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尝百草味,主张食疗治疾

药王孙思邈尝百草味,主张食疗治疾

孙思邈在青翠碧绿、古柏参天的峨眉山佛教圣地牛心寺隐居。

一天正凝神写作,忽听寺墙外有人呻吟。他急忙到门外一看,只见一位面色蜡黄、两腿红肿40岁左右的男子坐在地上。那人有气无力地说:“我家住在岷江岸边,靠打鱼养家糊口,经常雨里来水里去,竟得了风湿病。到处求医,都不见效。听说峨眉山来了姓孙的名医,特来请他诊治。不料山上气候潮湿,加上路远,病又发作了。”

药王孙思邈尝百草味,主张食疗治疾

孙思邈连忙把他扶回寺内安顿下来。可是治疗多日,不见效果。孙思邈想:人们说我医术高明,却连这个穷苦的风湿病人也治不好,说明我还得不断提高医疗水平。他不辞苦劳带徒儿到山上各处采集药物,但用后的效果不佳。

有一天,他突然见一只老鹳正在山岩上啄吃一种草。他猛然想到,许多飞禽走兽生了病,都是自己找药吃。老鹳常年栖息在江湖河泊中,最易受阴湿之气,莫非老鹳也在吃草治病?就立即带徒弟登上山岩,观察老鹳吃的草,随后就采集了许多那种草,带回寺院旁的山洞里,水煎成药液。孙思邈自己先试服了一些,过了半天就觉得浑身脉络通畅,筋骨舒展多了。真是疑难症就怕药投正中,病人服第一剂止疼,服了第二剂消肿,连服五剂就能下地走路了。

药王孙思邈尝百草味,主张食疗治疾

那病人感激地对孙思邈说:“孙先生,我对您的恩情该怎样感谢呢?”可孙思邈回答:“不用谢我,应谢你才对哩,你的病使我认识了峨眉山的草药。”

因为草是老鹳首先发现找到的,孙思邈就给这种草取名叫“老鹳草”,用它熬成的药膏叫“老鹳膏”。这种药能通经络,活筋骨,活血化瘀,驱寒消肿等。至今流传:“峨眉救病老鹳草,舒筋活血风湿跑。”

药王孙思邈尝百草味,主张食疗治疾

孙思邈还很重视食疗,指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于存也。”主张“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使食疗和药疗互为补充。

他曾遇一农夫患雀目病(夜盲),每临黄昏暮夜,眼前就看不见东西,甚为痛苦。孙氏处以羊肝、兔肝等食疗之方,农夫果然病好了。在《千金》两方中,记载了大量珍贵的食疗方剂。

药王孙思邈尝百草味,主张食疗治疾

在一些山区群众中患瘿瘤(甲状腺肿大)的人很多,这就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经长期的观察、分析,使他认识到这种地方病是因缺乏某种营养和长期饮用山中不洁净的水引起的。

他把瘿瘤病概括为五种类型,用海藻、水柳须、昆布、羊靥、鹿靥等治疗效果良好。现代研究分析是一种碘缺乏病。故孙思邈被后人誉为古代卓越的医治营养缺乏病专家。

药王孙思邈尝百草味,主张食疗治疾

孙思邈为了认识和了解各种草药的性味,在采药时经常遍尝百草,以发现新药。

一次他正在太白山海拔3500米高的山坡上采药,忽感到口干舌燥,便坐在石头上歇息,顺手把周围的野草拔了一些品尝,谁知顿时觉得神清气爽。

他心中为之一震,忙取来水,把这种草放在杯中,用石块架着柴火煎之一饮,感觉不仅解乏安神,而且解燥清爽,胜似香茶。

药王孙思邈尝百草味,主张食疗治疾

他非常高兴,忙把这种草采了许多,带回住地。经过几天的反复煎饮,证实效果很好。

以后便把这种草每天当茶饮,还介绍给当地群众。

这种茶后来流传至今,后人命名为“药王茶”。

药王孙思邈尝百草味,主张食疗治疾

药王孙思邈尝百草味,主张食疗治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