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标准”:公办养老院的标杆

“一福标准”:公办养老院的标杆

说起社会化养老,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养老院。记者来到了坐落于北京北三环外的北京市第一福利院,也就是本地人常说的“一福”。

现年82岁的张令猷老人,是2010年和老伴儿一块儿住进的“一福”的。张老说,在考察了多家养老院后,“一福”凭借先进的“医养结合”模式、优质的服务和便宜的价格,最终打动了自己。

而“一福”最打动张老的,在于它是一个学习型的福利院。“有各种班,唱歌、跳舞、棋牌、钢琴、音乐鉴赏,老年人需要什么,老年大学就开什么班。这儿有8台钢琴,6台手风琴,哪个福利院有这样的条件?”张老本人也一直兼任福利院里的书法班老师,义务为老人们上了8年书法课。

同样令张老感动的是“一福”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一福”院长常华从事这一行已经30年。多年来,常华年三十没回过家,每一个除夕都是在养老院度过。每到过年的时候,张老和其他一些有能力的老人都会到食堂,跟院领导、社工、食堂师傅、送餐员们一起包饺子。“这不是干活儿,是感情的沟通。”张老说,“人家伺候我们一年365天,没有休息,包饺子是个机会,跟工作人员和师傅们道个谢。”

1

“一福标准”:公办养老院的标杆

对于像张老等老人们非常关心的“医养结合”模式,常华介绍,大多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老年人一旦患病,不得不经常往返于家庭、医院、养老机构之间。而“一福”早在1988年就挂牌成立了北京老年病医院,开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先河。如今北京老年病医院已升级为二级专科医院,老年人不出院门就能解决大部分医疗需求。

从2015年起,“一福”响应政府指示,仅接收优待服务保障对象和失独特困家庭70周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回归公立养老院的“兜底保障”定位。

近20年来,“一福”坚持以标准化为支撑,率先在国内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对于老人来说,如果护理人员今天热情、明天冷淡,这个勤快、那个怠惰,无疑将给他们的养老生活蒙上阴影,也将给老人子女带来烦恼。

而有了明确的服务标准,则既能保证服务质量不会因人员流动而起伏反复,也能保证服务施受双方权责明确,避免管理风险。养老机构能365天24小时持续稳定地为老人提供子女一样的服务。“这就是我们这里最高的法。”院长常华指着一套《北京市第一福利院服务保障标准》对记者说。

2017年底,首个对全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进行规范的国家级标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正式发布,而“一福”正是编写单位之一。“一福标准”正在引领全行业规范发展。

但这家老牌公立养老机构如今也有自己的困惑。老话讲“久病床前无孝子”,养老机构某种意义上承担着久病床前的孝子角色。可比起普通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他们一方面提供着更为细致周到的护理服务,另一方面又在薪资待遇上相差甚远,人才向民营机构流失严重。作为先行者与改革者,他们也在时常问自己:未来年轻人有什么动力继续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答案或许在不久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