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貴爲何深受百姓愛戴

 說起大唐戰神薛仁貴,大家可謂是耳熟能詳,從小就從說唐後傳、薛家將等評書當中聽說薛將軍的鼎鼎大名。“三箭下天山”、“單騎救唐王”,薛將軍可謂英雄蓋世。

  但是長大後跑到網絡上,就經常碰上一些歷史帝嚷嚷:你們不要看小說啦,薛仁貴就是小說吹起來的,正史上壓根只是一個猛將,沒什麼指揮能力,大非川之戰還被吐蕃人打得大敗!

薛仁貴為何深受百姓愛戴

  更有人表示,薛仁貴坑殺鐵勒人十三萬,奪取財寶納入私囊,是破壞民族團結的冷血屠夫!

  真相是這樣嘛?

  翻開《舊唐書》,看到這麼一段記載:仁貴便並海略地,與李績大會軍於平壤城。高麗既降,詔仁貴率兵二萬人與劉仁軌於平壤留守,仍授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兼檢校安東都護。移理新城,撫卹孤老;有幹能者,隨才任使;忠孝節義,鹹加旌表。高麗士眾莫不欣然慕化。

  原來薛將軍不但【精於問學。其著《周易新注本義》四卷,蓋卓有經術矣】,堪稱文武雙全,而且民政也可圈可點,國內自不必說,哪怕是高句麗遺民,他都能仁慈對待,選賢用能,撫卹孤弱,宛如高麗百姓的生身父母!

  那個對鐵勒人兇狠殘暴的屠夫到哪裡去了?這還是同一個薛仁貴麼?

  滅高句麗一戰,往往歸功於李勣。李勣與李靖,大唐英、衛二公,並稱軍神。那麼是否李勣真的那麼神?

  李勣早年在李密麾下,不如秦瓊、程咬金受重用。投降李世民,先被竇建德生擒、再被劉黑闥大敗。

  而唐高宗以李勣為帥攻打高句麗,此時高句麗已經被李世民本人於貞觀十九年(645年),以及契苾何力、蘇定方於龍朔元年(661年)的討伐,加上多次小型騷擾,損弱了很多國力,又因為權臣淵蓋蘇文病逝,諸子爭位,國內不穩。

  然而即便如此,號稱軍神的李勣率領巔峰大唐舉國之師,率領薛仁貴、契苾何力、高侃等當世名將,從乾封二年(667年)初正式開始作戰,到總章元年(668年)末攻克平壤,花了幾乎整整兩年時間,才平定高句麗。

薛仁貴為何深受百姓愛戴

  速度慢一點倒也不說了,畢竟滅國大戰,高句麗又是東北強國,補給也不容易。

  問題在於,在征戰高句麗的時候,拿下新城後,李勣居然想將主力部隊南下繞過扶余川,居然沒有察覺泉男建的主力就在扶余。如果不是當時薛仁貴護送新羅使者及時到了新城,以兩千人抵擋主高句麗主力對新城的偷襲,那戰爭的結局肯定要改寫。

  讓人無法想象的是薛仁貴居然以兩千人將高句麗整個打穿,這讓李勣頗感意外。然而,戰後史書寫下的居然成了李勣滅高句麗。

薛仁貴為何深受百姓愛戴

  泉男建偷襲新城的時候,你李勣在哪裡?金山之戰唐軍不足萬人的部隊,對抗號稱20萬的高句麗大軍,你李勣又在哪裡?薛仁貴以2000人殺退扶余川高句麗軍10萬的時候,你李勣在哪裡?結果等到薛仁貴靠著兩三千人把高句麗整個鴨綠江以北的戰區打個稀爛,李勣趁機打援擴大戰果,攻破鴨綠江防線。在薛仁貴合圍平壤的時候,李勣又冒出來了……

  再說說所謂的坑殺鐵勒人十三萬。

  【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仁貴恐為後患,並坑殺之。更就磧北安撫餘眾,擒其偽葉護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九姓自此衰弱,不復更為邊患。】

  實際上,總兵力十多萬不代表杭愛山防線就有十多萬。薛仁貴打垮杭愛山防線,坑殺至多二三萬人,以雷霆之威令敵人魂魄皆喪,而後趁著敵人恐懼失去鬥志,直搗中堅擒獲敵人首領,“安撫餘眾”,收降十萬,這正是恩威並施的兵法正道。

  薛仁貴在天山之戰後顯然從投降的士兵或者將領那裡得到鐵勒最高統帥的具體位置,為了不貽誤戰機,擴大戰果,一鼓作氣滅掉鐵勒,之後立即跨漠北襲擊了葉護王庭大營,難度不下衛霍的漠北之戰。從這個角度上說,坑殺俘虜也有保密和去除拖累的原因,實屬不得已。

  此戰之後,在貞觀初年就已經勢力煊赫的鐵勒又被壓制了上百年,直到安史之亂後才以回鶻的名號得以重新崛起,可見薛仁貴此戰的影響力之大。

  至於被黑子們拿來說事的大非川之戰,薛仁貴的部置也沒有大錯。

  【烏海險遠,車行艱澀,若引輜重,將失事機,破賊即回,又煩轉運。彼多瘴氣,無宜久留。大非嶺上足堪置柵,可留二萬人作兩柵,輜重等並留柵內,吾等輕銳倍道,掩其未整,即撲滅之矣】

薛仁貴為何深受百姓愛戴

  高原反應影響下,只能速戰速決,薛仁貴選擇急戰而且大非川並沒有全軍覆沒,雖說【死傷略盡】,然而【官軍大敗,仁貴遂與吐蕃大將論欽陵約和】,即便是大敗薛仁貴,論欽陵也沒有把握將薛仁貴全殲,只能任由薛仁貴敗而不亂,將殘兵整個帶回。如果是一般名將,怕是會僅以身免。

  從青海戰役初期薛仁貴一舉襲擊成功吐蕃的輜重部隊來看,薛仁貴是有贏的把握的,在此的戰前部署來看,薛仁貴是想直接攻擊高原腹地的,由於青海地勢過高,突擊部隊不宜帶過多輜重,於是郭侍封的後勤部隊的推進速度是決定戰局的關鍵。

  試想薛仁貴能順利的得到輜重,那麼,他必然會立即向高原腹地進軍,這時候,欽陵就算攻擊郭侍封也於事無補。因為一旦腹地被攻擊,對於吐蕃來說後果是極為嚴重的。而時間往往決定了戰局,郭侍封的貽誤軍機,造成了此次戰役的唐軍嚴重的被動。

  薛仁貴作戰一向主動,從他的任何戰例都可以得出這個結論,然而,補給不到,讓數萬人在大非川望天等糧,那可真是讓唐軍的主動完全消失,戰略上極為不利。

  當然即便如此,論欽陵號稱無敵名將,在戰略態勢、地形、主客、兵力、天時全部有優勢的情況下,仍然不能全殲薛仁貴所部,則兩人的優劣,可見一斑。

  有趣的是,郭侍封正好是李勣所推薦起來的人,在高句麗戰役中擔任李勣的副將,而郭侍封之父郭孝恪與李勣同出瓦崗系,在瓦崗時代於李勣鎮守黎陽時擔任李勣的副將!

  正是因為李勣的“舉賢不避親”,才招致了薛仁貴大將軍的大非川慘敗!千載之下,誰知道薛將軍的冤屈與無奈?可笑還有人認為郭侍封是為薛仁貴背鍋……

  【今年歲在康午,軍行逆歲,鄧艾所以死於蜀,吾知所以敗也】。薛仁貴如此長嘆,可是鄧艾是戰敗身死嘛?不是,是死在自己人手裡!

  也許在蘇烈老將軍因為不是李世民李治父子嫡系或是瓦崗系出身,在被壓制二十年之後,雖然滅三國皆擒其主,卻依然被從高句麗前線趕到雪原邊上,即便擊斬了吐蕃大相祿東贊,戰績還要被劉仁軌雪藏,甚至淒涼病逝之後一年李治才知道時,薛仁貴就已經有這樣的覺悟了。

  大非川之戰之後,郭侍封只是罷職為民,薛仁貴卻又遇罪被流放到廣西象州的瘴癘之地,只是因為他不是開國功臣或者開國功臣的子孫而已!直到11年後,後突厥復興,薛仁貴才重新被起用。

  【於是拜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率兵擊突厥元珍於雲州。突厥問曰:“唐將為誰?”曰:“薛仁貴。”突厥曰:“吾聞薛將軍流象州死矣,安得復生?”仁貴脫兜鍪見之,突厥相視失色,下馬羅拜,稍稍遁去。仁貴因進擊,大破之,斬首萬級,獲生口三萬,牛馬如是。】

  即便是六十八歲的老將,依然威風如許!

  這已經是薛將軍最後的輝煌。在象州的流放,已經摧垮了他的身體,而對朝廷的失望,也銷蝕了他的銳氣,只剩下那無比光芒的靈魂。

  雲州之戰後的次年,即永淳二年(683年),在秋風瑟瑟當中,薛仁貴去世,年六十九歲。

  他的一生,遠比小說寫得偉大而輝煌。

薛仁貴為何深受百姓愛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