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为何深受百姓爱戴

 说起大唐战神薛仁贵,大家可谓是耳熟能详,从小就从说唐后传、薛家将等评书当中听说薛将军的鼎鼎大名。“三箭下天山”、“单骑救唐王”,薛将军可谓英雄盖世。

  但是长大后跑到网络上,就经常碰上一些历史帝嚷嚷:你们不要看小说啦,薛仁贵就是小说吹起来的,正史上压根只是一个猛将,没什么指挥能力,大非川之战还被吐蕃人打得大败!

薛仁贵为何深受百姓爱戴

  更有人表示,薛仁贵坑杀铁勒人十三万,夺取财宝纳入私囊,是破坏民族团结的冷血屠夫!

  真相是这样嘛?

  翻开《旧唐书》,看到这么一段记载:仁贵便并海略地,与李绩大会军于平壤城。高丽既降,诏仁贵率兵二万人与刘仁轨于平壤留守,仍授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检校安东都护。移理新城,抚恤孤老;有干能者,随才任使;忠孝节义,咸加旌表。高丽士众莫不欣然慕化。

  原来薛将军不但【精于问学。其著《周易新注本义》四卷,盖卓有经术矣】,堪称文武双全,而且民政也可圈可点,国内自不必说,哪怕是高句丽遗民,他都能仁慈对待,选贤用能,抚恤孤弱,宛如高丽百姓的生身父母!

  那个对铁勒人凶狠残暴的屠夫到哪里去了?这还是同一个薛仁贵么?

  灭高句丽一战,往往归功于李勣。李勣与李靖,大唐英、卫二公,并称军神。那么是否李勣真的那么神?

  李勣早年在李密麾下,不如秦琼、程咬金受重用。投降李世民,先被窦建德生擒、再被刘黑闼大败。

  而唐高宗以李勣为帅攻打高句丽,此时高句丽已经被李世民本人于贞观十九年(645年),以及契苾何力、苏定方于龙朔元年(661年)的讨伐,加上多次小型骚扰,损弱了很多国力,又因为权臣渊盖苏文病逝,诸子争位,国内不稳。

  然而即便如此,号称军神的李勣率领巅峰大唐举国之师,率领薛仁贵、契苾何力、高侃等当世名将,从乾封二年(667年)初正式开始作战,到总章元年(668年)末攻克平壤,花了几乎整整两年时间,才平定高句丽。

薛仁贵为何深受百姓爱戴

  速度慢一点倒也不说了,毕竟灭国大战,高句丽又是东北强国,补给也不容易。

  问题在于,在征战高句丽的时候,拿下新城后,李勣居然想将主力部队南下绕过扶余川,居然没有察觉泉男建的主力就在扶余。如果不是当时薛仁贵护送新罗使者及时到了新城,以两千人抵挡主高句丽主力对新城的偷袭,那战争的结局肯定要改写。

  让人无法想象的是薛仁贵居然以两千人将高句丽整个打穿,这让李勣颇感意外。然而,战后史书写下的居然成了李勣灭高句丽。

薛仁贵为何深受百姓爱戴

  泉男建偷袭新城的时候,你李勣在哪里?金山之战唐军不足万人的部队,对抗号称20万的高句丽大军,你李勣又在哪里?薛仁贵以2000人杀退扶余川高句丽军10万的时候,你李勣在哪里?结果等到薛仁贵靠着两三千人把高句丽整个鸭绿江以北的战区打个稀烂,李勣趁机打援扩大战果,攻破鸭绿江防线。在薛仁贵合围平壤的时候,李勣又冒出来了……

  再说说所谓的坑杀铁勒人十三万。

  【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安抚余众,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

  实际上,总兵力十多万不代表杭爱山防线就有十多万。薛仁贵打垮杭爱山防线,坑杀至多二三万人,以雷霆之威令敌人魂魄皆丧,而后趁着敌人恐惧失去斗志,直捣中坚擒获敌人首领,“安抚余众”,收降十万,这正是恩威并施的兵法正道。

  薛仁贵在天山之战后显然从投降的士兵或者将领那里得到铁勒最高统帅的具体位置,为了不贻误战机,扩大战果,一鼓作气灭掉铁勒,之后立即跨漠北袭击了叶护王庭大营,难度不下卫霍的漠北之战。从这个角度上说,坑杀俘虏也有保密和去除拖累的原因,实属不得已。

  此战之后,在贞观初年就已经势力煊赫的铁勒又被压制了上百年,直到安史之乱后才以回鹘的名号得以重新崛起,可见薛仁贵此战的影响力之大。

  至于被黑子们拿来说事的大非川之战,薛仁贵的部置也没有大错。

  【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

薛仁贵为何深受百姓爱戴

  高原反应影响下,只能速战速决,薛仁贵选择急战而且大非川并没有全军覆没,虽说【死伤略尽】,然而【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即便是大败薛仁贵,论钦陵也没有把握将薛仁贵全歼,只能任由薛仁贵败而不乱,将残兵整个带回。如果是一般名将,怕是会仅以身免。

  从青海战役初期薛仁贵一举袭击成功吐蕃的辎重部队来看,薛仁贵是有赢的把握的,在此的战前部署来看,薛仁贵是想直接攻击高原腹地的,由于青海地势过高,突击部队不宜带过多辎重,于是郭侍封的后勤部队的推进速度是决定战局的关键。

  试想薛仁贵能顺利的得到辎重,那么,他必然会立即向高原腹地进军,这时候,钦陵就算攻击郭侍封也于事无补。因为一旦腹地被攻击,对于吐蕃来说后果是极为严重的。而时间往往决定了战局,郭侍封的贻误军机,造成了此次战役的唐军严重的被动。

  薛仁贵作战一向主动,从他的任何战例都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然而,补给不到,让数万人在大非川望天等粮,那可真是让唐军的主动完全消失,战略上极为不利。

  当然即便如此,论钦陵号称无敌名将,在战略态势、地形、主客、兵力、天时全部有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全歼薛仁贵所部,则两人的优劣,可见一斑。

  有趣的是,郭侍封正好是李勣所推荐起来的人,在高句丽战役中担任李勣的副将,而郭侍封之父郭孝恪与李勣同出瓦岗系,在瓦岗时代于李勣镇守黎阳时担任李勣的副将!

  正是因为李勣的“举贤不避亲”,才招致了薛仁贵大将军的大非川惨败!千载之下,谁知道薛将军的冤屈与无奈?可笑还有人认为郭侍封是为薛仁贵背锅……

  【今年岁在康午,军行逆岁,邓艾所以死于蜀,吾知所以败也】。薛仁贵如此长叹,可是邓艾是战败身死嘛?不是,是死在自己人手里!

  也许在苏烈老将军因为不是李世民李治父子嫡系或是瓦岗系出身,在被压制二十年之后,虽然灭三国皆擒其主,却依然被从高句丽前线赶到雪原边上,即便击斩了吐蕃大相禄东赞,战绩还要被刘仁轨雪藏,甚至凄凉病逝之后一年李治才知道时,薛仁贵就已经有这样的觉悟了。

  大非川之战之后,郭侍封只是罢职为民,薛仁贵却又遇罪被流放到广西象州的瘴疠之地,只是因为他不是开国功臣或者开国功臣的子孙而已!直到11年后,后突厥复兴,薛仁贵才重新被起用。

  【于是拜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率兵击突厥元珍于云州。突厥问曰:“唐将为谁?”曰:“薛仁贵。”突厥曰:“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矣,安得复生?”仁贵脱兜鍪见之,突厥相视失色,下马罗拜,稍稍遁去。仁贵因进击,大破之,斩首万级,获生口三万,牛马如是。】

  即便是六十八岁的老将,依然威风如许!

  这已经是薛将军最后的辉煌。在象州的流放,已经摧垮了他的身体,而对朝廷的失望,也销蚀了他的锐气,只剩下那无比光芒的灵魂。

  云州之战后的次年,即永淳二年(683年),在秋风瑟瑟当中,薛仁贵去世,年六十九岁。

  他的一生,远比小说写得伟大而辉煌。

薛仁贵为何深受百姓爱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