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的「嬋娟」指什麼?

慢談讀書


此乃蘇軾的水調歌頭,蘇軾為才子,一生的情懷也異於常人。蘇軾出生於四川眉山市,宋神宗時,中進士,時年29歲,春風得意。

蘇軾是北宋著名文豪,集琴棋書畫於一體,金榜題名以後的蘇軾,一路遊山玩水,在五指山遇到當時的天下第一美女雲蟬,雲蟬乃趙匡胤第七代孫趙簡的私生女。才子佳人,一見鍾情,兩個人在五指山相聚三八二十六天,雲蟬以身相許,把自己的初夜一直到一百夜,全部給了蘇軾。兩個人揮淚告別。後來成了永別,蘇軾與媒妁之言的老婆結婚了。雲蟬苦盼蘇軾,情悲意冷,於嘉佑三年,無奈嫁名士黃庭堅。十年後,蘇黃為友,終於雲蟬得見蘇軾,雲蟬哭死17次。

中年以後的蘇軾,仕途並不順利,起起伏伏,顛沛流離,其子蘇然,娶妻娥娟。娥娟出身名門,喜蘇軾多才,故嫁與蘇然,蘇然才貌平平,怎能與其父相比?娥娟是蘇軾的粉,因愛慕蘇軾而嫁其子。婚後的娥娟,看著老公頭腦遲鈍,懦弱無能,終日以淚洗面,每讀蘇軾詩詞,痛不欲生。蘇軾眼看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如果自己不上手,就會枯萎。出於善良,蘇軾第一次約兒媳相會於牡丹花下,娥娟滿腹委屈,此刻見到朝思暮想的人,哭倒後花園的牆,被鄰居發現,蘇軾扒灰之名傳於坊間。

蘇軾官場失利,被貶在外,兒媳終日寢食難安,鬱鬱寡歡,五年後香消玉殞,蘇軾聽到消息,悲痛欲絕,寫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首詞,世人一直認為是蘇軾為追憶自己老婆寫的,完全錯誤。雲蟬與娥娟,是蘇軾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也是蘇軾一生情感的痛苦,蘇軾傷心之中,寫下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達對兩個女人的思念,蘇軾因想念蟬娟而死,死得其所,蘇軾乃風流才子,為情所困,為才所困,一生不得志。若得嬋,娟二人相伴,蘇軾可謂人生盡美,嗚呼哀哉,蘇軾雖有才,兩個心儀的女人都早早離他而去,雲蟬38歲,娥娟34歲,兩個美麗的女人帶著永遠的痛苦,離開這個傷心的塵世。才子空斷雲雨意,佳人已成蘭香土。


白這個顏色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的意思:只願互相思念的人能夠天長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過月光來傳遞思念(或者共享這美麗的月光)。

“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裡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解析:

蘇軾《水調歌頭》賞析 袁行霈

原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

在大自然的景物裡,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啟發人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很豪放、氣質很浪漫的人。當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著那團圓、嬋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著。反映到詞裡,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而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裡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驚歎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讚美與嚮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於明月的讚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裡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裡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佑於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遊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裡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麼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嚮往,早已把那裡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裡脫胎出來的。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裡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他終於讓入世的思想戰勝了。

“明月幾時有?”這在九百年前蘇軾的時代,是一個無法回答的謎,而在今天科學家已經可以推算出來了。乘風入月,這在蘇軾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為現實。可是,今天讀蘇軾的詞,我們仍然不能不讚嘆他那豐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硃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找著屋裡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於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況,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後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裡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侷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我看,“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對於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認為是寫中秋的詞裡最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精彩愛視界


北宋文豪蘇東坡的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讓“嬋娟”這個詞家喻戶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成了中秋節最美好的祝福。而對於“嬋娟”這個詞的含義,後人往往存在望文生義的錯訛理解。實際上,“嬋娟”這個詞語蘊含的意義,經歷了從漢代到宋代上千年的發展演化過程。並且“嬋娟”入詩,蘇軾也並非首次,在蘇軾之前,“嬋娟”也早已經成了古詩詞中出現頻率很高的詞語。東漢張衡的《西京賦》、西晉成公綏的《嘯賦》,唐代李商隱的《霜月》,晚唐詩人薛瑩《中秋月》,唐代詩人孟郊的《嬋娟篇》等很多詩歌中,均多次用過“嬋娟”一詞。

那麼“嬋娟”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按照專家的研究考證結果,總結如下:

【“嬋娟”作為形容詞使用,表示“姿態美好”】

《文選•張衡<西京賦>》:【嚼清商而卻轉,增嬋娟以此豸】。嬋娟此豸,指的是“姿態妖蠱”也。唐代李商隱的《霜月》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元代沈禧《一枝花·贈人》套曲:【

腰肢嫋娜,體態嬋娟】美。

【“嬋娟”作為形容詞,指花木秀美動人】

西晉阮籍《詠懷》之二六:【庭木誰能近?射干復嬋娟】;《文遺·成公綏·嘯賦》:【藉皋藺之琦靡,蔭脩竹之嬋娟】,這裡的“嬋娟”,指的是竹子搖曳婀娜之美;宋梅堯臣《邵郎中姑蘇園亭》詩:【薄城萬竿嬋娟竹,藤纜系橋青板船。】,依舊形容竹子的亭亭玉立的美貌。

【“嬋娟”作名詞,指的是花木】

宋晏殊《採桑子·石竹》詞:【試摘嬋娟,貼向眉心學翠鈿】;宋王安石《與微之同賦梅花得香字》詩:【嬋娟一種如冰雪,依倚春風笑野棠

【“嬋娟”作名詞,直接指代美人】

唐方幹《贈趙崇侍御》詩:【卻教鸚鵡呼桃葉,便遣嬋娟唱《竹枝》

】;元李致遠《新水令·離別》曲:【青鎖畔,繡幃前,少個嬋娟,酬不了少年願】。;清洪昇《長生殿•夜怨》:【君王見錯,把一個罪廢殘妝,認是金屋嬋娟。

【“嬋娟”作為形容詞,指月色明媚】

唐劉長卿《琴曲歌辭·湘妃》:【嬋娟湘江月,千載空蛾眉。】;宋張孝祥《虞美人》詞:【滿庭芳草月嬋娟。

【“嬋娟”作為名詞,直接指代月亮或者月光】

宋蘇軾《水調歌頭》詞:【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金瓶梅詞話》第七回:【風吹列子歸何處?夜夜嬋娟在柳梢。】;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長空萬里,見嬋娟可愛,全無一點纖凝。

【“嬋娟”作形容詞,指輕盈飄舞之美

南朝梁沈約《詠雪應令》:【夜雪合且離,曉風驚復息,嬋娟入綺窗,徘徊騖情極。

【“嬋娟”作形容詞,指情絲牽縈之狀】

南朝梁江淹《去故鄉賦》:【

情嬋娟而未罷,愁爛漫而方滋。】;唐李白《古風》之五一:【虎口何婉孌,女嬃空嬋娟。

需要補充的是,“嬋娟”在唐代中期及以前,還沒有指代月亮或者月光的意思,到了晚唐及以後,“嬋娟”與月亮才聯繫在了一起。蘇軾在他的那首著名的《水調歌頭》中最後兩句的意思就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賞月”。


作家王麟


拋開水調歌頭中的詞句,先來說說這“嬋娟”之意。

嬋娟,漢語詞語,一般常用於三種情況,第一是形容姿態曼妙優雅,美女,美人;第二是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第三是代表郭沫若創作的話劇《屈原》中的文學人物的姓名。

指代“美女、美人”:

唐 方幹贈趙崇侍御詩:卻教鸚鵡呼桃葉,便遣嬋娟唱竹枝。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齣: 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分影照嬋娟。 或稱為婢娟 。

屈原有兩個學生——男為宋玉,女為嬋娟:

《屈原》中嬋娟的形象:嬋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個純潔可愛、天真稚氣的少女。浮生縈雲,她深明大義,愛憎分明,她熱愛屈原,敬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導做人;她蔑視世俗的榮華富貴,具有不畏權貴的骨氣和敢於鬥爭的勇氣。在屈原遭到陷害的關鍵時刻,她始終和屈原站在一起,同黑暗勢力作鬥爭,她與宋玉形成鮮明的對照。她不幸誤服了南後陰謀殺害屈原的毒酒,但她卻感到莫大的安慰,因為她把為救屈原而死看作是為祖國獻出生命,看作自己畢生最高的理想。

嬋娟是作者虛構的理想人物。作者創造她是把她當作“詩的魂”、“光明的使者”、“道義美的象徵”來寫的。在藝術構思中,作者把嬋娟作為屈原形象的補充和烘托,力求以嬋娟的詩魂來展現屈原辭賦的精神,嬋娟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繼承,屈原精神的活化。

圓月寄託——“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裡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侷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

除了《水調歌頭》,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

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文化博物集


這句詩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意思是:

明月什麼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我想乘御著清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 我又恐怕來到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自己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彷彿乘雲御風,置身天上,哪裡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硃紅色的閣樓,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該對人有什麼怨恨,卻為何偏偏要在親人離別之時又圓又亮?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也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長壽,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亮

嬋娟一詞,常用的意象有三種:

1.形容姿態曼妙優雅。

唐˙孟郊˙嬋娟篇: 花嬋娟,泛春泉;竹嬋娟,籠曉煙。 元˙沉禧˙一枝花˙天生瑚璉套˙梁州曲: 腰肢嫋娜,體態嬋娟。 亦作 嬋媛 。

2.指美女、美人。

唐˙方幹˙贈趙崇侍御詩: 卻教鸚鵡呼桃葉,便遣嬋娟唱竹枝。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齣: 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分影照嬋娟。 或稱為 婢娟 。

3.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

唐˙劉長卿˙湘妃詩: 嬋娟湘江月,千載空蛾眉。 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所以呢,在這句詩中,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裡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侷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

"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千里共嬋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牧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

而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也表達了千古的離人之願。


古今知多少


拋開書者的《水調歌頭》不說。我們先把嬋娟二字拎出來,不管古人怎麼作為解釋,現今社會已經開始有人將它作為名字在用了。然而我們都知道它是美好的代名詞,但是古時候的“嬋娟”到底是指什麼呢?

首先它我們把兩個字分開看,嬋娟的嬋應該是指美麗的女子,而娟更指的是秀麗秀美的樣子;然而加在一起,他們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美麗曼妙的女子;解釋起來可能有些草率哈;

其次它作為詞句中表面的意思,嬋娟應該是指月亮(圓月);古時候中國對於月亮有著關於嫦娥的傳說,嫦娥的美麗也讓無數文人墨客做足了美麗幻想。本來嘛,神話故事就應該是美好的,尤其是出現在其中的正面女子,皆應是曼妙婀娜,英姿卓絕的美好形象。月亮(明月,圓月)是美好的。人長久,共嬋娟,皆是對美好的遐想;

最後在我的理解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猶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意味。雖然他們一個看似在離別之後的憂愁,一個在聚首之時對美好的暢想,但是其意思是一樣的,他們期待著天下大同,親朋好友的團聚,更暢想著美麗願景能長長久久。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書者言盡了自己對親人朋友的思念以及對他們最美好的祝願。

嬋娟,表示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憧憬,更是對美麗人生的期盼;嬋娟不僅是美女,更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對故鄉的眷戀;嬋娟,不僅圓月高空懸,更是我們心裡對團圓最深的牽念。


夢歸秦淮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倆句是出自蘇東坡的《水調歌頭》裡面的。

這倆句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長久,不管相隔千山萬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潔美好的樣子。”所以嬋娟指的是明月的意思。這句話常用於表達對遠方親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願。

全詩如下:

水調歌頭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長河history


曾經群裡有人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裡的[嬋娟]是什麼意思?居然有人的回答是[

月餅]。

我噗嗤一笑,隨即在網站上查閱[嬋娟]的涵義,還別說真有月餅的註釋,而出處卻不詳,編輯仁兄莫不是吃貨?但要把這句翻譯成[即使分隔兩地,還能吃著一樣的月餅],想必蘇東坡也難以接受,雖然他老人家也是吃貨一枚。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原句出自蘇軾寫給胞弟蘇轍的《水調歌頭》,其中這兩句更被奉為千古名句,歷來廣為稱頌。如今每逢中秋之夜,常見有人藉此吟興。

雖說是人盡熟知,但如若問及[嬋娟]之意,想必大部分人說不出其所以然。在這闕詞中,[嬋娟]是作[明月]解釋,絕非月餅。這兩句的正確翻譯是[希望你我身心不變,雖然遠隔千里,畢竟還能共賞相同的明月],情懷何其寬廣。反之,月餅則……



嬋娟之義

與上同義的還有許多詩詞,例如蔡伸的《十六字令》,[天,休使圓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嬋娟]。

當然,[嬋娟]還有作其他意思的情況,常用的有幾種。

一.[美人]。如唐人方幹有詩,[卻教呼桃鸚鵡葉 ,便遣嬋娟唱竹枝];

二.[形容姿態美妙]。李商隱有詩云,[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

三.[形容月光皎潔]。劉長卿[嬋娟湘江月,千載空蛾眉];

四.[花草

]。晏殊[試摘嬋娟,貼向眉心學翠鈿];

五.[月餅]。不詳。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有不同看法歡迎交流。

歡迎關注詩詞補習班,瞭解更多詩詞有關知識。

詩詞補習班


“嬋娟”兩個字都是女字旁,本來是指姿態美好,或者乾脆指美女。


《文選·張衡<西京賦>》:“嚼清商而卻轉,增嬋娟以此豸。”薛綜注:“嬋娟此豸,姿態妖蠱也。”那個字有時候寫寫成“嬋蜎”。唐方幹《贈趙崇侍御》詩:“卻教鸚鵡呼桃葉,便遣嬋娟唱《竹枝》。”

後來,這個詞也指其他美好的事物,比如形容花木秀美動人的: 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二六:“庭木誰能近?射干復嬋娟。”

當然,也可以形容月色美好。比如唐劉長卿的《琴曲歌辭·湘妃》:“嬋娟湘江月,千載空蛾眉。”宋張孝祥《虞美人》詞:“滿庭芳草月嬋娟。”

再後來,這個詞就可以指代明月或月光了。蘇軾這首無人不知的《水調歌頭》詞:“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話,意思就是希望人們活得時間長(長壽是古人心目中的“五福”之一,五福在《尚書‧洪範》裡有記載:“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賞明月,以寄託思念。

還有一個詞,也可以表示月亮,那就是望舒。這個詞本來是神話中為月駕車的神。《楚辭·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王逸注:“望舒,月御也。”《後漢書·蔡邕傳》:“元首寬則望舒朓,侯王肅則月側匿。”李賢注:“望舒,月也。”

至於古代神話中的嫦娥(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見於《淮南子》)、蟾蜍(漢代張衡的詩文中說,嫦娥奔月之後變成了蟾蜍)、兔子(月中有兔子的記載,《楚辭》中就有了),到了後來都可以指代月亮,並且派生出了一大堆文學化的詞:


八磚學士


嬋娟一詞的解釋 除了話劇《屈原》裡的文學人物姓名之外,它通常指姿態曼妙優雅的美人,以及月色明媚以及指代明月。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話出自北宋詩人蘇軾《水調歌頭》裡的千古名句。大致的意思是,雖然相隔分離,只要親人平安,依舊可以跨越青天,共享美麗的月光。這裡的“嬋娟”是美好的樣子,指嫦娥,也就是代指天上的明月。

蘇軾對月是有特殊情感,他在很多詩文中也出現了描寫了月光,例如《洞仙歌》“繡簾開, 一點明月窺人。”《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緲孤鴻影。”

這裡的“共嬋娟”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寓意為,既然人間的離別是在所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平安,即便遠隔千里,還是可以通過普照大地的明月,將兩人聯繫起來,聯通彼此思念的心。

在古代,文人十分重視精神層面的交流,尤其是在物質文明極大豐富的唐宋時期,除此之外古時候的人們還受到“神交”說法的影響,所以月亮常常會作為詩人寄情的一種意象,為彼此分離的人架起溝通的橋。

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以及張九齡在《望月懷遠》寫道的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與蘇軾的這句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在試圖打破時間和空間的侷限。

這首抒發作者月下心事的《水調歌頭》創作於蘇軾在政治失意,與弟弟蘇轍的別離後的中秋對月中之時,可以聯想到當時詩人心中的落寞孤寥,但在這首詩中,我們卻看到現實的處境並沒有使蘇軾陷入悲觀消極的情緒中,反而是一位智者以達觀的人生態度來努力排解心中的遺憾,詩詞中的浪漫與瀟灑,無一不對照著詩人的複雜矛盾的思想感情。它表面上是與明月的對話,卻在這樣的在對話中不斷探討著人生的意義。

既有給人以哲理,又不忘添情趣,意境豪放卻不失溫婉,對明月獨有的嚮往之情,也體現了他對世間的眷戀。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沒有月亮,可能就沒有李白,蘇軾也就不再是蘇軾;如果真沒有月亮,甚至連詩都不存在了呢。這話聽上去有些誇張,但足以見證它在人們心中地位,或許我們誰也無法瞭解它究竟承載了多少人的思念與心願。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