人自己的故事|民族團結一家親—記縣總工會職工趙子龍家庭

講述肅北人自己的故事|民族團結一家親—記縣總工會職工趙子龍家庭

在肅北縣有這樣一個3口之家,丈夫是一名光榮的退伍軍人,現在就職於縣總工會,妻子是縣林業站的職工,兒子在縣城小學上學。與別的家庭相比,這個蒙漢兩個民族結合的家庭,更顯得和睦幸福,民族團結之花在他們的家庭經久不衰,因為他們用心呵護。

講述肅北人自己的故事|民族團結一家親—記縣總工會職工趙子龍家庭

趙子龍和愛人都是肅北本地人,長期在黨的政策教育下,他們在思想深處已經深深地紮下了民族團結的根子,在日常生活中,他們踐行著“民族團結是我們的眼睛,我們要像愛護眼睛一樣去愛護各族同胞”的理念,堅持幹一行,愛一行,身處在一個多民族的環境中,他們深知民族之間的團結是各項工作能夠得以順利開展的必要保證,在教育孩子上,他們也是這樣做的,從兒子趙磊出生到牙牙學語,再到進入學校,民族團結的思想早已深深植根於孩子的腦中,在學校兒子憑藉優異的成績和良好的表現,在同學中樹立了良好的民族團結形象。

講述肅北人自己的故事|民族團結一家親—記縣總工會職工趙子龍家庭

講述肅北人自己的故事|民族團結一家親—記縣總工會職工趙子龍家庭

作為基層職工的兩口子,在影響教育家庭的同時,也不忘在工作中將民族團結政策宣傳融入進去。縣總工會經常要進企業進行工作,趙子龍除了與同事們開展正常工作外,他還自己在工作之餘向企業的職工們講述自己的故事,講述在民族自治縣的一些民俗故事和民族傳統文化,讓外地來肅北打工的人們瞭解肅北這個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和習俗。一些外地來肅北打工的職工聽完肅北的這些習俗,無不嘖嘖稱奇,最能體現的就是有些企業職工學會了按照蒙古族的習俗吃肉喝酒等接待之道。妻子張雪霞在林業站工作中也不忘將民族團結的故事和蒙古族風俗講述到基層群眾中去。

講述肅北人自己的故事|民族團結一家親—記縣總工會職工趙子龍家庭

講述肅北人自己的故事|民族團結一家親—記縣總工會職工趙子龍家庭

人們常說:“心底無私天地寬”,熟悉他倆的人都知道他倆工作乾的出色,但也都知道他們有一個習慣:只要是本單位的評優評獎活動,他們儘量把名額讓給別的同志而自己不參評,他倆常說只要我乾的工作大家認可就行了,榮譽還是留給大家吧。實際上,不僅僅是在工作上,在生活中他倆也是對領導、同事、朋友關心愛護,大至結婚論嫁,小至虛寒冷暖。正因為如此,趙子龍夫婦二人一直認為堂堂正正做人就是幹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保證,三十多年來,他倆正是這樣身體力行,用無私奉獻、用坦蕩為自己的亮麗人生作出了最好的詮釋,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永遠是寬廣、博大的胸懷。

講述肅北人自己的故事|民族團結一家親—記縣總工會職工趙子龍家庭

講述肅北人自己的故事|民族團結一家親—記縣總工會職工趙子龍家庭

三十多年來,經歷了許許多多的人與事,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無論在什麼崗位,擔任任何職務,他們始終堅持“一把尺子量自己”,堅持黨性原則,嚴格律己,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實踐工作當中,“謙虛、禮貌、誠懇、不盛氣凌人”成為他倆的座右銘,面對榮譽,他倆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並時刻警醒著自己要再接再厲,一如既往地拼搏、奮鬥、奉獻,把每次榮譽作為再次進取的起點,踏踏實實地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

趙子龍夫婦二人,處處為他人著想,在民族團結工作中做出了大量有利於民族團結的事情,在點點滴滴的實際行動中贏得各民族群眾的心。他們沒有可歌可泣的事蹟,有的只是在平凡中造就著不平凡,他們是我們民族團結工作中的模範,也是我們在開展民族團結工作中學習的好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